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故事的完整结构是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尾,这四个环节逐步推移的。其中,最吸引人的是故事的高潮。
如果要给高潮下个准确的定义的话,有各种各样的理解,经典的的解释是:
高潮是叙事文学中情节的主要部分,也叫顶点、高峰,是作品中的基本矛盾冲突发展到最尖锐、最紧张的阶段,面临着矛盾将要获得解决,而远未解决的决定性瞬间。
高潮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各类要素的大集结。当故事情节刚刚展开的时候,平衡被悄然打破,仿佛平静的水面溅起一点水花,不过涟漪还不是很大。主要人物的生活,虽然有所改变,但不是太明显。
当故事进一步发展至巅峰,一系列连锁反应随即产生,角色的命运、认知、情感汇聚一处,叠加外部矛盾与冲突、激烈行为、各方博弈等,多种要素发生剧烈碰撞,于是乎,高潮就产生了,原先水面的涟漪迅速转变为滔天巨浪,声势逼人。果然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水浒传》第十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侯火烧草料场》,就是按照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尾来进行布局的。最有看头的是山神庙复仇那一段,也就是本回的高潮部分。
作者在写林冲因草场料场草厅倒塌之后,风雪之夜,无处安身,只得到破山神庙借宿一夜,刚躺下不久,“便听到外面必必剥剥地爆响,就壁缝里看时,只见料场里火起,刮刮杂杂烧着。”这是高潮部分的开端。如一场石头溅入水面,荡起层层涟漪。
失火,这种寻常的灾害,本也不是太出奇。所以,林冲便打算打开庙门出去救火。
可是,当他提着枪“却待开门救火“时,却听得外面有人说将话来。林冲就伏门边听时,是三个人脚步响,推庙门却推不开。于是三个人在庙檐下立地看火。这时,三个人的谈话,如平地起一声巨雷,直震得林冲怒发冲冠,心中的那把火不亚于外面草料场正烧着的那火:
数内一个道:”这条计好么?“
一个应道:”端的亏管营、差拨两位用心,回到京师,禀过太尉,都保你二位做大官。这番张教头没的推故。“
那人道:”林冲今番直吃我们对付了,高衙内这病必然好了。“
又一个道:”张教头厮,三回五次托人情去说:‘你的女婿殁了。’张教头越不肯应承。因此衙内病患看看重了,太尉特使俺两个央浼二位干这件事,不想而今完备了。“
又一个道:”小人直爬入墙里去,四下草堆上点了十来个火把,待走哪里去!“
那一个道:“这早晚烧个八分过了。”
又听一个道:“便逃得性命时,烧了大军草料场,也得个死罪。”
又一个道:“我们回城里去罢。”
一个道:“再看一看,拾得他两块骨头回京,府里见太尉和衙内时,也道我们也能会干事。”
这又是一段经典的对话,凡九段,一个人说,一个人应,说的是谁?应的又是谁?作者先不写,林冲心里有数,读者心里也有七八分数了,但还留有谜底,是一种模模糊糊的感觉。最令人称道的是作者所写的“说”、”应“内容,都是从林冲的耳中”听出“。这就是内视角的角度来进行叙述,有很强的代入感。因为是”听“而非”见“,因此,还是要等到最后才能揭开谜底。
随着谈话的逐步推进,一层层谜底显现出来:火烧草料场的原因找到了,纵火的人,一个是差拨,一个是陆虞侯,一个是富安。纵火的目的就是烧死林冲。
烧死林冲后,一是林冲的岳父张教头再也没有理由不把女儿,也就是林冲的妻子,再嫁给高衙内;二是高衙内的病也就好了。这段话,也正好与前半部分,李小二店里陆虞侯央浼管营和差拨害林冲相呼应。
不过,当时几人在李小二看来,只是鬼鬼祟祟,尚不明就里。读者也如坠五里云雾之中,不知到底管营和差拨如何设计害林冲,至此,方全部明了:原来是把林冲打发到草料场看守,趁机放火烧死林冲!所以,前面开了坑,到这时,便完全填上了。
另外,这段对话,是彻底点燃林冲胸中万丈怒火的引线。林冲忍辱负重一路来到沧州服刑,处处小心谨慎,逆来顺受,已是虎落平阳,但求平安度过刑期,好回家与妻子团聚,不曾想,高衙内赶尽杀绝,千里迢迢派人来谋命,依然不肯放过。听听这话多么恶毒:便逃得性命时,烧了大军草料场,也得个死罪。··· ···再看一看,拾得他两块骨头回京,府里见太尉和衙内时,也道我们也能会干事。
正是这一段对话,让林冲的逆来顺受的性格发生了质的转变。他此时应该是彻底清醒了:无论他怎样做,他都不会逃脱高太尉的魔爪的。那么,与其窝囊着死,不如轰轰烈烈地生!他,终于蜕变了!
从文学的艺术手法上来讲,这段对话,是高潮部分的发展结段。要知道,高潮部分的叙述,也不是一下子就会到来的,它也要进行造势,使它们如浪涛一样,一浪高过一浪,最后才”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那么,高潮中的高潮是什么呢?是手刃仇人,出胸中的鸟气!这又是一场非常惊心动魄的复仇场面。风在吼,雪在下,火在烧,林冲胸中的火更大:
轻轻把石头掇开,挺着花枪,左手拽开庙门,大喝一声:“泼贼那里去?”
注意几个动词使用,是一气呵成:掇开,挺着,拽开,大喝。林冲的绰号本来就叫做“豹子头”,想必这大喝一声,在这三个纵火犯听来,如豹子嘶吼吧。
故而“三个人都急要走时,惊得呆了,正走不动。”当然走不动!刚才还以为林冲正葬身于熊熊燃烧的大火时在,现在却听得“大喝一声”,那还不骇得魂飞魄散?
接下来的手刃仇人的画面,可谓是高潮浪滔的巅峰,却又错落有致,文字波澜起伏,层次分明:
林冲举手,“胳察”的一枪,先搠倒差拨。三人中,先搠倒差拨, 一是可能差拨离他更近,二是差拨也坏过富安。三是差拨得过林冲的银两,且把给管营的银两也昧了一部分,从先前的林冲所听三人谈话中,差拨还是纵火诡计的设置者,作者认为他恶过富安。差拨也着实可恶。
其次搠倒富安,因为富安已走了不到十来步,绝不能让他跑了。所以,”林冲赶上,后心只一枪,又搠倒了。“
第三才来杀陆虞侯。他一开始因为惊呆了,”正走不动”,因此,林冲先料理两个,再收拾他不迟。按说陆虞侯在林冲杀差拨、搠富安时,应该趁势溜走,估计林冲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地连搠两人,吓着了他,已经脑回路了,待到想走时,已经来不及了。
却才行得三四步,林冲喝道:”奸贼,你待那里去!“批胸只一提,丢翻在雪地上。
至此,陆虞侯的死期到矣!
按说,林冲最恨的人是陆谦,但首先对付的却不是他。可安排最先死的却又是陆谦,而且死得最惨;然后才是差拨,最后是富安。这样安排是有原因的。
前面所述,胳察一枪也好,赶上后心只一搠也好,尚未能要差拨和富安的命,只是使其丧失了逃跑的能力,既然丧失了逃跑的能力,那么,林冲就有时间和精力专门对付陆虞侯。且安排最后戳倒陆虞侯,还为让林冲在陆谦临死前,发泄他对这个人的心中十足的愤恨:
林冲喝道:“泼贼!我自来又和你无甚么冤仇,你如何这等害我!正是杀人可恕,情理难容。”陆虞侯告道:”不干小人事,太尉差遣,不敢不来。“林冲骂道:“奸贼,我与你自幼相交,今日倒来害我,怎不干你事!且吃我一刀。”
这段话,大有深意。一是陆虞侯卖友求荣的嘴脸暴露无遗,二是原来陆虞侯与林冲是地地道道地发小。“自幼相交”,不是发小是什么?
但就是这么个发小,一而再,再而三将林冲置于死地,让人感慨万千,无不对陆虞侯痛恨至极。那么,林冲再怎么惨烈杀死陆虞侯,读者也不会对其同情,反而会拍手称快,无不叫好!
杀死三人的场面如兔起鹄落,惊心动魄,让人看着解气。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效果,是因为在进入高潮的高潮时,前期作了充分的铺垫,最后在手刃仇人复仇场面的潮峰上,画面奇诡瑰丽,一举在古典文学史上永远闪烁着夺目的光辉。
至此,故事达到了高潮中的高潮!本回故事,是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尾进行布局,而在高潮部分,又进行了高潮里面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尾来进行。应该是高潮中的高潮,浪涛中的浪涛,直至巅峰,达到撼人心魄的效果!
所以,分析古典文学名著,当看其路数。不能光看热闹。特别是对于学习写文的人来说,更要进行条分缕析,以后实行拿来主义,进行有益的借鉴和运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