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职场菜鸟成长记
清华硕士用人脉写简历被群嘲:写成这样,认识证监会大佬也没用啊?!

清华硕士用人脉写简历被群嘲:写成这样,认识证监会大佬也没用啊?!

作者: 阿德邦HRSaaS | 来源:发表于2019-03-20 14:07 被阅读12次

前段时间清华一位硕士的简历在网上疯传

并引发HR界, 投资界, 学生党等各路讨论

这封简历的不同之处在于:

专门设置一页展示深厚的人脉关系

看完简历的小编

感觉受到10000点暴击

![i:https://img.haomeiwen.com/i10986034/4f5193f56bc5deb9?imageMogr2/auto-orient/strip%7CimageView2/2/w/1240)

从简历中可以看到,该生从学术界、产业界、金融界和政府部门,一一罗列出了人脉,还重点做了一些注释,比如有的是朋友,有的是同学、校友等。可以说是非常替面试官着想了。

但被简历点名的当事人却一脸懵逼,表示根本不熟,只是一面之缘。

image

也许是文中罗列的人脉太过强大,当事人已经受到有关部门的警告,主动认错。

[图片上传中...(image-3652ad-1553047171270-10)]

而网友们,对此也议论纷纷,基本都持调侃态度: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人脉真的有用吗?

不论在学校还是职场,我们都会听到这样的言论:在职场上,人脉很重要。身边的家人亲戚,一定告诫过你:在学校要多交朋友,多结识更厉害的人物。

可是人脉真的有用吗?小编说句真心话,有用!

一些求职的小伙伴,会经常听到一个单词“networking”。

留学生要想在国外找一份实习或者工作的难度系数简直就是五颗星,因此他们都会很看重networking。

Networking就是在求职过程中,通过去寻找能对你有帮助的人,尝试主动去和他们交流,让他们记住你,甚至愿意帮助你,使你在求职过程中能更加通畅,或者说更加容易地获得你的dream offer。

很多企业招聘,会提供的内推名额,也正是利用人脉,进行的一种优先筛选机制。

在宣讲会,我们总是能够看到有些人很积极地提问题,甚至还会留下来和领导、HR做进一步的交流,这未尝不是一种networking的尝试。

一个学徒曾在回顾学徒项目中学到的networking技巧时,这样说到:

我们(学徒)项目一结束,马不停蹄地就开始用课程里学会的话术去“network”一些素未蒙面,或者有过一两次交谈的学长学姐出来聊天,咨询一些问题,比如他们这个职位的工作内容是什么,这个行业的架构是什么样的,他们当时经历了怎么样的求职过程等等……这些东西都让我深受启发,并且还能和这些学长学姐保持很好的联系。

两周之内,我约见了七名前辈,一下子对自己的目标行业有了更深的了解。甚至最近在自己求职过程中,更是一丁点联系都没有的前辈,都抽出了时间与我通了电话,给了我一些面试的指点。

还有一位留学生说,她在掌握了networking技巧之后,成功认识了一个当地四大的前辈,慢慢和这位四大的前辈越来越熟,后来,这位前辈给她推荐了一份很好的实习,某四大的咨询岗。

而在职场上,这些身边的资源,也可以帮助你去实现职业上新的目标。

在最近大热的电视剧《都挺好》中,明玉18岁就与家里断绝了经济关系,一个人在外打拼。而她人生的转折点,就从她遇到了人生中的贵人—老蒙开始。不仅为她提供工作机会,还帮助她破除迷茫,真正改变了她的人生。

image

关于networking的正确姿势,大家可以看看这篇文章:在讲座上搭讪大佬拿到offer,其实没什么羞耻的。

image

人脉之前,能力为先

但是很多人会对人脉这两个字有误解,好像认识很多厉害的人,就是一件了不得的事情,要拿出来炫耀一番,动辄“我有一个朋友”、“我有一个同学”。

但是你的人脉真的能有那么大的能量吗?

用的上的才叫人脉,有的人只是通讯录好友。

就像上文中的那个清华硕士,有想用人脉为自己加码的意识很好,但是明显用错了方法,这份简历可以说犯了典型的简历错误:

作为一名工科生,他没有明确自己的求职方向,经历没有重点。如果是想入职研发、技术岗位,最重要的是证明自己技术过硬,而不是在人脉上耗费巨大篇幅。

被列出来的那些人脉,同意自己成为别人简历上的一个“筹码”了么?这其中是否涉及隐私泄露?

足足一页纸的人脉,看上去数量很大,但是真正能为他所用的又有多少呢?

人脉应该是让你跳过网申阶段所做的准备,而不是在网申、面试过程中炫耀的东西。真正有人脉的人,就不会还要经过层层选拔了。

而且这样只见过一次面的人脉又有多牢固呢?就算他入了职,这些人脉能够伴随他走完全部的人生旅程吗?

人脉关系是一个价值互通的过程,你要在这里面建立起积极的良好的人脉圈,首先自己要有有价值的输出。

也就是说,你自己必须是一个不错的人。其中有两个最基本的条件,一是能力不错,猪队友是站不住脚的;二是性格不错,硬件不足软件来凑。

关于其他方面就是,你必须要有一些拿得出手的东西。一个一无是处的人,在任何单位都是难以立足的,更别提什么收获不错的人脉关系了。

我们总羡慕苏明玉能够遇到这样一个贵人,却忽视了苏明玉本身就是一个拼命的人。正是她的这种不顾一切的固执和倔强,才打动了老蒙。

而之后的苏明玉,也没有辜负老蒙的栽培,靠自己的努力,越走越稳。

image

简历上HR希望看到什么?

人脉只是一个敲门砖,我们不能否认它的作用。但是究竟能不能在职场上稳定地走下去,还是要看自身的能力。

当HR看到你的简历时,最希望看到什么?其实他是想看你和这个岗位的匹配度,你是否能够胜任这个岗位。

这里就要提到一个名词—胜任力模型(Competency Model)。

胜任力模型=任职资格(冰山以上)+素质模型(冰山以下)

但对素质模型又进行了细分,素质模型=能力模型+个性类指标+动机类指标

image

如上图,冰山以下的能力、个性、动机,其实就是我们平时常说“能不能、合不合、愿不愿”。

处于第一个层次的能力,决定了个体“能不能”做某项工作。

能力由基本潜能、职场通用能力、专业能力、管理能力组成。

基本潜能,类似于公务员考试时考察的行政能力测验,包括语言能力、数字能力、逻辑能力等。

职场通用能力,包括沟通能力、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

专业能力,是指如财务、市场等与业务相关的能力。

管理能力,是指在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决策等为核心的能力。

处于第二个层次的是个性,决定了个体“适不适合”做某项工作。

个性既包含了先天的因素,也包含了后天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性格特征。个性一旦形成,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非常稳定的,所以其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也是相当深远的。

最底部的是动机,决定了个体“愿不愿”做某项工作。

动机可以细分为价值观、兴趣和品德。

价值观决定了你认为某项工作是否“值得去做”;

兴趣决定了你是否“喜欢去做”;

而品德决定了你认为是否“应该去做”。

三者相结合,就形成了我们从事某项工作或者做某件事情的完整动机。

我们要找到那些支撑我们产生优秀表现的核心素质,它是指深藏在“冰山以下”的内容,包括能力、个性、动机、价值观等。

评判这个公司或者岗位适不适合自己,更需要你去挖掘冰山以下的部分跟这个公司所希望的是否一致,而不仅仅是某个技能或者经验。

在HR圈炙手可热的《大学生胜任力报告》中,就展现了HR在现如今的招聘中更关注应聘者的哪些能力?

image

从整体情况可以看出学生只有抗压能力、团队合作、适应转变、学习能力、高效执行几项击中企业下怀。但企业理想的人才需求,市场上实际的人才素质水平存在一定的不吻合。

image

素质差异(注释:前10%得分均在8分左右,后10%得分均在3份左右)

此外,在这几项因素中,抗压能力、学习能力、积极主动和坚韧性这四项的离散度明显较高。这意味着同学们在这些能力素质上个体差异较大,水平参差不齐。而如果你在这几项能力中有比较大的优势,那你会更容易吸引HR的眼球。

如果你能够向HR证明,你能够很好地胜任这个工作,那么HR还有什么理由不选择你呢(只要他具有HR的胜任力)?

对正在求职中的大学生来说,希望大家不要对人脉产生迷信,与其把未来维系在不靠谱的人脉上,还不如攥在可以掌控的自己手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清华硕士用人脉写简历被群嘲:写成这样,认识证监会大佬也没用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nwam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