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识别术入门:如何找到需要的信息及如何辨别信息真伪
如果说注意力素养的核心是关注你的意图,那么垃圾识别的关键就是时刻保持怀疑。不是说要拒绝相信一切;而是不要一开始就相信一切。就算你已经找到答案,也不要停止调查。要打破砂锅问到底,而不要理所当然地接受你遇到的第一条证据
文中这样开始介绍我们应该怎样识别垃圾信息。
文中作者教女儿辨别网络信息时,打开了这样一个网站,
“马丁·路德·金:真实的历史”(Martin Luther King Jr.: A True Historical Examination),这个网站将“真实的历史”中的金描绘成一个品行不端的人物。但这是由一个名为“风暴前线”的组织运营的,“风暴前线”是一个推行白人至上论的组织。
这并不是真实的事件,但是却大多数的网页都是由那个推行白人至上的组织干的。而不懂得辨别信息真实与否的人就会当真,还可能会传播。这样的话,这些歪曲事实的言论就可能会被很多人深信。
对网络上的信息要:保持怀疑,查清作者,然后看看别人对作者的评论。记者约翰·麦克曼努斯(John McManus)建议是“像侦探一样思考”。
可靠的可信度检验跟巧妙的网络搜索一样, 是一个过程,不能一蹴而就。要掌握专注地使用媒体的方法,第一步是关注注意力。而要想提高批判性地吸收信息的能力,第一步则是进行多次搜索,用多个搜索引擎搜索,以及突破搜索结果的第一页,去看更多的内容。
如果网站域名以.gov或者.edu结尾,你通常可以认为它们比较可信。
在获得信息时,可以像这样来辨别信息。脑子是个好东西,不思考就只能是头的填充品。
“.gov”是在选择域名的时候可用的最高级域名之一。它一般用于描述拥有作为美国联邦政府一个分支或机构的域名的实体(其他的美国政府级别建议使用地理最高级域名的“.us”),其他国家的政府通常使用·gov作为次级域名,并置于其国家或地区的国家及地区顶级域之下。
“.edu”是互联网的通用顶级域之一,主要供教育机构,如大学等院校使用。它原供全世界的教育机构使用,但实际使用的教育机构大部份位于美国。申请加入CERNET网络互联后才能申请edu.cn的注册。
2001年,佛格和几个同事研究了美国和欧洲的1400名 被试,发现对网络信息可信度的判断与参照系有关,还受到现实世界中相关验证性信息的影响(比如品牌、联系方式、信誉以及用户反馈 等)。其他的影响因素包括使用网页的便捷性、网页设计的质量、有无错误信息、技术性问题(如掉线、无法登录网站等)、更新速度以及可靠性(更新的频率、信息的一致性和可验证性等)。
网络设计也是很考验设计者的细心程度和专业水准的,若网页里出现很多垃圾色情广告或者很简陋,肯定就有问题啦,还有其他漏洞需要细心的网友发现了,包括语法错误、可疑的信息源、信息源缺失、他人对网站的负面评价等等。总之,必定会有线索留给有发现能力的人。
如何搜索,如何获知
要想获取新的、不熟悉的领域的信息,非常重要的第一步是浏览网络并进行搜索。尽管很多时候搜索并不会带来对某个领域长久的兴趣, 年轻人确实会把这些基本的知识当做敲门砖,借此开始从社会和实用层面更加深入地探索某个领域。网络上的站点、论坛以及搜索引擎降低了搜索信息的门槛,没有专门知识的人也能轻松上手,这就大大拓展了现有的信息资源。在网上闲逛,偶尔搜搜东西,这种自发的行为可能给了年轻人一种力量感,经常采用这种方式上网的年轻人常常说自己是“自学成才”。通过随意的搜索和任意的浏览,年轻人获得了探索自己感兴趣的主题的自由,这帮助和鼓励年轻人更加主动地掌控自己学习的过程。 ——伊藤瑞子(Mimi Ito),《闲逛、胡闹和极客式闲逛》 (Hanging Out, Messing Around, and Geeking Out),2009
文中以伊藤瑞子在2009年发布的《闲逛、胡闹和极客式闲逛》中的一段话开始新的内容,我在做这个作业的时候第一时间也是使用了搜索引擎,说明了搜索引擎是真的是低门槛(其实说明我是个年轻人),如果没有搜索引擎,可能我就完不成作业了。
观察一下人们在网上的搜索行为就会发现,会使用高级搜索功能的人少之又少,连给词条加上引号以实现精确搜索、用加号或减号来合并或排除搜索词条这样简单的功能都乏人问津。
“搜索引擎不是人,它只是一个能够将你输入的词语同网页上的词语作配对的程序。因此,你要用网页上最有可能出现的词条来搜索。
例如,中国人最常用的百度搜索引擎的高级搜索有:1.Intitle命令-表示后接的词限制在网页标题范围内。2.site命令-限制在某一网站内搜索。3.filetype命令对搜索对象的文件类型做限制,冒号后是文档格式,如PDF、DOC、XLS等。inur命令-是限定在url中搜索。4.URL,全称Uniform. Resource Locator,中文译为“统一资源定位器”,就是地址栏里的内容。5.inurl:xxx 作用是命令搜索引擎查找url中包含xxx的网页。等等。
年轻人通过搜索,在网上探究别人认为不值一提的亚文化主题,比如角色扮演游戏、动画片、宠物小精灵卡片游戏、同人小说等。年轻人这种看似“胡闹”(messing around)的行为,实际上是对复杂的社会系统的参与,在这个系统当中,知识的交互促进了个体的情感认同;同时,围绕着亚文化的数字元素,一个不断学习进步的社区逐步建立起来。
调试“垃圾探测仪”
从本质上看,一个人在形成自我定位的时候,必然会进行垃圾识别。要形成对谎言的敏感度,我们必须或多或少地明白如何问问题,如何验证答案的正确性,以及如何探求意义。
1998年,当《新闻周刊》还在等待消息确认的时候,网络记者马特 ·德拉吉(Matt Drudge)抢先爆出了克林顿和莱温斯基的丑闻。许多记者认为此次事件极大地缩短了新闻的周期,使新闻界迎来了转折点。2009年6月,伊朗局势的迅速变化让世界认识到,隶属于传统新闻机构的记者们已经开始为速度日益加快的信息流动所困扰。如果要在发布报道之前确认信息的真实性,他们就得承担牺牲个人职业前景、破坏所属机构名誉的风险。业余记者们用Twitter和YouTube横扫了新闻业, 尽管他们提供的信息不一定可靠,但即便是相对灵活的、配有采访车的记者团队也比不上他们的速度。2009年,伊朗政治示威开始的时候,当地及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开始使用著名的“#iranelection”标识。在那几天,震撼人心的图片、爆炸性的视频、相互矛盾的报道、流言、谣传以及各种政治争论充斥着网络世界。Twitter一度每小时发布221000条关于伊朗的消息。
媒体已经由传统媒体的“先瞄准,再开枪”到现在网络新媒体的“先开枪,再瞄准”的状态了。所以这就更需要网友们擦亮眼睛看新闻,思考真实性,并且不要着急传播。
安碧德建议我们要当心谣传,面对某个信息源提供的消息,可以通过检查发布消息的地点来确认消息是否可靠。不过,他也提醒读者,不要因为地点信息看似合理就盲目轻信。要审视自己设定的假设,看看有没有与假设相违背的信息。
吉尔默提出的“消费媒体的五条原则”:1.保持怀疑。2.主动判断。3.开拓思维。4.不断追问。5.学习媒体技能。
信息力:对信息的注意力
在我的电脑屏幕的右边,PowerPoint窗口显示着我正在做的关于社会化媒体和群体行动的演示文稿;屏幕右边的一个窗口中,有一封新邮件正在闪烁;我还发现,另一个窗口中出现了一条我关注的人发布的新推文,内容是某种维基式商业模式。这条推文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把邮件和演示文稿放到一边,点击推文中的链接并观看了一段五分钟的视频。我觉得这个视频非常符合演示文稿的主题,于是把它下载下来并附在演示文稿中。我还为视频的地址添加了“Wiki”、“视频”和“协作”的标签。在我网络生活的这个小片段中,我使用了一系列的信息技术,包括浏览Twitter、下载视频以及添加标签,更重要的是我使用了 自己历经多年才形成的注意力技能。
作者的行为正是现在信息的丰富带来了注意力的短缺,人们因此必须高效地在过多的信息之中分配注意力。究竟什么时候才能干干正事呢?我们自己也不知道,下定决心干正事的时候可能又被别的新信息吸引去了吧。你看到一个链接,然后决定要不要点击它,这时候你就对注意力施 加了执行控制;你也有可能不进行控制,任由注意力成为信息的俘虏。
所谓专注,就是制定目标,并且形成意图;不时地对自己当下的所作所为施加关注,并且反思你当前的行为同 完成目标有什么关系。
在急救室、战场、以及自然灾害现场,急救队必须检查每位伤者,进行伤员鉴别分类。轻微的伤情无须马上处理,过重的伤势不论处理与否都会导致死亡,还有一类伤者只要及时救治就能生还。急救队通常会集中精力优先处理第三类伤员。注意力分配不像伤员鉴别分类那么性命攸关,但它最终会决定用户的生活质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