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尔就:
前不久有人推荐我看小说《无人生还》,还饶有兴致的跟我说,凶手是十个人中的一个,让我推测是谁。
我不喜欢看悬疑、犯罪之类的小说,它们涉及的都是人类心灵和社会的“阴暗面”,跟历史、社会学类的书籍不同,它们描写的事情、场景太具体,细节尽被袒露,能让人觉得身临其境,仿佛自己就在现场而且是参与者之一。这种“现场”是我所不愿见的,也是我不能承受的,我太“悲天悯人”了,这也是我不能从事“心理咨询”的原因之一。我曾经也兴致勃勃的翻看“福尔摩斯”和“犯罪心理”相关的书,但无法持续的看,看了几天后,心地便被阴暗的东西铺满,让我觉得整个世界都是不光明的,就不愿再看下去。
今天闲着没事,觉得挺无聊,就在kindle上买了这本书,所幸故事不是太长,没用多久就看完了。我无意去猜凶手是谁,但还是在揭晓答案之前琢磨了一番,平心而论,我没有“刑侦”的思维,完全不知道谁是凶手,甚至也想不清楚谁的嫌疑更大。索性我就往下看了,看到了沃格雷夫这位退休法官的自述。
这样的结局本也没什么,谁是凶手对我都无所谓,然而思维的一个停顿,往窗外的一瞥,瞬间让我觉得很有挫败感。我本该猜出来,我应该猜出来的,在小说的开头我就应该知道凶手是谁了!
记得我们一起读过的《人间词话》吗?王国维说:“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我可是奉这话为“圭臬”的人,读书时常常想起。如果是你的话,你定能冲着这一句话猜出小说的结局,但是我不行,我需要的条件远远不够!
以前没听说过这世上存在着一本叫《无人生还》的小说,也就这两年,各个网上书店、豆瓣等经常出现它的身影,它没有“列夫托尔斯泰”“雨果”似的一个惹眼、响亮的署名,小说的名字还有点故弄玄虚,所以我是轻视它的,觉得定是一本“泛泛”的书,所以我不可能意识到《无人生还》作者克里斯蒂竟有王国维般的见识,不可能意识到小说的情节安排竟有“神通”!
即便事前告诉我作者是个伟大的文学家、这本小说足够的经典,恐怕也不能让我推测出凶手,因为我不相信法官,这也是让我感到挫败的地方。试想,十个人之中,谁能对其他人的情况了如指掌、对他们曾经罪恶一清二楚?谁能有足够强的正义感、甚至是使命感,不怕周折的去惩治那些逃脱审判的人?只有法官!但是,我不相信法官,一如我不相信政府官员,他们在我的意识里,更多的是贪污腐败、徇私枉法、欺软怕硬、溜须拍马,他们的权力大,他们的罪恶更大。法官一出场我就对他没好感,相反我更相信的是侦探布洛尔和带着枪的隆巴德,因为从身份上看他们也许富有“侠义”精神。
有一次我从商场出来,走到十字口路边开了自行车的锁,坐在车座上,脚撑着马路牙子,等待绿灯骑到马路对面。临行前被交警叫停了,说我逆行。我很不耐烦地说:不就这几步路嘛!几句争执之后,他们的队长客气严正的跟我说,你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什么交通法第多少条,罚款五十元,然后登记我的姓名身份证,给了我一张带二维码的条子。我非常气愤,回去的路上一直想着怎么报复他们,到了家依然愤愤不平。我还上网查了那什么法,还真有那么个条例。稍微冷静之后,我开始感受那种愤怒,也开始想为什么我对他们的态度“如此恶劣”,自己怎么不能好好说话!
我发现我对公务人员抱有深深的成见。这些成见来自我幼年时的那个时代,也来自“公仆”与“管理者”的冲突。我们需要、依靠他们来维持社会的秩序,但当他们找到自己时,又会下意识地认为他们是“公仆”,认为可以骂他们而他们不能拿自己怎样。这无疑是一种“刁民”的表现!
发现自己有这样的“本能”确实让我诧异,不过也不难面对这样的事实,毕竟能让它出现的场合和时机不会太多。以后我可能还会掉进这样的坑里,那也没办法,它存在地如此之久,恐怕早已成为我的一部分,和其他的许多部分构成了我——你看,你信誓旦旦地说你很了解我,我却都不了解自己。
——这样反思、察觉、顿悟的过程,大概就是“心智成熟”的过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