1
小时候,她就疯一样的迷上了胡适点评的书。《海上花》、《醒世姻缘传》,每一本都写得平淡中见自然。她爱这种文风,长大后也力争向这种文风看齐。
母亲和姑姑曾经和胡适一桌打过牌,姑姑对胡适的印象是:胡适之长得太年轻了,一眼望去根本看不出年纪。
多年后,抗战胜利,胡适踏着溶溶月色归来,各大报刊纷纷登出他回国的照片。那时,张爱玲年纪尚小,只记得照片上胡适的笑容,一抹跳跃着激情与浪漫的笑容。
那时姑姑看到报纸的第一句话依然是:“胡适之这样年轻!”
而到1955年,爱玲第一次在纽约见到胡适本尊时,胡适已经64岁,白发和皱纹堆满了他长相稚嫩的脸上。这个在中国政坛和文坛都响当当的人物,此时色彩暗淡了不少。
动荡的时局,于他,如前尘往事,他只是随着一群追求自由的海鸥来到了美国。
这时的张爱玲,也是流亡在外。初到纽约,在炎樱家住了一个星期后,炎樱带她去见胡适。
2
当天中午,在炎樱的陪同下,张爱玲来到了东城81街104号的公寓。
第一次两人见面,像是偶像与粉丝的简单会面。张爱玲一家都算“胡迷”,而当时胡适对那个35岁的女作家了解甚少。加上爱玲本身就有一种孤傲的气质,反而胡适夫妇和活泼的炎樱聊的很是开心。
临别时,胡适笑着告诉她,下次有时间再来看他,闲来聊几句文章,烦闷时发发牢骚。
炎樱说:“你那位胡大博士的名气在美国不算太高,没有林语堂出名,不大有人知道。”
后来爱玲在《忆胡适之》一文中这样说:
反胡适的时候许多青年已经不知道反些什么,年代久了又倒过来仍然信奉他。
张爱玲当年也有一个梦想,她想向全世界证明,中国不仅拥有五千年辉煌的历史,还拥有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度都源远流长的文化。
她也想像林语堂那样,通过传播中国文化,从而火遍全美国。
她觉得她这种想法,在异国他乡,只有胡适能懂她。
挣扎了数天后,她决定再次拜访胡适。

3
与此同时,自从上次张爱玲离开后,胡适便认认真真的梳理胡家和张家的渊源。
他邀请张爱玲来做客,两个人像是坐在电影院中,观看对方家族的纪录片。
原来,早在光绪七年(1881),两家就有了很深的牵连。
胡适回忆说,张爱玲的祖父还帮过父亲一个“小忙”。张佩纶帮处于低谷期的胡传引荐,为他繁花似锦的前程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后来,张佩纶罹难,胡传得知后,在千里之外寄来一封安慰信,并且附上200两银子。
也许这就是所谓的缘分吧,无论如何,张爱玲仍然对他敬而仰之。
张爱玲说话时小心翼翼,生怕引起胡适的反感。胡适也越来越敏感,他感到有些话会让张爱玲蹙眉,或者沉默,便蜻蜓点水般绕到新的话题上。
在胡适眼里,她不过是个孩子,一个需要人疼,需要关心的少女。纵然她的躯壳如钢铁般坚硬,还是抵不住流年的摧残。
张爱玲的目光扫过书桌上的一沓沓的文件夹,才知道自从来到美国后,胡适的书房再也没有藏书。他常常搬家,有些珍贵的书籍也在过程中一次次的流失。后来,他不再存书,将感兴趣的段落摘抄下来,放进文件夹里。
这一点,张爱玲竟然与他如此相似。
当张爱玲问起文件夹时,胡适毫无避讳地告诉她,那是研究《水经注》的材料。他喜欢中国古典而又有价值的东西,希望将这些灿烂的文化分享给更多人,包括自傲自负的美国人。
听了这些话,张爱玲仿佛从漫漫长夜中逐渐苏醒。她更加坚定的向胡适表示,有机会一定会把《海上花》和《醒世姻缘传》翻译成英文,让中国的小说文化参透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她要用最有力的声音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一样有耐人寻味的小说。
胡适很感动,在花甲之年,在异国他乡,还能遇到志同道合的文友。
他鼓励张爱玲,有了想法就大胆尝试吧。
4
11月末,在感恩节上,张爱玲吃了烤鸭又着凉,胃不舒服,最后全吐了。
此时,胡适打电话找她,她颇为感动。在这样的节日里,原以为不会有人记得她,却收到了胡适像父亲一样的关心。
胡适请她到家里吃饭,她虽然最终没有去,但是胃里逐渐回暖了。
接着她从炎樱家里搬了出去,搬到一所寒酸的公寓里,其实和接济难民的住所差不多。
在那段一点都不美好的日子里,胡适突然来拜访她。
张爱玲觉得很窘迫,请他到客厅里坐。空旷的空间像学校礼堂那么大,最前面有一个讲台,讲台上有一架钢琴。台下是些旧沙发,这也是她第一次来客厅。
胡适却称赞说:“很好啊。”坐了一会儿起身看四周,依然称赞。
张爱玲懂得,胡适之所以说好,是夸她没有虚荣心,宁愿住在破房间里,也不会寄人篱下。
他们畅谈古老的文学,屋子里的一切似乎成了陪衬。
那日一别,很多年后,张爱玲只是与胡适保持着书信往来。

5
1962年,胡适在宴会上做一次演讲时,心脏病猝发。几天后,他安详的闭上眼睛。那时,张爱玲一身贫苦,正为生计所迫。
在报纸上看到新闻,也没有太伤心。只是合上报纸后,恍然觉得像是迷路的孩子。
她曾说:
在宴会上演讲后突然逝世。也就是从前所谓无疾而终,是真的福气。以他的为人,也是应当的。
转眼数年过去,张爱玲稳定下来,不用为生计烦恼时,想起翻译《海上花列传》。提笔瞬间,想起了胡适的音容笑貌。
她眼眶湿润,泪滴下来浸透了厚厚的纸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