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孝?这个问题一定让很多的子女困惑。孝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社交关系,这种社交关系说复杂很复杂,说不复杂很简单,古代的孝与现在的孝本质相同,但形式不同,这个孝的改革最初应该是宰我所提出的,他曾询问孔子为什么要守孝三年?他认为君子如果三年不为礼,三年不为乐,那就会礼崩乐坏,而且他还认为守孝只用一年,正好。但是孔子从良心的角度上询问宰我,你良心安吗?宰我说,安,孔子又说:你父母去世后,你若不守孝三年,你衣食住行会良心不安的。宰我走后,孔子又说,你在儿时在父母怀中度过了三年,所以父母死去之后也应当守孝三年。
孔子从两个角度上来理解守孝三年,第一个角度上是如果不守孝三年,你的良心会不安,这是从心而出发的,第二个角度也是从心出发的,他以交换的形式来说明守孝三年,在你父母怀中度过三年,作为补偿与回报,你也应该在父母去世后守孝三年,否则你这个交换没有达成,你会良心不安。所以孝都是从心里出发的,从心里来爱父母。
但是这个爱也需要有区别的,如何来区别呢?就用尊敬来区分,因为供养父母不是孝,你还能养犬马呢,小区分两者叫以尊敬来区分,不然岂不就是父母与犬马同居了吗?但是这个敬要从内心中尊敬才能叫做孝,如果是只是表面做做,那也太淡薄人情了。
如果不从心中来孝敬,会有什么不孝的后果呢?想要一两天对父母和颜悦色很容易,但是若天天对父母和颜悦色却是很困难,小做到天天对父母和颜悦色就要真心真意的发自内心的去孝敬父母,不然父母需要你帮助的时候子女帮助,有好吃的先给父母,算什么孝呢?只是表面作态而已。
所以孝要由心而出发,不然那就不叫孝那叫做伪装,为了利益而伪装,不管这个利益是父母对你的偏爱也好,或者是良好的名声也罢,但这些行为都是不仁的。
但是现在社会守孝三年,这一说已经是遥遥无期了,难道现在社会都是如此不孝?我认为守孝三年只是一种让人去孝的理礼仪,但是如果放到现代社会,从利益的角度上来讲,会浪费时间与生命,从父母的角度上来讲,你可以做个小实验,实验后果自行承担。首先你需要先到一个父母找不到你的地方用手机给父母打一个电话询问父母,如果在你去世之后,你乐意我给你守孝三年吗?如果那个父母真心爱你的话,他可能不会乐意你去浪费生命的,父母之命,子女难违,而且换个角度上来讲,在父母去世,后来行孝好呢,还是在父母在世时行孝更有意义呢,从结合仁与利益的角度上来讲,守孝三年都不如在父母在世时尽孝。
为什么要有孝呢?首先这里要签掺合到两个定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感恩。换位思考一下,如果当自己是父母,费尽千辛万苦抚养的子嗣却总是不孝,那父母会是什么样的感想?所以因为自己不要自己的子女,不孝的对待自己,所以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施压给父母。而第二个原因则是你欠父母,父母生你抚养你,这欠下的恩情就已经不能衡量的,从价值观上来讲,你一生都还不完。就这样一生都还不完,若你还有良知的话,你怎能不从内心善待父母了?所以孝要从内心孝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