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没正儿八经的写文章了,都不知道怎么写开头了。
距离我上一次码字,恐怕要追溯到09年的高考作文了,虽然高考之后我也写过一些随笔之类的,但在我心里那些都算不上是写作,那只是我生活的感想和记录,没有文笔,没有文体,杂乱无章,想到哪就写到哪,写完了就放在那里,不管语句通不通顺、有没有毛病,甚至于写着写着发现了错别字,都懒得回头更正。
差不多是在小学四年级,妈妈清理衣柜时,翻出了一本《薛刚反唐》,我很好奇,于是拿起来看,这一看,就一发不可收拾了,我彻底沉迷于小说的世界。借、租、交换,这几个渠道让我拥有了源源不断的小说,小学五六年级是我看小说的高产期,平均每两天就看完一本,不过大多数时候都是囫囵吞枣,只有在打斗和装逼打脸的情节时才放慢速度。
小说看的多了,有时候遇到不完美的结局,或自己不喜欢的结局,或直接烂尾了的。这时候我一般都会一边痛骂作者,一边脑补自己想要的结局。脑补的多了,慢慢发现自己想象的结局更好、更完美,于是渐渐产生了自己写小说的念头。
等到上了初一,开设了历史课,然后看到了宋朝的无能、清朝的窝囊,当时真的恨不得把当时的皇帝从书中抓出来“突突突突”枪毙一万遍。每次看到那段历史,都有种难以接受的悲愤,然后自己脑补出一些新的历史,慢慢的和我想要写的小说联系起来。
在我构思的小说里:主角因为接受不了屈辱的历史,穷尽一生创造出了时间机器,穿越回到了五代十国,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帝国,彻底改变了历史进程,只是二十年后,世界开始一分为二了,出现了另一个平行位面,因为主角的特殊性,他能感觉到另一个位面的自己的一举一动,但是另一个位面的自己却感觉不到这个位面的情况,不仅如此,另一个自己还失去了所有未来的记忆,以为自己本来就是这个时代土生土长的人,然后慢慢醉心于享乐,主角心里着急,却找不到任何办法。由于施政方针不同,两个世界开始变得不同起来,开始出现了一些不同的人,这些人只存在在一个位面,不像大多数人同时存在两个位面,随着时间的流逝,改变历史的严重后果终于出现了——同时存在于两个位面的人寿命减半,越来越多的人在自己的后代还没有完全成长前就离世了,主角开动金手指拼命普及和提高医学技术,效果很显著,但是另外一个位面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医学只能按照原有的轨迹继续发展,由于生命短暂的原因,很多人都选择了早早成家,由此带来的是婴儿出生死亡率的提升,以及更短时间的家庭换代,相当于是说另一个位面的历史在加速前进。主角察觉这一切时,痛苦、悔恨却又无能为力,他能想到的唯一的办法就是同步协调两个位面,让历史合流,只是他虽然能感知另一个位面,却干预不到那个位面的正常运作,就在他绝望之时,偶然发现了一个存在于两个位面却能彼此感知的人,在她的帮助下,联系上了另一个位面的主角,另一个位面的主角虽然相信了这一切,但并不想放弃自己的主见,完全按照主角的想法行事,所以主角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另一个位面慢慢的回到原来的历史轨道上,更残酷的是,由于另一个主角不配合,为了让两个世界协调,他不得不毁掉自己亲手创造的历史,向自己曾经厌恶的历史靠拢。主角带着茫然和悔恨离世,只是直到他死去,两个历史依旧不能同步,他只能寄托于未来的自己,他用自己的方式将这一切都记录下来,并为未来的自己准备一些后手。第一部结束。
然后第二部是从主角的少年时代开始。
不得不说我当时的心真的很大,在我构思的第二部中,能互相感知并且明白了一切的主角使用时间机器去修正二十世纪的历史,二十世纪中那些著名人物都成为主角修正历史的棋子,他们知道的、需要的都是主角故意让他们偶然发现的,众多首领领袖需要成为什么样的人都是是刻意培养的,原来历史中有但修正后的历史没有的著名人物就使用孤儿精心培育成历史需要的模样,对于原来历史中没有出现过并且可能会影响到历史进程的人,主角会让他们离奇失踪,战争导火索、金融危机是被刻意安排的,中国停滞的十年是为了延迟历史进程和毁掉历史曾经被修改过的证据的。完成了两个世界的同步之后,主角于两个世界自杀,历史河流,世界上所有的生命的寿命延长一倍。当时我之所以想以主角自杀作为结局,一是因为这样比较悲壮,二是如果读者反应强烈的话可以顺势开启穿越异界之旅。现在在我看来,第二部主角的自杀实际上是画龙点睛的那一点,因为主角已经跳出了历史,如果他继续存在会影响到历史的稳定,所以让主角成为历史的尘埃还真是个正确的选择。
第三部,没怎么构思,就是打怪升级的,怎么爽怎么来。
我的想象力很丰富,各种逻辑关系也能理顺,但能不能形成文字并展示给读者观看呢?说到就做,一直都是我的优点。
刚开始,我写的很顺利,把我认为该写下来的都写了,那时候正值初一的期末考试,我把用于复习的时间都用来写这个了,不仅如此,考英语的时候,我早早的写完答案,就迫不及待的拿出小说稿开始写,一边写一边往监考老师那边瞄,怕监考老师突然出现把我的本子给没收了,后来写入迷了,被监考老师抓了个正着,她拿起本子看了一下,问我是什么,我回答说是作文,然后她就还给我了,让我收起来检查一下试卷(嘿嘿,当时的监考老师就是我的英语老师,并且担任过我一个学期的班主任)。十几天后,差不多写了近二十万字,我气馁了,写了那么长,主角居然还处于儿童阶段,连正题都还没有进入,我放下笔,拿起小说稿看,越看越觉得无味,流水帐式的枯燥,没有一点吸引人的地方。其实,我写了十万字左右的时候,曾经拿给同桌看,同桌说很好看,还问我后来怎样了,但为什么我就觉得不好看呢,最后我只能归结为同桌没看过小说,所以才会觉得好看。后来,我搁笔不写了,小说稿被我锁了起来,开始束之高阁。
上了高一,爷爷病重,在祠堂逝世,我看着爷爷塌陷的脸孔,抓住爷爷的手,入手却是没有一丝温暖的冰冷,我知道,爷爷这一次真的要永远永远离开了,我真的很想很想留住爷爷,背地里给医院打电话、向生物老师求助、一向不信神的我向村子里的守护神祈求……
我家里有爷爷身影的相片不多,以前的老屋有本厚厚的相册,里面有爷爷中年时期的照片,可惜小叔搬家的时候或遗失或毁坏了。没有相片,于是就想用文字把爷爷永远留在世间,采用叙事的方式,详细的描述了爷爷病重期间的点点滴滴,有点流水账的感觉。
等到爷爷的葬礼结束,匆匆写了结局篇,不想再写了。
写了二十来篇,在我的新浪博客。从那以后,我就很少再登录那个账号了,一直到七年后想起爷爷,尝试了下登录,没想到真的登录上了。至今,我依然没有开通新浪微博,或许是下意识的躲避吧。
上高二的时候,看小说的数量渐渐减少,具有趣味性、启发性的书籍和杂志的阅读量逐渐增多。某一天,突然觉得自己懂得那么多道理,自己的观点又那么独特,不表达出来真是太可惜了,于是又兴起了创作的念头,恰好那几天看的是《小故事大道理》,索性模仿起来。可是,心纵有千千言,下笔无语凝噎,写了个四不像。我不气馁,但我又不想花费太多的时间在这上面,只好用老师布置的作业和平时测试试卷的作文来练手。几次之后,语文老师来找我了,问我最近的作文是怎么回事,我回答练习新的写作方式,然后老师就告诫我平时可以练习,但考试时应该慎重点。可是,我依然我行我素。
上了高三,班上逐渐兴起备战的情绪,我也开始有了紧迫感,又尝试了几次这样的作文之后,我泄气了,索性放弃了这个写作模式,转写其他文体,然后我发现,我不会写别的文体了,连以前擅长的议论文都不知道怎么下笔了。
不会了就不会了吧,当时我看的挺开,既然这个写不来,那就换别的。高三期间,我一直在尝试寻找适合自己的文体,可是换来换去,除了把自己的作文弄的一团遭,再也没有别的收获了。从那以后,我的作文一直都是在及格上波动,也就是说,没有离题,更没有亮点。
2016年,看到微信公众号大神一个个写的文采飞扬,再加上一直呆在家,家里长辈老是唠叨,说老大不小了,应该找份稳定的工作。虽然我从不着急,也一直在规划着自己未来的路线,但总让家人担忧也不是办法,便寻思着干点实事,这样可以免去家人的担忧,证明自己即使呆在家里,也能挣到钱养活自己,于是兴起了开公众号创作的念头。
公众号涨粉最好的方式是迎合大众的口味,写读者感兴趣的内容,时刻关注热点趁势秀一波具有自己特色的观点。而我呢,从高中毕业后,就没有做过委屈自己去讨好别人的事,做不到违背自己的本心而说出那些迎合别人的话,对于热点我就更不关注了,我没看过《爱情公寓》、《欢乐颂》、《奇葩说》、《我的前半生》,我只关注自己的内心,专注于自己的世界。我这样的人,应该很难在公众号的舞台上存活吧。然后一直到了七月份,我顺势跑到广州找工作了,于是,这个念头就不了了之了。
2017年,也就是今年,我很乖,比去年还早一个月就来广州找工作了,只是,刚到广州就遭遇了感冒、脚疼、牙痛,三重奏过去之后,又是连绵阴雨,阴雨过后就迎来了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以至于我找工作的事,变成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状态。
大城市的包容性一直是杠杠的,无论你做什么都不会有人说三道四。在这种悠闲,无人念叨的生活中,重新规划了一番自己的人生路线,并启动了一个超大的梦想。梦想很宏伟,我一个人是不可能是完成的,我需要寻找更多志同道合的人,所以又兴起了创作的念头。
不管以后会不会梦想成真,但现在努力去实现肯定不会错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