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精准扶贫光阴的故事烟雨亭
渐行渐远的村庄.土地(下)

渐行渐远的村庄.土地(下)

作者: 泗四坊方 | 来源:发表于2017-12-18 08:44 被阅读743次

上篇《渐行渐远的村庄.土地(中)》

后记改为小序:本年度,流传一种说法“有人争当贫困户”。一次与一对八十多的,一生土里刨食农民夫妇谈心,得知搬进安置房前前后后事情有感,而添为上中下三篇小文,表述思想为几个方面。镇、村、帮扶干部在精准扶贫路上,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体现了党和政府关注三农,给贫困人口带来的温暖以及贫困户得到意想不到实惠,同时也增添他们脱贫动力。但凡事总有不尽如意与均衡,站在事外的某些人贬意地说,有人争当贫困户,更有甚者对村级干部有很多误解。贫困户有少数不争气的人;腐败是极少数的;与已评定为贫困户相比,随时间和不定因素作用,也确是有人没有享受到实惠,但政策其它方面应有相应温暖。以上是主流。本文着意叙述真实的一路牵挂和某些无奈。

1.

镇区的安置房,几个村都在一小区。

张天水起早惯了,也会烧锅搞吃的,但小明夫妻上班,早上总上街喝碗稀饭,吃两个“北方大馍”。

家中还有父子俩,总是不厌其烦烧一顿早歺。那怕一碗剩饭也搞点猪油一炒,三碗水,加点挂面,俩人饱饱的一顿,还说比街上吃的卫生多。

张天水和大明无事逛逛街,身上也没多钱,也不需要买什么,逛久了也就那样子,劳作一生的人净歇着真是着急。

2.

半个月后,父子俩人起个大早,对小明说:“回家看看那萝卜好长了,带回吃吃”。

十几天没在家,萝卜生虫了,叶子被虫咬成筛子,老头子找出锄子松松土,拔拔杂草,上了一次稀粪水。

又到四爹家说:“屋场上椽子桁条还有窗子,你驮回来烧锅,没要到山上搞柴。”

四奶答应着:”好罢,歇个伙,喝点茶,中午和大侄子在我家吃中饭。”

天水说:“以后才吃,有两年没到洼底山上看,别人说要砍那山上的树,去看看。”

天水和大儿子大明,一前一后,大明在前砍拦在路的刺和槎。天干物燥,一些松毛厚厚铺在路上,特别有些石头壳上,脚踩上去,脚底像抹了香油似的。

天水一不小心,没拉到手边的槎,直仰仰倒下去,越滑越快,像离弦的箭,大明一把没拉住,老人栽下岩头下,只听轰隆一声。

大明拉着桦树桩,也连滚带滑攀下岩头,喊着:“父亲,父亲……”

在一块突出的大石头边的草丛里找到父亲。再喊没有回答声音,大明扶起父亲,后脑溢出血液顺领口往下淌,大明顿时头都大了,再喊“父亲、父亲”老头嘴角动了下,发不出来声音了,喘了十几口气,松软下去就再无声息了。

大明被这突如其来的事吓朦了,哽咽十几分钟高声呼喊着“父亲、父亲、父亲……”

任是大明再怎么呼喊,闭上眼的老父也不能回答半声了。

这声音倒被扒柴的四爹听到,老夫妻不知么回事,先后赶到洼底,一探脉博,很是不相信地叹着气:“才几大会儿,还在门口说话,老奶奶还留吃中饭,一眨眼,阴阳两隔,老哥走得太快了。”老夫妻也双双抹下难舍的眼泪!

此处信号又太弱,大明爬上岗边,给小明打去电话:“父、父、父、父亲、在洼底……”随后就说不出半个字,只有哭声了。

小明捉摸是不幸的事发生了。丢下手中活,告诉老板一声,即刻与菊花赶回张家洼。

翻过老屋对面山嘴,远远地就听到哭声,寻着哭声找到洼底,不敢相信的事就在眼前:“昨天晚上还烧了鸭腿子火锅,老父还喝了一盅白酒,这、这、这就……”

四爹七十多岁,头脑还清醒,回家给组长打电话,组长又分别打电话给原居住一个组都是老张家人,一个家族的叔侄兄弟,抽到空的也都丢下手中事,先后赶回家。

小明的一些致親好友闻信也纷纷赶来,组长组织了人员,进行分工,在拆去屋场上清理了一大块场地,用塑料布搭起来了两个大棚,又找地师看了厝放地点,并定好第天上午7点火化的时间。

有些人中饭都没吃,也有些到四爹家蹭了一餐,没地方烧锅,真又些无奈。

3.

晚饭只好在街上饭店吃了四桌。早早地吃了晚饭又忙开了。

先是弄电线灯炮把照明的头等大事办好。

几年前殡葬改革,各家的寿材大、小回都被锯掉了,又找来木匠,连夜把原来的寿材改小,重做大、小回。

两个道士夜晚也赶着做法事,一时寂静已久的张家洼又闹腾起来了。初冬的夜晚真是难熬!除去帮木匠和道士的人,剩下的人又围起两桌斗地主。

也有人把断椽子和桁条,烧起一堆篝火,凡正椽子断木头有的是,不断地添着木头,一堆火烧到天亮。

半夜里谁饿了,就着电水壶烧的水,啃块北方大馍。

天放亮,一口大锅里各人捞碗面条垫了肚,殡仪馆车就来了,五部车的人,乐队另坐一个小货车,在鞭炮声中离开张家洼。

11点不到运送车辆回来了,大明端着骨灰盒放入改装的寿材里,四个人抬着寿材在山岗上厝好,有些人叩叩头就提前离开了。

剩下的人又找了几部车,直接往饭店一开,还满满的八大桌。

4.

下午大明姑父领着地理先生说:“请先生给母舅找下安葬的地点,和时间。”

地理先生先去了老坟山看看说:“这里左右方向与亡者八字相悖,流年不利。”

找来找去,三处都不行。大明姑父突然想起,这屋场也没用了,不知可行。

这一提议提醒先生,到屋场摆弄一会儿罗盘,捏捏手指,说这屋场,山生亡命,有来龙,前案又好又顺,水法合适,还真照哩。

再算算孝子孝孙八字,就列出一张红纸,开出安葬分金方向和吉利八字。定于亡人三七那天下午3至5时登位分金。

一七、二七都请道士迎了七,待到三七那天所有亲朋好友又来了,还是屋场上搭两个大棚,天也晴朗,亲戚拎着鞭炮、香纸、大锭、衣箱等,社会上人直接人民币二百往上各不相等地交组长记帐,帮忙的人忙着做各自事情,闲人还是两桌斗地主。

道士念了一上午经,纸扎是三进两栏(三座两层)的花花绿绿的屋;屋前左右,各摆金山银山和脚屋花园,金童玉女守门;三个叼着香烟的服装各异差夫头领分排一边,搞着阴间俏似阳间。

中午从街上烧开水处,蒸了一桶饭,屋场一口大锅炒了红烧肉、粉蒸肉、白萝卜、毛鱼四个简单的菜将就一餐。

中饭一过,道士念完一篇经。就把纸扎的屋、大锭、金山银山、衣箱和差夫头领,二十多捆香纸摆列开来,屋的大门朝西,一把火化为灰烬。道士口吹哨子,敲着小锣,孝子孝孙紧跟道士绕着圈圈,至此道士法事暂告停当。

时辰一到,两个人抬着装有骨灰盒的寿材下到已烧暖的井穴。上牵被面遮着光线,掀开顶盖,地理先生在寿材大小回中线拉着红线,摆正棺中骨灰盒,移动着棺材小头,罗盘上白线与红线重叠相交,片刻这种叫做分金操作结束了。

帮忙的人用畚箕传递着石灰土,四个大木柱夯实土层,与棺材上沿持平时,周边铺上一层碎木碳粉沫,说是防止树根入库,上层又堆了十几担石灰土,用木柱做了一层伞,如此又做二层伞,开好沟,立上一块大石碑。

一班乐队,奏响音乐,喇叭声声传几里,烧纸叩头,鞭炮齐鸣!

小明媳妇菊花又是端糖水,又是散发糕,在坟头后撒花生水果糖。

至此,张天水住了80年的屋场,依然是张天水永久性守护着。

相关文章

  • 渐行渐远的村庄.土地(中)

    原文于2017.12.13发布,1647字。重发…… 渐行渐远的村庄.土地(上) 渐行渐远的村庄.土地(下)

  • 渐行渐远的村庄.土地(下)

    上篇《渐行渐远的村庄.土地(中)》 后记改为小序:本年度,流传一种说法“有人争当贫困户”。一次与一对八十多的,一生...

  • 渐行渐远的村庄.土地(上)

    1 张家世居洼屋,三百余年相传十二代。 张洼屋,张天水今年八十岁,老伴过世十五年了。 两个儿子,大儿子大明是个残疾...

  • 渐行渐远的村庄.土地(中)

    上篇《渐行渐远的村庄.土地》上 1. 刷子厂周边停电了,小明终于得空骑上摩托回家。 老家虽则人几大个,但路面都是硬...

  • 渐行渐远的村庄

    文/焉支闲人 在寨里住的时候,总共就十几户人家,大家都住在一个土围子里。 我家住在小寨子村。最早寨子里有土打的庄墙...

  • 渐行渐远的村庄

    我陪着妈妈炒菜 蚊蝇在周边疯狂 我的腿 成了它们的美餐 妈妈心疼地 有些慌张 这些年我年龄越来越长 更多地回到我生...

  • 渐行渐远的小村庄

    我的家乡在一个偏远的农村,有二十来户的小村庄,这里远离城市的车马喧嚣,有着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更有淳朴善良的风土人...

  • 渐行渐远,渐远渐行

    生命中渐渐消失的人 容颜为老却轻易地变模糊 不敢说太多的心情 这世界太喧闹 淹没在黑夜风雨里 跌跌撞撞行走的我 丢...

  • 渐行渐远的渐行渐远

    今夜夏雨未醒 唯春雨绵绵 看着春天渐渐远去 竟不知该说点什么好 只有沉默 在沉默中望着窗外 春雨绵绵 她渐行渐远 ...

  • 渐行渐远的村庄 -- 黄辉

    这个是在高三语文模拟考卷的一篇阅读理解。那时读完感触很深,产生很多共鸣。 一个人的夜晚,我的思绪常常从村庄开始。 ...

网友评论

  • 南飞雨燕:就是那么个场景!好钿腻的描述!
  • YuanshanTan:白描笔法,百味人生。
    泗四坊方:@远山一墨 迟到的致谢!
  • 疏林红叶:懂得真多!
    泗四坊方:@疏林红叶 早。
  • 艾伦教练:看着就想起贾平凹了
    很有他的写作风格
    厉害👍
    泗四坊方:@艾伦日记本 再学十年,也未企及十分之一,谢赞赏支持!
  • 朱春黎:喜欢一切民俗的东西!
    泗四坊方:@朱春黎 谢支持
  • 若水_086:恭喜先生上中下完美收场!👏👏👏
    泗四坊方:@若水_62ac 谢谢评读
  • 篱笆影:真是一方一俗。写得真好,耐人寻味。上一辈的传统应该流传下来。不能一并糊了。为好文点赞!
    泗四坊方:@篱笆影谢谢评赞!
  • 春之原野:实实在在的农村习俗,带有乡土的味道!
    e921d0719b6e:@春之原野 谢谢评读!
  • 井底女蛙:历史的车轮压过每一寸土地,碾过每个人
    e921d0719b6e:@井底女蛙 谢谢浓缩。
  • 虬田:接地气的故事,喜欢。
    e921d0719b6e:@虬田 是的,尽是土的芬芳。
  • 吾适WUSHI:您还懂这个?太厉害了。
    吾适WUSHI:@泗四坊方 确实非常好,您懂得太多了,见多识广,知识渊博。
    泗四坊方:@如焱 你指罗盘吗?三十六层。
  • 小豆利子:写得很详细,通过你的描述,我又了解了一些风土人情。
    小豆利子:@泗四坊方陈礼祥 是的,以前不是葬骨灰,就直接葬尸体
    e921d0719b6e:@小豆利子已前的风俗又不一样的呢。
  • 花香四季1:浓浓的乡土气息。😊
    e921d0719b6e:@花香四季1 谢谢!
  • 山青青:很接地气,把农民的心里描写的很到位?
    泗四坊方:@山青青 谢谢!
  • 独秀一栀:带着泥土味的故事,却牵动着大时代的主题……精准扶贫,考量了多少人啊!👍👍👍👍🌹🌹
    泗四坊方:@独秀一栀 是呢,许多人在严峻考量面前失态。
  • 独秀一栀:一个人的一生,一个时代的缩影……精准扶贫是当下最热门的
    独秀一栀:@泗四坊方 确实不好写……不过师友写起来得心应手……👍👍🌹🌹
    泗四坊方:@独秀一栀 早就想写,但又不好写。
  • a8dbb73c03ab:乡土气息浓浓🙏🙏🙏
    a8dbb73c03ab:@泗四坊方 谢谢哥哥☕☕☕
    泗四坊方:@太湖浪子 谢谢!
  • 沣水寒江雪:前面的序,很客观!挺你!
    泗四坊方:@月夜听雪 谢谢关注
  • 虹树:三集都认真地看完了。佩服你的用心,张老汉能葬在老屋屋场上,是最好的归宿了。
    泗四坊方:@虹树 这也是第一次完全虚构的三篇。
    泗四坊方:@虹树 是的,意造了他的心愿。
  • 福二姨:上中下三集完了,一个人的一生也就这样结束了。世事真是难料,贫富都是转眼云烟,可活着的还在继续执着于各自的努力……
    泗四坊方:@福二姨 我们这里有公墓,但需掏钱,没有灵堂,葬废弃屋场,自留山皆行得通。
    福二姨:@泗四坊方 不知道这样安葬允许么?我们这里不准这样的,要统一安放到灵堂,这样安葬的话早被强行挖出来了,也根本没有人敢这样尝试,除非偷偷地做,人家都不知道才行。
    我对三农这方面不了解,但任何一件事要做到完美是不可能的,只有发现问题指出问题再不断地改进才能日趋完美。可惜这样的文章当权者看不到。
    泗四坊方:@福二姨 谢谢你关注这三篇,张老葬于屋场,在某层面,表达他内心的意愿,叶落归根,守护故土。
  • 罕奇辣母:这许多风俗年轻人都不知道了,还好陈叔记录下来。
    泗四坊方:@罕奇辣母 是有这个意思,后续将有很专门的民俗介绍,谢谢你。
  • 晴雪凝:好故事!陈叔跟我我妈生在同一个年代,可我妈只会认几个字,连写自己的名字都难看。看来,还是多读书好。我妈至今遗憾她没多读点书。还好我跟弟弟都上大学了,没让她失望,弟弟现在考研。
    晴雪凝:@泗四坊方 好的,谢谢陈叔的祝福。也祝陈叔安好!🌺🙏😉
    泗四坊方:@晴雪凝 你们姐弟的进步,也温暖她们的心房,祝你的长辈顺心顺意。

本文标题:渐行渐远的村庄.土地(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joni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