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3 何感近舍明公|周顗

作者: 扬菁 | 来源:发表于2018-05-31 22:11 被阅读14次

举目山河异,偏伤周顗情。

28.3 何感近舍明公|周顗

《世说新语•言语》

周仆射雍容好仪形。诣王公,初下车,隐数人,王公含笑看之。既坐,傲然啸咏。王公曰:“卿欲希嵇、阮邪?”答曰:“何敢近舍明公,远希嵇、阮!”

【译文】

尚书仆射周顗举止温和从容,仪表堂堂。他去拜访王导,刚下车,就要几个人搀扶着,王导含笑看着他。坐下以后,旁若无人地吹奏口哨。王导 说:“你想学习秘康。阮籍吗?”周顗回答说:“怎么敢舍去眼前的明公,去学习前代的嵇康、阮籍!”

西晋灭亡,晋元帝司马睿逃到金陵建立了东晋王朝,山河已经改变。

周颧,字伯仁,汝南安城即今河南省原武县东南人,官至尚书仆射,其父浚平吴有功封成武侯,颛袭父爵,人称周侯,后被王敦所害。

01 周伯仁的死与王导有什么关系?

王导是当时的一个豪门大族,王敦为王导的堂兄弟,时任江州牧、荆州刺史。

祖逖死后,王敦自恃文韬武略无人能敌,不服朝廷管束,对朝廷的命令阳奉阴违,甚至抵触。

晋元帝很是恼火。此时晋元帝宠信刘槐刁协二人,对此二人言听计从。

王敦看不起刘隗刁协,却又不为元帝重用,大为光火,于是起两万精兵,自武汉直扑南京,晋朝中央大惊。

此时刘槐向晋元帝建议,杀光在南京的王氏家族成员,晋元帝未答应。

如此,王导听闻后仍大为惊恐。

于是王导带领有官职的宗族子弟二十几人,亲自到晋元帝前哭诉,说家门不幸,出了王敦这个叛臣逆子,但我们一心为公,绝对忠于陛下。

不仅如此,此后每天,王导都带着这二十几人,到殿外门口站着,以示清白,没有通敌。

建康图

一天早晨,王导正在殿外门口,晋元帝宣周伯仁进见,周伯仁大摇大摆从王导面前经过。

王导见了,大声叫道:“伯仁,我家几百口人,请您多关心啊!”谁知周伯仁并不理睬,抬头挺胸就进去了。

周伯仁见了晋元帝,极力为王导开脱,说王导一向忠心,绝对不会跟王敦一起造反。

晋元帝觉得有理,就留周伯仁陪自己吃饭。

周伯仁好酒,当即喝得稀里糊涂才告辞出来。

此时王导不知里面情况如何,一直在外面站着,见周伯仁出来,又低声下气,连叫“伯仁,伯仁”,结果周伯仁没正眼瞧他们,摇摇晃晃就回家了。

但到了家,又连忙写了一篇奏折,词语恳切,替王导他们求情。

王导见周伯仁这样,便很生气,不仅如此,他怀疑周伯仁向晋元帝说自己的坏话了,于是暗恨周伯仁。

却说王敦确实有两下子,二万精兵打得刘槐几万大军溃不成行。

一路直逼,很快攻占了南京外城。

晋元帝一看不好,连忙打发刘槐刁协逃跑,一边又忙着对王敦封官许愿。

王敦做了大官,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至此,王敦便要大开杀戮了,对平时同自己关系不好的,一律杀的杀贬的贬,周伯仁也不例外。

但周伯仁是当时两大才子之一,很有名望,王敦的堂弟王彬痛哭流涕,劝王敦不要杀周伯仁,王敦看了王导一眼,王导一声不吭。

于是王敦大手一挥,杀!于是周伯仁人头落地。

第二天,王导当然可以直入朝庭了,于是王导神气活现地去中直机关转了一圈,突然在台子上发现了周伯仁给晋元帝的上书,这才发现周伯仁原来是外示无情,内里很是为王导开脱罪名的。

于是王导拿着周伯仁的表书,痛哭道:“我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杀,幽冥中负此良友了。”

02 唐代李白的《金陵新亭》。

金陵风景好,豪士集新亭。
举目山河异,偏伤周顗情。
四坐楚囚悲,不忧社稷倾。
王公何慷慨,千载仰雄名。
举目山河异,偏伤周顗情。
四坐楚囚悲,不忧社稷倾。
王公何慷慨,千载仰雄名。

李白在《金陵新亭》中,怀想东晋王导的爱国壮语,无限感慨,不禁对王导的英雄气概,表示由衷的赞美。

作品首二句“金陵风景好,豪士集新亭”,说明金陵的豪士们在新亭游览胜地聚会。

中四句“举目山河异,偏伤周颧情。四坐楚囚悲,不忧社稷倾”,用极其简练的语言,概括了历史上的具体事实。

周颛眼看新亭风景没有变化而社会动乱,山河易色,悲从中来,大为哀叹。

参加饮宴的人都像被拘禁的楚囚那样,忧伤流泪,只有王导激愤地说:“我们应当共同努力建功立业,光复神州,怎么能如楚囚一般相对哭泣!”这些爱国壮语,李白并未写入中,却在末二句融合成真诚颂扬的话:“王公何慷慨,千载仰雄名。”

大诗人不轻易给人以高度赞语,这两句人物总评,是很有分量的。

28.3 何感近舍明公|周顗

诗的主线和核心是歌颂爱国志士王导,构成历史事件矛盾的焦点,是爱国思想和消极悲观情绪的斗争。

诗歌如果按照历史事件原型,全盘托出,那就成为平板叙述,缺乏艺术光彩。

李白选取了周额绝望哀鸣,众人相对哭泣这一典型场景,微妙地熔铸成为四行具有形象性的诗句:“举目山河异,偏伤周颉情。四坐楚囚悲,不忧社稷倾。”

篇末把王导的爱国壮语“当共勤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泣耶”,曲折地化用成高度赞美爱国志士的诗句“王公何慷慨,千载仰雄名。”

可以看出李白在诗歌取材典型化上的功力。

这首怀古诗在感情的抒发方面,不是平铺直叙的,如果直白自述,则易陷入板滞。

作品感情显现的不同节奏是:首联淡淡引出,次联接触矛盾,三联矛盾有深化,末联解决矛盾。

达到审美高潮。可以看出李白在诗歌内在思维布局上的功力。

相关文章

  • 28.3 何感近舍明公|周顗

    举目山河异,偏伤周顗情。 《世说新语•言语》 周仆射雍容好仪形。诣王公,初下车,隐数人,王公含笑看之。既坐,傲然啸...

  • 38.5 何可得遗|周顗

    明明很赏识,为什么被杀害前,王导对他却不置一词? 名士也需有人懂,名人也要有人教:每天三分钟,《一起来读世说新语》...

  • 书摘

    “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质,经霜犹茂。 “何敢近舍明公,远希嵇、阮! “吾无所忧,直是清虚日来,滓秽日去耳。 ...

  • 周顗

    ,史上哪个名臣最冤屈? 魏晋时期。有一天,名臣王导正在查阅官员之前上给皇帝的奏折。忽然被一道折子上熟悉的字迹吸引,...

  • 天堂飘落杏花雨(6)

    宋人许顗《彦周诗话》称:“荆公(王安石)爱看水中影,此亦性所好。”,王安石晚年退居林下,淡然自得,他尤其喜爱看水中...

  • 华杉版资治通鉴【481】左雄之雄。2019-05-28

    二年(公元133年) 1、 春,正月,下诏让公车征召朗顗,问他灾变的事。朗顗上书说: “三公上应天上的三个台阶,政...

  • 心绪 有黑有白 有暗香过 沉思 有远有近 有荒凉在 舍 要舍 惹 又惹 乱了 思如浮萍 何去亦何从

  • 323年,王导因一句话而恨了周顗半辈子。知实情后,王导竟泪流满面

    323年王敦叛乱,48岁的王导受牵连,并向周顗求助。没想到,因一句话,王导竟恨了周顗半辈子。知道实情后,王导却泪流...

  • 闲读《随园诗话》(610)

    【原书补遗卷二·二九】徐上舍涛,吴江人,号江庵,少倜傥不羁。长于近体。《赠龙雨樵明府》云:“客来风簟寻琴谱,人到公...

  • 战国策128-齐令周最使郑

    齐欲以韩扰代公叔为相,使周最之韩。 周最惧,恐公叔怒责于己。 史舍言公叔:周最交于公,进言韩王必缓。换人来使,必亲...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8.3 何感近舍明公|周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iixj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