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知道怎么切牛肉才可以使肉质细嫩吗?
对,就是垂直肌肉纤维的方向去切,这样,整个条状纤维被切断,肉更容易吸收调料的滋味,咀嚼起来口感会非常好。
读《未来简史》,就会感受这种鲜嫩多汁的滋味。这本书里,作者尤瓦尔·赫拉利,正是用横切的方式来描述智人的历史和未来。一般历史书,都是沿着时间轴描述的,这给我们深深的沉浸感,和苏格拉比一起思考和追问,感觉当然也不错。而赫拉利的特别之处在于,他为我们提供了上帝视角,哦不,是从某颗超巨星上观察地球文明的视角。
我个人认为,由历史预知未来,是一个史学家应有的初心,毕竟,数千年来,人性是如此地相似,所以有人说“太阳底下并无新鲜事”。之所以人类被告诫应当铭记历史,更多的是为了未来考量。“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仅仅为了诉说的历史,是死历史;而谋求出路的历史方为真历史。《未来简史》出版后,读者对赫拉利的评价是,他是历史学家中的科学家,我倒认为,因为这种出离的视角和思考的高度,他更像是历史学家中的哲学家 。
《未来简史》这本书,还有一个独到而有趣的地方,这恐怕是世界上第一本深入阐述未来图景的史书,也是世界上第一本不对碳基生命体的未来押注的预言书。所以,虽然这本书是如此地精彩,但这个结论真的很像一部惊悚片。
全书分为三部分,分别描述和探讨智人的昨天、今天、明天。
智人的昨天
作者开篇就提出了一个命题:智人历史上一直试图挣脱饥饿、瘟疫和战争,然而几乎从未真正摆脱过。1692-1698年在欧洲肆虐的饥荒,饿死了法国、爱沙尼亚、芬兰和苏格兰等地大批穷人,数量占到各国人数的20%-30%,成百上千万人骨瘦如柴地死去。其实在中国,仅仅是我们上一代人的记忆里,都还深深地铭刻着食品短缺的痛苦滋味。我母亲就跟我描述过,伴随她成长岁月里那些野菜、麸皮的粗劣味道和长期食用薯类的烧胃感觉。
而瘟疫带来的人口减少则更为凶猛,1918年的一次流感就在一年内夺走近1亿条生命。无助的人类,只能走进神庙,献上也许是家中唯一的祭牲,徒劳地期待着那看不见的死神网开一面。在中国,这往往是上天对统治者管理能力不满的表现。所以,中国的皇帝登基,就要拜天拜地拜岱宗(泰山),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歌舞升平。
不幸的是,无论是四大古老文明中的哪一个文明,其历史都是战争史和政权兴替史。人类之间的暴力导致的死亡人数,在农业社会,能占到死亡总数的15%。
这样巨大的死亡人数和比例,在当代是不可想象的。进入20世纪以来,智人奇迹般的完成了这些命题。也就是说,历史上曾经威胁智人物种存亡的这三大恶魔,现在其危害程度早已降到了百分比个位数或更低,已经远不能对种族生存构成威胁。
智人的今天
那么,面对丰盛,面对长寿,面对和平,是否人类社会会普遍感到走入了天堂,心怀感恩呢?而这个天堂般的世俗社会,是否就是智人的圆满大结局呢?
作为当前社会中的一份子,我们都心知肚明。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不”。本书第二部分探讨的,就是人类如何从农业社会的有神论宗教,转向科技革命的人文主义宗教的。人类的痛苦,并未因明亮的灯光、气派的大厅、爽口的冰激凌而消失,在生命意义的寻求中,人类发现了经济增长的必要性和好处,开始钻进了这个“老鼠笼”,无休止地追求着经济的增长,并为此付出着环境恶化、关系疏远、体质下降等代价。不过经济增长似乎是当前社会的政治正确。骑虎难下的人类,面对着不增长就毁灭的难题,不得不持续饮鸩止渴的社会发展模式。

而当代社会的另外一种政治正确就是人文主义。人文主义认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并且拥有自由意志,因此最好忠实自我,“追随内心的声音”。
人文主义,确实大大改变了二十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美学、伦理和教育。所以人文主义在这些领域里的关键词是:
人文主义政治:选民能做出最好的选择
人文主义经济:顾客永远是对的
人文主义美学:看的人觉得美,就是美
人文主义伦理:感觉对了,就做吧
人文主义教育:为自己想

怎么样,是不是感觉我们迎来了人类个体的黄金时代?对,毫无疑问,我们当前所处的时代,的确是人类有史以来个体得到最大解放和重视的时代。
而人文主义在“上帝已死”后,宣称了一个新的权威来源:知识。
在中世纪欧洲,知识=经文 x 逻辑,而科学革命的知识=实证数据 x 数学。人文主义在处理价值和意义的领域,又命(伦理)知识=体验 x 敏感性。作者还用中国哲学中的阴阳来进一步阐释:每股科学的阳,都包含着一股人文主义的阴,反之亦然。
显然作者对于阴阳转化,不是一无所知,他的类比是正确的。不过,获得了东方文化背景读者的会心一笑后,他也非常知趣地就此打住,并未更深入地阐述这个颇有新意的比方。
鉴于人文主义三大分支之间的冲突如此之大,对二十世纪世界的历史影响如此之深,作者并未将它们混为一谈,而是使用了较大篇幅做了若干对比和精彩阐述。第一是正统派,也就是自由(人文)主义(liberalism)。另两个分支是社会人文主义(社会主义和各种共产主义运动)和进化人文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以纳粹为最著名代表)。
提到人文主义最看重的“自我”,赫拉利似乎并不拘泥于将《未来简史》当历史书来写,和我们一样,他也很想看看“你脑子里究竟怎么想的”。于是他把我们带进心理实验室。
- 体验自我(experiencing self)和叙事自我(narrating self)
实验证明人类的叙事自我大权在握,决定着主人和谁结婚、做什么工作、住在哪儿、要不要换车,还是我们新年计划的宏大叙事者——但它是个说谎精。而体验自我会诚实地拖后腿,是它让人们刚做完每周运动三次的新年计划,就坐在沙发上刷王者农药的,因为它知道,运动的最初阶段特别不舒服,能逃则逃。
赫拉利帮困惑的心理研究者向人文主义发问:既然两个自我的意见是如此不同,对于合体的“我”而言,究竟哪个自我的意见才是“我”的自由意志?对于书中那个脑裂(左右脑交互的神经束断裂)的小男孩来说,究竟应该听严谨左脑的,去做个绘图员呢,还是应该听浪漫右脑的,想办法去参加汽车比赛?你呢,我的读者们,是不是也常常纠结于脑子里的“小声音”而对大事小情犹豫不定?

- 峰终定律(Peak-end rule)
人类的回忆忠诚吗?人类对于事件的评价客观吗?峰终定律证明,人类会按照事件的峰值体验与最后阶段的感受来重新定义此事,而对整个过程的时长感受相当迟钝。所以产妇会因为产子后的喜悦和家人的抚慰而弱化整个分娩过程的痛苦,不久以后就只记得那声令人动容的嘹亮啼哭了。运动成瘾者则十分享受运动中后期的舒畅感而忘记刚下楼时全身冷飕飕的痛苦,情不自禁地又穿上跑鞋。

- “我们的孩子不能白白牺牲”综合征(Our boys didn't die in vain)
我们熟知的一个经济学原理是“沉没成本不能作为决策依据”,然而这是反人性的。人性是,“我们的孩子不能白白牺牲”。所以,在战争中,从政客到平民,往往都会因为这种不甘心而陷入战斗至死的泥潭。在一战中,意大利为了争议领土诉求向奥匈帝国宣战,想通过战争尝到领土扩张的甜头。以为胜利唾手可得,却在第一战伊松佐战役中大败,战斗减员1.5万人,他们是妈妈的儿子、妻子的丈夫、孩子的父亲。输掉这场战役后,意大利政客本来完全可以认错并签署和平协议,但是,“我们的孩子不能白白牺牲”!仅仅是为了不打脸,这场战争打了十一场,意大利方面的士兵死亡人数达七十万人,是第一场战役的几十倍,伤兵超过百万。最终,人们还是宁可相信失去的双腿和亲人是“为了意大利民族永存的荣光”,而不愿承认这一切都是无意义的。

读完这些人类历史上的事件和实验室的结论,你定会在作者的引导下重新审视,人文主义所说的自由意志的主体,这个“我”是否真实存在?也会深入观察到上世纪初以来人文主义流行的社会和经济背景。
智人的明天
那么在未来,这种人文主义关怀,会持续下去吗?
在好莱坞电影里,答案是确定的,这是普世价值观,yes。可是,在本书第三部分,作者可是毫不留情的回答,no!他从行文之初就强调,世界本就是一个算法的世界。算法,指的是进行计算、解决问题、做出决定的一套有条理的步骤。所以,算法并不是单指某次计算,而是计算时采用的方法。

作为智人的我们,曾经通过算法上的优势,成为这个世界的主宰。智人是所有物种中,唯一可以为着一个虚构实体而与陌生个体进行灵活合作的生物。曾经依靠这种有效率的、明确行动意义的合作,智人有效地获得了足以繁衍和教育后代的寿命,战胜了所有其他动物,包括我们的狒狒远亲,站到了食物链的顶端。狮子很强大,但它毕竟不会为了死后的荣光而建造金字塔。
而同样的,因为算法上不再具有优势,所以我们也将被更高级的算法所替代。
当然,这个结论不是空穴来风的猜测,而是有清晰的逻辑推理过程及可靠的事实依据。赫拉利的表述如同先知般冷静,似乎不像是一个智人在描述,而完全像是他笔下去意识的算法。
智人在追求长生不老、快乐和神性的过程中,创造出了人工智能,并发展出其卓越的工作和学习能力。如果瘫痪的病人能够依靠意念就移动仿生肢体或操作计算机,慢慢地那些肢体正常的智人也会倾向于依靠这些连嘴皮子都不用动就能帮忙搞定的“仆人”,还真是梦想成真啊!
科学大发展的二十一世纪,将逐渐消解那些被视为信条的人文主义理念,从而带来以下可能的威胁:
- 人类将会失去在经济和军事上的用途,因此经济和政治制度将不再继续认同人类有太多价值。
- 社会系统仍然认为人类整体有其价值,但个人则无价值。
- 社会系统仍然会认为某些独特的个人有其价值,但这些人会是一群超人类的精英阶层,而不是一般大众。
人类将变得毫无价值,这大概就是本书最耸人听闻的部分了吧!
科幻电影都有着一个基本假设,即超级智能的产生必须伴随着意识,所以(有意识的)人类最智慧,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尤瓦尔说,真正的科学是,达到超级智能的路有很多条,不是必须通过意识。是不是读到这里心里咯噔一下?
未来科技发展的趋势,是非意识的人工智能大发展。也就是说,没有任何情绪、感受存在的人工智能会得到极大的发展。目前的科学反馈被概括为这三个原则:
- 生物是算法。每种动物(包括智人)都是各种有机算法的集合,经过数百万年进化自然选择而成。
- 算法的运作不受组成物质的影响。算盘的算珠无论是木质、铁质还是塑料质,两个珠子加上两个珠子还是等于四个珠子。
- 因此,没有理由相信非有机算法永远无法复制或超越有机算法能做的事。只要运算结果有效,算法是以碳来表现还是硅来表现又有何差别?
说到碳基生命体(人和动植物)和硅基生命体(机器人、人工智能载体),我不禁想到,佛家认为肉体是臭皮囊,是人生“苦”的实相的表现。同时又认为肉身是借假修真的重要工具,认识自我即可破除我执,获得最终解脱。《老子》中也说,“吾有大患,及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他想说,如果没有血肉之躯和社会性特点,就真没啥好担心的了。可见,对于“我”这个人文主义无比推崇的主体,在古老经典里的评述居然是和当前的科学反馈结果一样:血肉之躯无可贪恋,是非荣辱非我所有。这么说,未来若由硅基生命体接管了世界,那万物互联的未来不就实现了佛家所说的“众生一体、无二无别”?
这里想要砸一个彩蛋:作者在后记中,特别感谢了自己的老师葛印卡禅师,并提到,多年内观禅修的修习对他作品的帮助。所以,有对生命深层次的观察,才会有著作中如此入木三分的表述和深刻精辟的见解。

显然,目前的人工智能还是难以和人类的智能匹敌的,找Siri聊天时,它就常常无言以对,只能说“哦……”但是随着大数据科技的发展,它们的自我学习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不但攻城略地,能应付越来越多的人类工作,而且一旦胜任,就有着远超人类的优势。最近十年来,机器人领域的科技发展,带来了大量新闻素材。根据牛津大学2013年九月《就业的未来》的研究报告,说是到2033年,99%的电话营销人员和保险业务员会失业,而赛事裁判、收银员、厨师、服务员、律师助手、导游、面包师、公交司机、建筑工人、兽医助手、安保人员、船员、调酒师、档案管理员、木匠、救生员都有超过60%的可能性被机器取代。流水线工人?不是在2017年的今天,已经被替代了吗?那么,你的职业是否在此列呢?如果不想被淘汰,只有一条路:一辈子不断学习,不断打造全新的自己。不过呢,活到老学到老,恐怕大多数人,很难做到这一点吧!
所以,智人就成了可有可无的物种,正在逐渐失去意义感和意义。书中甚至大胆预测,无聊又无用的人类,最后只能靠药物和电脑游戏来打发时间。是不是想起了电影《机器人瓦力》中那些人类了?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一动不动,在屏幕前无暇他顾、自嗨至死。这样的人生何来意义?

相信人类在这二十一世纪初叶的当下,对于趋势的感受是很明显的:就拿今年柯洁完败阿尔法狗的新闻来讲吧,人类借柯洁之口哀叹:“它太完美,我看不到希望。”是的,在典型算法领域,人工智能取得了碾压式胜利。那么在其他领域,人类是否还有优势呢?比方说律师吧,传统上律师的主要工作,就是查询堆积如山的法条,寻找蛛丝马迹的线索,比对方案的优劣。这一点对于人工智能来讲,简直易如反掌!至于在法庭辩护,只要能够成功,谁在乎自己的代理律师是不是人!可能在不久的未来,“你不是人”将不再是一句恶毒咒骂,而是一句无上赞美。在金融领域,量化交易机器人已经是常规配置。最近,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也已在积极配置会计机器人:一个不会要求休假和加薪的下属,只要插电就开始毫无怨言地高速做任务,既不会出错也不会拖延,既不会拿客户的回扣也不会嫌弃工作内容无聊,既不会有退休金的额外支出也不会突然宣布怀孕,更不会争抢靠窗的办公位,这难道不是每个老板的美梦吗?

后台工作如此,那么前台工作人员呢?机器人不会把咖啡撒到我头上吧?那你可真是多虑了。曾经被认为只有人类可以胜任的人脸识别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各大金融机构。现在如果你打算通过手机银行做大额支付的话,系统会要求你眨眨眼、摇摇头、取下眼镜什么的,然后就刷脸成功啦!而警察也已开始喜欢上精细表情识别功能,这让他们轻松判断供述的真假。
Siri是“语音识别”,比语音识别更高级的是“图形识别”,也就是刚才所说的人脸识别。而最高的境界,是语义识别、场景识别,这应该会使机器人更有眼力价儿。这些技术都正经历着从实验室成功向民用领域迅速转化的过程。这种转化有多快?2004年,MIT和哈佛的科学家发表的就业市场报告里,提出在可预见的未来还无法自动化的职业里,包括卡车司机。而就在短短十年后,谷歌的自动驾驶汽车已经在做道路试验了。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完善,不久的将来,会立法规定人类不得驾驶汽车,司机将成为最早一批变成历史名词的职业。
至于医生、护士、药剂师这类职务,书中负责任的说,白大褂们不但会被替代,而且人工智能将远远比你自己更了解你的身体,比最专业的医护人员更权威、更贴心、也更有效。就拿你的手环来说吧,这些可穿戴设备肯定比你更了解你。它知道你的心跳、血糖、睡眠质量、运动情况,是否缺觉,是否抑郁。一个名为 “Deadline”(死期)的应用程序甚至可以告诉你,再这么造下去,还有多久的活头。这就是“通过数据,认识自己”的“量化自我”过程——出让健康方面的隐私权,从而获得最前沿的健康帮助。并且,随着这种信息普遍化的收集和应用,一位长者可以分享的,也将不仅仅是他的人生智慧,还有靠谱的家族健康建议。安吉丽娜·朱莉就是通过基因测试,得知她本人罹患乳腺癌的概率高达87%,从而在未患病的时候就做了乳腺切除手术。中医通过性状归类和养生建议来帮助人们“治未病”,即在没有生病的时候就通过食物、草药、运动、保养等方法干预,使得人体免于遭受疾病折磨。在不久的未来,医学算法应该能更好地达成了这个目的。至少在现在,如果你向“23andMe”支付99美元,他们就可以通过你的唾液样本,分析你的23对染色体所包含的基因信息:你的身体特质是怎么样的,会秃头还是容易失明,等等。你和朱莉一样,可以早早就获知自己的身体风险在哪里。
记得我说过吗?叙事自我是个说谎精。明明是被对方的俊朗外表所吸引,叙事自我会说服你,让你相信这个人各方面都适合你,从而义无反顾地走向婚姻殿堂,不知不觉埋下婚姻失败的种子。人工智能不会这么轻率做决定。未来的人工智能决策系统拥有你的全部信息,它从你出生那天就认识你了。读过你全部的电子邮件,听过你所有的电话录音,存档了你从DNA到心跳记录的信息,也明了你喜欢的电影和明星。当你向它咨询时,它能马上调用和比对你和追求者的信息,通过心理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的最新研究结果,告知你们的匹配度只有22%。
也许有人会说,在艺术领域,恐怕机器就冷冰冰了,没有感染力的艺术作品怎么能比得了人类的经典。是的,我也是这样想的。看看咱们是怎么被程序EMI和安妮打脸的吧。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的音乐教授戴维·柯普是它们的爸爸。EMI一天谱出了5000首巴赫风格的赞美诗。戴维选出几首在该校音乐节上演奏,结果人们反应热烈,纷纷赞扬这些音乐是如何动人。当他们得知,这居然是机器谱曲的,都感到难以置信。程序安妮则更令人震惊,它可以用各种变化发展的音乐风格谱曲、填词,还相当的有范儿,在由人类和安妮完成的作品合集里,人们还是难分伯仲。所以在未来,不是“隔着屏幕,你不知道,跟你聊天的是不是只狗”,而是“在你身边,你不知道,跟你聊天的是不是机器人”。因为机器人已经可以胜任人类伴侣的角色,最近的新闻是,那些没有缺点、温柔美丽的机器人妻子,只需要1.5万美元,就可以搬回家了,更何况唱唱歌呢。每个梦幻般美丽的机器人美女,都有十八种性格可以选择,我相信肯定是没有“不耐烦”这一型,而作为一个人类妻子,我们对包包的耐心常常是超过对丈夫的。写到这里,我不禁看了看他:如果他知道用五个铂金包就可以换一个永远二十岁、永远崇拜他的美女,他该怎么想。啊,说到这里,你觉得人类还有救吗?人类还有用吗?

数据主义者也会这样问。目前全世界最有趣的地方并非“伊斯兰国”或是美国南部的《圣经》带,而是硅谷。在这里酝酿着激动人心的新宗教:科技宗教。新的科技宗教分为两派:科技人文主义和数据主义。未来是否仍由智人来主导,是两派的分歧所在。对于数据主义来说,人类可以交棒给硅基生命体了。而对于科技人文主义者来讲,可以通过基因工程、纳米技术和脑机界面,创造出一批神人,他们将成为整个星系的主人。
但小心!一方面人类有能力改造心智。那些令人羡慕的人类特质,坚定、勇敢、冷静、专注等,都能够通过芯片植入的方式轻易获得。但另一方面,人类并不掌握心理的完整图谱,非常容易在沙滩上修建城堡:我们看到的人类特质,可能有着深厚而复杂的系统来支持,然而我们还并不掌握这部分知识。再加上政府、军队和企业各怀鬼胎,灾难简直不可避免。有可能我们成功地升级了大脑和身体,然而却在过程中失去了心智。可能到最后,科技人文主义反而会造成人类的降级。人类曾经是升级版的黑猩猩,但到了未来,人类则可能变成放大版的蚂蚁。
对于数据主义来说,权利主体已经由智人转移为信息。数据主义价值观认为,信息自由流通的权利高于人类拥有并限制数据流通的权利。简言之,数据最大!别觉得虚无缥缈,在2013年初,数据主义的殉道者已经出现了。名为艾伦·施瓦茨的年轻黑客,是一个不世出的天才,他是信息自由的拥趸,曾通过08年的《游击队开放访问宣言》发出呼吁,应让数据流完全自由,不加限制。他下载了期刊数据库JSTOR的数十万份付费查看科学论文,公开在互联网上免费共享。而当他得知自己可能会因此被定罪并入狱后,便自杀了。
《未来简史》一书,从智人胜出其他动物、成为地球主宰开始,以智人交棒还是智人超人化的开放性讨论结尾,其思考达到了叩问人类命运的高度。他提出了人类发展的三大命题:
- 科学正逐渐聚合在一个无所不包的教条之中,也就是认为所有生物都是算法,而生命则是进行数据处理。
- 智能正与意识脱钩。
- 无意识但具备高度智能的算法,可能很快就会比我们更了解我们自己。
作者赫拉利的结论是开放性的,他希望读者能更深入地思考这些问题:
- 生物真的只是算法,而生命也真的只是数据处理吗?
- 智能和意识,究竟哪一个才更有价值?
- 等到无意识但具备高度智能的算法比我们更了解我们自己时,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将会有什么变化?
能看出来,赫拉利也是十分矛盾的,一方面科学界的反馈令他只能承认硅基生命体的强大。可能真的像《三体》中描述的那样,一片指向地球的“二向箔”,就会把这个上万年的文明及载体降维到二维世界。人类制造、发展和消费了人工智能,未来也许会被人工智能抛弃,肉体消灭。
另一方面,作为智人中的一份子,他与我们一样,想要找到意识的价值,证明智人的不可替代性。
不过,相信科技发展的浪潮很快就能给人类一个阶段性的答案。而那时候,新的历史也将被书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