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浙大的两位讲授想听两节常态课。我就很不幸被抽中了,第二节会来听我的课,得知消息的时候差不多有八点多了。
其实这样也很好,省去了中间复杂的过程,直接上吧,毕竟是常态课。翻了翻课本,还是上作文课吧,复习阶段也不好贸然上新课。前天上了第二单元作文《学会记事》,今天就上第三单元作文《抓住人物的特点》。
于是,我就翻开作业本,想着就用《作业本》上的前两个任务上一节课,时间应该差不多。在有可能全省统一命题的说法下,《作业本》的使用应该会越来越频繁。第一个任务是选择身边的同学或老师,抓住这个人物的特点写一段话;第二个任务是写出这个人的性格特征,并选取典型事例,拟写作文提纲。我简单做了四五张PPT,写了下大致的教学过程,差不多就可以上了。
很快,九点到了,两位专家也到了,课堂也就开始了。整个过程中,我有三点感触:第一,两个板块之间的关系并不紧密,似乎两个内容是平行的;第二,对于学生的回答,虽然有意在回应,但是引导性还不够;第三,学生生成的东西似乎不太多,或者没有学生的二次生成不能完全体现教师“教”的效果。
在评课过程中,孙教授喜欢先谈优点,再说缺点。在谈及缺点时,他提出了以下几个建议:1.对学生的回应应聚焦于这个板块的写作技法。例如有一个学生写的老师,说了这个老师其中两个不好的性格特征。其实这位学生正是抓住了人物的典型特征,还是要肯定这位学生已经学会抓人物的性格特征来写了;第二,两块内容并不是平行关系,而是递进关系。学生在第二块内容的写作中,要体现第一块内容的技法,在练笔中渗透一块内容的技法;第三,教师的回应之后,一定要有学生的生长。有意识的对学生的回答做出点评是应该的,但是在对学生做出点评和学生知道自己的习作存在问题后,应该让学生进行二次修改,并将修改前后进行对比,就能充分提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否是共生共长的。这一点,我认为有点黄厚江老师“共生教学”的味道。第四,孙教授认为第二部分拟写提纲,具体的指导并不够,对于表格的利用和详略安排上还可以再深入些。
听完孙教授的点评,醍醐灌顶。课堂上的确少了些二次生成,也不能体现教师“教”的效果到底有多少。另外,抓住人物的特点,应该引导学生不可抓人物的生理缺陷,因为这会是对人的一种伤害。
想到自己之前也看过几本写作教学的著作,就很想写一篇关于写作教学的论文。尤其是当下荣维东教授的“交际语境”理念比较流行,想着可以用这个理念做点文章吧。
这是一个契机,也是一个突破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