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纸媒进入拐点的那一年,加入这个行业的,整个职业生涯,听着书业同仁为书的命运叫屈,不是一天两天了,我心里是排斥这种声音的,直到今天看了一篇复盘文章,还是有很多人在保持理性的思考,所以也想说说自己的看法。
书不好卖了……这种情况,可能是正常的。
爱书人觉得书就该拥有不俗的命运的想法,主要是因为,在物质匮乏的时代,书的价值得到过最大限度的彰显。对于做书人来说,一本好书带来的不仅仅是利润,还有影响力、成就感。珠玉在前,现在的做书人,即使能在销量和利润上比肩甚至超越过去,也很难在成就感上望其项背,更别说引起社会效应。《平凡的世界》自问世以来,销量突破2000万册,很多00后都很喜欢;还有像《月亮与六便士》这样的外国经典作品,至今长盛不衰。反观当前,2018年年末,长篇小说《应物兄》曾在评论界掀起过一场风潮,创下评论家为它抢话筒的佳话,气氛与即将到来的春节相得益彰,却在来年的读者圈受到褒贬不一的评价,豆瓣评分也只有6.8。显然,时下,即使是好书,受众群体也在缩小。现在的书,很少能创造销量神话,并让人持续痴迷。
另外,市场选择的时间周期在缩短,某本书如果短时间不能脱颖而出,就很难再逆流而上。
总之,在资讯不发达的时代,书是性价比最高的“商品”,这个地位,除了书本身兼具物质与精神产品的属性之外,更多是时代赋予的,是人心对知识与文化的如饥似渴赋予的。它注定会成为一个风口,但有实力站在风口前的人却很少,毕竟书业对专业性和资质的要求非常高。可是没关系,供求关系最终会打通这个壁垒。因此,还是不断有人参与进来,靠运气分得自己那块蛋糕。那时,在很多人的认知里,只要能出几本书,就什么都不愁了,人们对写书、出书这件事,抱有一种狂热的崇拜。众人拾柴火焰高,书业就这样热起来了,但这样的热度又能延续多久?
后续的命运,从一开始就埋下了伏笔。
随着教育的普及,文化的繁荣,数字媒介的发达,人们获取知识越来越便捷,加之文化生活的多元化,消费市场分流,人们用在读书上的时间越来越少,图书行业产能过剩、市场饱和是必然趋势。因此,即使勉强扛过行业竞争的白热化,也终究躲不过消费市场的终极审判。那些当初靠利益驱动的人,无论是踌躇满志地转向下一个风口,还是黯然离场,终究是解脱了,却留给行业一片狼藉的残局,让真正有情怀的人心有余悸,被迫野蛮生长。
如今,也只是冷却到常温状态而已。商品市场繁荣,受众分流在所难免,不是书的过错。书业的尊严,也不是靠销量就可以挽救的。在风口,猪也能飞起来,反之也一样,在时代洪流中,注定难以回到从前。我们需要尊重规律,以减少无谓的消耗。用过去时代的标准,来衡量这个时代的书,本就不公平,只能说,在如今的时代,书的价值需要新的定位。
书,并不是天然地带有尊贵属性。
尊重客观规律,做好自己,没什么可抱怨的。期待一件事持续发光发热本就是不现实的,任何事物都有生命周期。承受了热度,自然要接受它也有冷却的时候。就好比,孩子小学一直是班上第一名,但父母不能要求他永远保持第一名,因为他的优秀会让他不断进入更好的环境,遇到一群和他一样优秀甚至更优秀的人,他无法保证能永远待在C位。
回归平常心,常温下的书业,就是这个样子的。认识到这一点,才有可能真正看到出路。毕竟,比起网络等媒介的即时性,书的生产周期太长,这决定了它首先必须传播具有长远价值的内容,比如,教会人们思考,提升人们对隐性规律的洞察力,对复杂逻辑的理解力,让人们更加顺利地解决各自的问题,这是其他媒介难以替代的,我想,发挥好这些作用,书业会有出路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