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信仰”这个词已经被用滥了,动不动就有人说,“这是个没有信仰的时代”、“九零后是垮掉的一代”云云。但是有这类言论的人,往往自己都没弄明白什么是信仰。好像“缺乏信仰”是个筐,什么坏事都能装。
所以看到这个问题,我脑子里先蹦出了另外三个问题:缺乏信仰一定是坏事吗?现在社会的年轻人真的缺乏信仰吗?现象背后反映出怎样的本质?
想回答这些问题,首先得弄清楚什么是信仰。
我在不同的现代汉语词典里,找到了两种解释:
1、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某人极度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或榜样。
2、对某种理论、思想、学说极其信服,并以此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有盲目的信仰和科学的信仰之分。盲目的信仰是迷信。科学的信仰来自人们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
结合其他的资料总结一下。从类别上分,信仰可以是原始信仰、宗教信仰、哲学信仰和政治信仰;从对象上看,信仰的对象可以是宗教、理论、学说、思想、主张或者某个人。
我们应该把信仰分成两部分来看,一部分是理性的,一部分则是极富主观色彩的。哲学家认为,信仰“表现为对缺乏足够证据的、不能说服每一个理性人的事物的固执信任”。
信仰就是有这样的特点,在别人看来,你的信仰也许漏洞百出,但在你自己眼中,信仰就是你的真理。
比较突出的例子就是宗教。在不信教的人眼里,教徒有很多行为思想是难以理解的。我们看不见他们的佛陀、真主、上帝,但是他们对那个人(神)的存在深信不疑。
现在我们弄明了“什么是信仰”,可以来看第一个问题了。
1、缺乏信仰一定是坏事吗?
我的答案是,既然信仰本身就有好坏之分,那么“缺乏信仰”当然也要区别讨论。
当盲目的推崇压过了理性的是非观,信仰就会变成定时炸弹,在某一个时刻引爆理智,带来不亚于恐怖袭击的负外部效应。不用过多论述,只需回忆信仰纳粹的人做了什么,就会知道信仰其实是武器。它可以武装善人,也可以武装恶人。如果信仰沦为恶人凌霸世界的工具,缺乏信仰反倒成了一种幸事。
但信仰也不只是武器,它还是精神世界的脊梁骨。可以说,如果不是因为信仰,绝不会有那么多的先烈英勇就义,不会有那么多的知识分子甘当革命的砖,可能连王二小的故事都不会存在……
进而,也就不会有今天的中国。
因为国家和民族,那也是一种信仰,是流淌在中国人的血液当中、危难时刻必会沸腾的信仰。它支撑了一代人的精神,战火、贫困、疾饿纠缠着战斗中的他们,信仰却让他们始终站立在精神高地。
由此,我可以回答第一个问题:信仰有盲目和科学的分别,撇开极端盲目的信仰不谈,缺乏信仰的确是一种悲哀。
2、现在的年轻人真的缺乏信仰吗?
我们的确没有什么主流宗教,年轻人里,有宗教信仰的只占少数。按理说,剩下的大多数应该信仰共产主义。现在我们抛开政治,抛开历史,抛开上层建筑所涵盖的一切,只聚焦每一个年轻的个体。当我们聚焦于他们琐碎的生活,就会发现,年轻人不是缺乏信仰,只是缺乏传统认知里的信仰罢了。
比如说,现在流行拜金主义,那也是一种信仰。拜金主义者不信仰任何有主观意识的人或者事,他们只信仰物质,信仰金钱。因为这个,宝马女才可以毫无压力地说出那句:“宁愿坐在宝马里哭,不愿坐在单车上笑。”
都说九零后垮掉了,真垮了吗?当然没有。我们的年轻人依然是世界上最有活力的一批人。根据2017年教育部统计数据,中国大学生创业率高达3%,超过发达国家近一倍。
我们每天都很忙,我们忙着创业却很少成功,忙着出勤却很少出头。归根结底,我们只是在忙着挣钱。不缺乏信仰,但内心依然空虚,原因大抵如此。
当然,并非所有人都这么选择信仰,还有很多人是“怀旧”的,他们的信仰也不赶时髦。
所以依然会有牺牲在火场的年轻消防员,依然会有不图物质回报的年轻志愿者,依然会有不问冷门热门一心搞学问的年轻人……他们活得很简单,反而拥有一个饱满充实的灵魂。
现在我们得到了第二个问题的答案,几乎人人都有信仰,只不过有人选择了物质,有人选择了信念。
借用电影《无问西东》里的一句话:

3、现象背后有着怎样的本质?
现在已经少有人说自己信仰孔孟老庄了,这么说会被耻笑“迂腐”;也少有人说自己信仰民族英雄、革命先烈;甚至,很少有人谈起信仰。好像谈信仰这件事,本身就显得够酸够矫情。现在人都很现实,仿佛只有足够现实、足够世俗,人才是成熟的,才是不务虚的。
老一辈的信仰里,大概没有出现过“拜金主义”这个词。家难国难中,物质只是一种生存需要,支撑着他们的是一种精神气,一种复兴民族的愿望。温室里长大的我们,讨论更多的是娱乐而非生存,是利己而非利他。支撑我们的是物质,用物质填充的精神,难免会显得疲弱。
我们的确很难再体会当时的情怀。也许当时,炮弹每天就落在他们身边,脚下的土地昨天还是家园,今天就沦为火光滔天的地狱。那种直面生死的感受,护国护家的心切,不亲身体验过,是绝不会了解的。但这些都不能成为我们拒谈情怀的理由。
无论是爱国主义、奉献精神,还是职业操守、匠人品质,无论是守护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还是守护一个濒危物种、一块草原湿地、一个生物圈,亦或是守护一门手艺、一种思想、一次传承,都算得上是一种信仰,不该被耻笑,更不该被排挤。
在我看来,从革命年代到当下年轻人的信仰,可以用“佛家三境界”来阐释。
革命年代里的纯真信仰,“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所以投笔从戎也好,弃医从文也好,都是出于信仰的自然而然的决定。那时人是赤诚的,“情怀”这个词还没有染上贬义色彩。
现在的信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人习惯了怀疑与猜忌,做事不问“想不想”,只问“能不能”。人们计算着投入产出比,坚决不做出力不讨好的“傻子”。信仰的力道薄如纸,轻易就能改变立场。在一些人看来,信仰只是唱高调罢了,哪比得上眼前的生活实在。
而我相信,未来的信仰,“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当我们重新开始思索人生的意义,思索自己的价值,就不会再逃避讨论信仰。我们会发现信仰的模样一如当年,赤诚的、热血丹心的、纯洁剔透的,它不曾改变样貌,变了的是我们自己。
人生来就是带着使命的。
无论我们多么平凡渺小,都肩负着只有自己才能完成的使命。作为子女,我们的使命是给父母带来希望;作为父母,我们的使命是陪伴子女成长。当你成为工人,你有生产的使命;但你成为医生,你有救死扶伤的使命;当你成为学者,你有著书立说的使命。没有人可以摆脱使命,正如同没有人可以孤立存在。而使命的完成度,依赖于信仰。
换句话说,一个人的一撇一捺将会如何写就,要看他拿了一支怎样的信仰之笔。
韩大爷的读写训练营 归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