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明媚的午后,阳光打在落地窗上,投射出窗外槐树斑驳的影子,从父亲的书架中随手拿起一本书,打算和它共度这惬意的下午。书已翻到最后一页,再抬头,往外看去,已是华灯初上,心中像笼罩了千万朵乌云般压抑沉重。合起书再看封面,除了“活着”——书的名字两个字是沧桑的白色,其他地方全被黑色布满,正如看完这本书给人的心情。如同偶然遇到一位不知名的沧桑老人,拉了一段悲怆动人的二胡,你边听边流着揪痛揪痛的心里不可抑制而流出的苍凉心泪,边陷入了一场醒不来的噩梦。
书并不算厚,但拿在手里仿佛千斤重,作者余华从第三者的角度以近乎冰冷的语调讲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主人公福贵是地主家的少爷,家中显赫,整天无所事事,游手好闲,吃喝嫖赌。对米行老板家的千金家珍一见钟情,娶之为妻。由于嗜赌成性,福贵赌光了家业,一百多亩地一夜之间成了别人的财产。从此,家道一落千丈,父亲也被气死,福贵成了名副其实的败家子,从此生活一贫如洗。他与母亲、妻子、女儿相依为命,过着贫困农民生活。穷困之中福贵因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过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哑巴。
生活并没有因此对福贵网开一面,此后的生活更加艰辛。妻子家珍因患有软骨病而干不了重活,一家人的生计都落在福贵一个人头上;儿子因与县长夫人血型相同,为救县长夫人抽血过多而亡;女儿凤霞与队长介绍的城里的偏头二喜喜结良缘,生活还算如意,却在产下一男婴后,因大出血死在手术台上;而凤霞死后三个月家珍也相继去世;女儿死后,女婿二喜对福贵还是很关心,经常拿着吃的去看他,帮他干活二喜,可却二喜却在工作的时候,被两排水泥板夹死;外孙苦根便随福贵回到乡下,生活十分艰难,就连豆子都很难吃上,福贵心疼便给苦根煮豆吃,不料苦根却因吃豆子撑死……就这样,福贵经历了他在这世上所有的亲人与他的阴阳两隔。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了一头老牛和他作伴。
作者余华的写作风格就是这样,逼近生活真实,以平实的民间姿态呈现一种淡泊而又坚毅的力量。读完《活着》,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余华的另一本小说——《许三观卖血记》。感觉两本书是那么相同,却又是那么的不同。相同的是,《活着》中的福贵和《许三观卖血记》中的许三观都是生活在社会底层,为了生存而不停挣扎,不断忍受生活带来的各种苦难的小人物。而不同之处在于,《许三观卖血记》中的人因为许三观卖的血一个个的活了下来,而《活着》中,福贵的至亲之人却一个个的死去,父亲,儿子,女儿,妻子。外孙……
"活着,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忍受生活,承受苦难。这是我从这本书上体会最深的感受。生活总不是一帆风顺的,它总会给我们带来一个又一个的考验与磨难,像往平静的湖水中投掷一枚石子般,使我们的生活掀起一圈圈的波澜。但只要是活着,我们就得学会忍受,忍受生活中一个又一个突如其来的苦难,忍受生命里一个又一个无法面对的变动,忍受生命中至亲的人一个又一个的离开……生而为人,我们必须学会忍耐。正如那句话所说:人之所以活着,人只好活着。
作者在这本书的序言中写到:"《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们活着时一起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与此同时,《活着》还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讲述了眼泪的广阔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从福贵身上,我们不仅仅看到了一个一生不幸的人对生活的忍耐,更多的还有他对生活的感恩。对于自己的不幸,福贵是这样说的"往后的日子我只能一个人过了,我总想着自己日子也不长了,谁知一过又过了这些年 我是有时侯想想伤心,有时候想想又很踏实,家里人全是我送的葬,全是我亲手埋的,到了有一天我腿一伸,也不用担心谁了。"在所有人看来,福贵都是可怜的,是可悲的,可他却依然怀揣着一颗感恩之心。他感恩他能娶到家珍这样温婉懂事,勤快善良,能跟他一起吃苦的老婆;他感恩自己能有一儿一女凑够一个“好”字的两个孩子;他感恩自己的哑巴女儿能够嫁给那个不嫌弃她,真心对她好的女婿;他感恩到临终之年,还能有个一直默默在他身边陪伴他的老牛……感恩,也是我们生活中必修的课程,谁更懂得感恩,谁就更能体会到幸福。
不管所处的境地是怎样,是感觉生活无望、明天遥遥无期、日子乱的一团糟,亦或是目标清晰、每天努力、奋发向上、生活正一步步朝着自己理想的样子前进。我们都要怀揣一颗感恩之心,面对那些我们不能改变的苦难与事实,就把它当做我们人生路上的路牌,接受它并且忍受它,因为充满着不如意和不确定的,才是生活真真正正的模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