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肉杀人
也能成佛
一个丑和尚正在院里
掘地起土,准备埋尸
仆人惊呼:和尚杀人
和尚笑曰:
和尚不杀人
和尚杀杀人者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
不自生也,故能长生:
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
因为不为自己的生存
所以能够,长久生存
后其身而身先
外其身而身存:
谦退无争,反而领先
置身度外,反而自全
以其无私,能成其私:
这不正是,因为无私
所以成就,他的自身
1、
1933年
经济危机如病毒一样
侵袭美国所有的企业
哈里逊纺织公司
更是雪上加霜
意外大火化灰
当时3000名员工
都悲观地回到家
等待着公司破产
等待着失业瘟神
在漫长而无望的等待中
接到了董事会的一封信:
向全体公司员工
继续支付薪酬一个月
全国经济一片萧条
人人罹患“失业病”
这个消息对员工
无疑是雪中送炭
他们既意外又惊喜
纷纷打电话向董事长
亚伦•傅斯,表示感谢
一个月后,他们为了
下个月的生活发愁时
又接到公司
的第二封信
董事长宣布:
再次向全体员工
支付薪酬一个月
3000名
员工接到信后
不仅意外惊喜
而且热泪盈眶
第二天
他们纷纷
拥向公司
自发地
清理废墟
清洗机器
有的人还积极去
外地的州区联络
已经中断的货源
三个月后,哈里逊公司
竟然奇迹般地重新运转
2、
员工使出浑身的解数
日夜不懈地卖力工作
恨不得一天干25小时
曾经劝董事长
亚伦•傅斯领取
保险赔款一走了之
和批评他感情用事、
缺乏商业精神的人
开始服输
哈理逊公司已成为
美国最大的纺织品公司
分公司遍布全球五大洲
六十多个国家
人们最愿意在其中工作
的100家美国企业之一
3、
经济危机中
许多企业家
都选择领取
保险的赔款
销声匿迹
唯有亚伦•傅斯
选择了“外其身”
选择了将
员工利益
放在首位
结果:
其他企业,纷纷倒闭
哈里逊纺织厂却能够
岿然不动得以“身存”
“外其身”反“身存”
4、
美国著名
心理学家马斯洛
在1943年发表的
《人类动机的理论》
一书中提出过一个
“需求层次理论”
将人类的需求大致划分为
五个层次由低到高分别是:
第一层:生理需求
第二层:安全需求
第三层:归属需求
第四层:尊重需求
第五层:自我实现需求
分析一下哈里逊公司
为员工们,做了什么
第一
继续发放工资
保障员工生活
即生理需求
第二
没有宣布破产
保住员工工作
即安全需求
第三
危难不抛弃不放弃
赋予员工家的感觉
即归属感
第四
连续两月发工资
员工感觉到自己
被需要且被尊重
即尊重需求
第五
当个人以上四点
都满足的情况下
就会萌发出来
自我实现需求
主动、自发
去挑战自我
以一种
猎奇、创造、
审美的心态去
探索周围的世界
解决身边的难题
从而获得满足感
成就感及荣誉感
5、
心理学上
有个名词:
心理收入
心理收入
物质收入
物质收入:
工资、奖金、福利等
为人带来,外在价值
心理收入:
满足感、荣誉感、成就感
为人带来,内在价值
哈里逊为员工提供的
不仅仅是,物质收入
还能为员工提供
丰厚的心理收入
“高薪留不住高管”
一个合格的高管
在某种程度之上
有自我实现需求
相对于,物质收入
更看重,心理收入
心理收入太低
就失去成就感
最终选择辞职
6、
而哈里逊公司的行为
相当于一次性满足了
员工四个层次的需求
有效地激发
所有人追求
第五层次的冲动
——自我实现
员工将公司的事业
当做了自己的事业
这恰好证明了
精神分析大师
弗洛姆的观点:
人坚定不移地
从事某项工作
并且达成目标
工作目标的达成
会反而帮助他们
达成自己的目标
实现自己的需求
7、
对自己要,“外其身”
对他人要,“存其身”
对自己要,“后其身”
对他人要,“先其身”
通俗一点,利益面前:
自己在外,他人在内
自己在后,他人在前
哈里逊公司的董事长
亚伦•傅斯,如此实行:
对待自己:
“外其身”,“后其身”
从轻考虑,最后考虑
对待员工:
“存其身”,“先其身”
着重考虑,优先考虑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为人愈有,与人愈多
正好印证:
以其无私
能成其私
1、
巴顿是美国著名
传奇将领,他跟
中国的战神白起一样
身经百战,从无败绩
二战时期,他被称为
凡尔赛区的不败将军
他的作战风格有
一个最大的特点:
身先士卒
每当攻下一个城池时
他总是冒着枪林弹雨
率领第一批的
先锋部队进城
每次两栖作战时
总是首先跳入浅滩
率领第一批士兵们
登陆上岸
曾经自己的作战理念
做过一次形象的表述
他把一根湿面条
放桌上用手指推:
领导艺术是这样
你从后面是无法
将面条推向前的
面条会中间变弯
前线士兵也是这样
除非有人率领才行
2、
有人或许会问:
巴顿提倡身先士卒
这分明是“先其身”
怎么能是“后其身”
这种问题,就属于
被文字表象所欺骗
“后其身”的意思是:
做一件事情的时候
自己利益放到后面
“身先士卒”的行为:
敢把自己的生命
放在士兵的后面
敢把自己的安危
置之度外
身先士卒
“后其身”
“外其身”
如果将军,身先士卒
那么士兵,必定就会
争先恐后,所向披靡
如果士兵们都知道
将军和大家一样有
被子弹击中的危险
就会从心里敬重他
愿意听从他的命令
这就是巴顿成为
美国军神的原因
巴顿将军的用兵之道
只不过是,祭现出了
三千兵法的一点皮毛
中国古代早已诞生了
全面透彻的统帅理念
3、
周武王问姜太公:
想让三军将士
攻城争先登梯
野战争先赴死
姜太公说:
将领有三个要点
武王曰:愿闻其详
姜太公说:
隆冬不穿皮裘
夏天不要摇扇
雨天不要撑伞
与士卒共寒暑
这叫礼将
经过艰险的关隘
跋涉于泥泞道路
将领要放弃骑马
与士卒共劳苦
这叫做力将
宿营时
全军驻扎完毕
将领才能就寝
士卒饭菜都熟
将领才能吃饭
与士卒共饥饱
这叫做止欲将
“礼将”和“力将”,即“外其身”
“止欲将”,即“后其身”
姜太公最后说:
将帅与士卒,共同
寒暑、劳苦、饥饱
三军自然振奋精神
作战必定争先赴死
以其无私能成其私
1、
第三
1854年
曾国藩奉命
讨伐天平天国
他凭借自己的人脉和威望
麾下迅速聚集一大批人马
但是几个月过后
幕僚都渐渐离散
后来发现,这些人才都
纷纷投奔到了另一位的
湘军首领胡林翼的门下
众人皆出于我门下
奈何尽归胡公
赵文杰:
人人有私心
跟着你
一不能升官
二不能发财
不走何待
曾国藩:那该当如何
赵文杰:
合众人之私
成一人之公
2、
幕僚选择,弃曾投胡
两组数据,一目了然
在1854年
曾国藩
攻下武汉:
保奏人数是三百
受封赏人数
是百分之三
在1856年
胡林翼
又夺回武汉:
保奏的人数
是三千以上
受封赏人数
百分之三十
如果你是幕僚
会选择追随谁
3、
曾国藩犯了一个
书生意气的错误
以为“道义”
两个字就能
感召天下人
他对将士,求全责备
用人奖赏,十分严格
再加上施政严苛
以致于湖南军民
诚惶诚恐
最后给起了
一个外号叫:
曾剃头
赵烈文看出
曾国藩这种
痴人说梦的空想
所以就提醒他说:
贤杰以天下为己之任
流俗之情,大抵求利
4、
每人都有私心
圣人亦不例外
区别在于:
圣人装“义”
常人装“利”
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义”与“利”
非不共戴天
义,是利他
天下之大利
利,是利己
个人之小利
圣人私心装天下大利
常人私心装一己小利
“义”与“利”指同一件东西
“义”只是“利”的别名
义,利也
5、
天地不自生,为众生而生
圣人不自利,为众人谋利
圣人常常无心
以百姓心为心
受到批评后的曾国藩
幡然醒悟,痛改前非
小胜必赏,细行必嘉
体察幕僚之私心
谋求众人之利益
积极推荐和保举
各路能人和贤士
不争功与不贪名
甘心居于人之后
几年后他的幕府
便成为了当时的
“神州第一幕府”
以至造成,朝廷之上
名臣能吏,半出其门
6、
曾国藩虚怀若谷
甘当众人垫脚石
大局糜烂至此
不欲复执守制
不出之初心
尽力拼命,效此一分
成败利钝,付之不问
正是对
“外其身”
“后其身”
的生动阐释
无论曾国藩是
诚心实意也好
虚情假意也好
最终成就了
自己的功名:
官至两江总督
封一等毅勇侯
位居晚清中兴
四大名臣之首
以其无私
能成其私
1、
以上事例
侵染一层,功利色彩
沾满一种,世故气息
如果仅仅以此来
解释老子的思想
未免望文生义
甚至穿凿附会
站在世外净土的角度
重新认识《道德经》
3、
千百年来碗里羹
怨深似海恨难平
欲知世上刀兵劫
但听屠门夜半声
夜半声,夜半声
怨深似海恨难平
欲消世上刀兵劫
莫把苍生作肉羹
吃肉是因,杀生是果
因果相报,循环无休
“吃肉”使得“怨深似海”
冤冤相报,杀业不断
“杀生”应该,被判死刑
“吃肉”起码,就要无期
4、
凡夫俗子,贪心多欲
出家人则,清心寡欲
其实这是,美丽错觉
人人有欲,包括佛子
凡人的欲望,是获取
名声、利益或者权力
僧人欲望
往生西方
极乐世界
如果要让一个
佛子破戒开荤
难度之大,愿力之深
无异于让一个富豪裸捐
而且还要终生保持穷困
大海虽大,不容死尸
佛海虽广,不容犯戒之人
肉食者想往生
西方极乐世界
比骆驼穿针难
破山禅师为了
“百万生灵”放弃
“如来一戒”举动
多么的难能可贵
多么的望不可及
他为了众人的
“婆娑世界”
甘愿放弃自己
“极乐世界”
大仁大勇,大乘觉悟
凡僧俗尼,必难参透
5、
船长组织所有的
水手和男性船员
一起协力抵抗
海盗劫船都十分残忍
为保持自己的神秘性
基本不留活口
当时船上二十名僧侣
全部端坐在一个角落
持珠念佛,一动不动
一个水手:
佛祖不会来救你们
应该拿起武器自救
一个僧侣:
我们出家人
不能开杀戒
你们快去,抵抗海盗
我们祈求,佛祖保佑
最后海盗被击退
水手也伤亡惨重
在中国同样
有一个和尚
在面临这种
“杀生”还是“持戒”
的两难选择之时
却选择拿起屠刀
6、
鸦片战争期间
阻扰“禁烟运动”的
清朝首席军机大臣
穆彰阿力主议和
派人暗中刺杀
主战派林则徐
丑和尚院內
露宿二十日
是为了斩杀前来
行刺自己的刺客
执意邀请和尚
进屋喝酒暖身
丑和尚婉拒道:
我持酒戒不饮
林则徐问道:
大师为何不持杀戒
丑和尚:
能杀人,方能救人
7、
真正的和尚都有
大慈悲,大情怀
盛世和尚,光大佛法
乱世和尚,拯救苍生
菩萨之身虽远离众生
心常不舍,静处求定
获得智慧,以度一切
念佛不忘救国
念佛也不能忘了救人
才是真正的大乘真义
8、
西方极乐世界
如果需要门票
船上二十僧侣
一定排在最后
没领票的资格
别人在杀生,自己却偷生
别人下地狱,自己上天堂
与大乘菩萨的境界
根本不是一个量级
与佛陀的境界更是
相差百千光年距离
吃肉破山禅师
杀人的丑和尚
一定排最前面
西方极乐世界的
掌管者阿弥陀佛
曾在如来佛祖面前
发过四十八大宏愿
每一个宏愿都蕴含了
普度三界众生的愿望
四十八宏愿不实现
他就发誓不能成佛
破山禅师
和丑和尚
何尝不是
渡人在先
渡己在后
9、
假如西方极乐世界
就是太平洋的彼岸:
小乘修行相当于
奋尽全力地游泳
只渡己不渡人
即叫自了自度
大乘修行相当于
费尽心力地造船
既渡己又渡人
即叫慈航普度
初一看
似乎是小乘者
距离彼岸更近
到达彼岸更快
但小乘者的成佛之路
波澜无数,惊涛时有
成功几率,万中无一
多数人最终体力难支
只能游到某个小岛上
勉强做一名罗汉而已
大乘修行,虽然表面
笨如愚公,但是他们
经过多年的参悟修行
当有一天造出
佛法的巨轮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飞渡到彼岸世界
在佛门中,恰恰像
破山禅师和丑和尚
这样的大乘境界者
最先修成正果
最先开悟成佛
领袖释迦牟尼
历经了万千劫数
才修成如来佛祖
10、
释迦牟尼
成佛之前
为了救渡众生
世世轮回行善
某一世
释迦牟尼转生为
一位商主叫善御
与五百位商人
一起大海求宝
当满载珍宝的商船返航时
善御在夜里得到海神托梦
得知其中一位商人
起了邪念正在谋划
杀掉船上的所有商人
将财宝全部占为己有
于是善御陷入了沉思:
第一
我若不管
五百商人将
被此人谋杀
此人也会因杀业
而坠入无间地狱
不得超生
第二
我若告密
五百商人一定会杀死此人
五百商人同样会堕入地狱
第三
我若自己杀了此人
触犯第一戒:“戒杀”
自己也会堕入地狱
思前想后,日不能食
夜不成寐,斟酌七日
自己破戒,百千劫中
获地狱报,亦当忍受
结果善御自己杀死了
那个萌生邪念的商人
但信者自信
不信者不必
斥之为迷信
将其当作
神话寓言
11、
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的慈悲心,世世渡人
修成正果,万世敬仰
修身成佛,必须做到
法外有情,心中无我
即是老子的:
“无私”,“不自生”
“外其身”和“后其身”
公元713年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
在圆寂前,开坛讲法
弟子问道,正法眼藏
禅宗心法,传付何人
慧能说:
有道者得,无心者通
有道者,皆无心
无心者,方得道
无心,无所求
不求名不求利
不求七情六欲
不求智慧、不求成佛、
亦不求西方极乐世界
甚至不求“无所求”
这个念头本身
“无心”
最接近“道”
最接近“佛”
最接近“神”
苏格拉低说:
需要的越少
就越接近神
无我、无人、
无众生、无寿者
修一切善法,即得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无上正等正觉
开悟成佛
1、
掩卷深思
仰天长叹:
老子简直就是
阴谋家的祖师
2、
设我当得,成佛之时
十方诸佛,若不一致
赞叹称扬,我名号者
我即不取,无上正觉:
假使有天,即将成佛
十方世界,一切诸佛
异口同声歌颂我
称赞我的大名号
否则我就不成佛
没有人歌颂我
我才不要成佛
成佛多没意思
简直无聊透顶
哪个和尚说的
想出名想疯了
3、
说话不是别人
正是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尚未成佛
在如来佛,面前发下
四十八个,大宏愿的
第十七愿,为何至今
没人指责,阿弥陀佛
名根未除,利欲熏心
佛子明白,阿弥陀佛
是在描述,一种现象
他的本意,其实即是:
如果世界,一切诸佛
都不称赞,我的名号
说明佛法,未被普及
众生也是,未被普度
那么我就,不能成佛
还要继续,弘法渡人
4、
对于现象,语言素描
没有教你,阴谋诡计
刀能杀猪,能伤人
也能砍柴、能切菜
刀本身,并无善恶之分
持刀者,才有好坏之别
老子的《第七章》、
阿弥陀佛的《第十七愿》
不过是一把刀
关键持刀者是
选择一念成佛
还是一念成魔
除非是阿弥陀佛
在教你沽名钓誉
否则不能说老子
在教你欺世盗利
推定老子,为阴谋家
即使不是,有心栽赃
也必属于,无意盲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