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佳淇
接到一个初涉写作新手咨询:
“喜欢写作,就是总找不到状态,怎办?”
急什么?找不到状态,因为你根本没进入状态
别反驳,问你4个问题。
如果你认真思考过,恭喜!你的确进入状态了!

问题1:
有没有认真有效的持续输入?
写作是信息输出,而要想大量高质量内容的输出,就必须做好一件事:有效持续输入。
现在很多人公认的输入方法是阅读。
但这也要会读。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了。
我之前写过一篇《这样写出的文章,简书点击率爆棚》中介绍过“粗精细”阅读法。
今天再教你一招,是逻辑思维:主题思维
这是我在多年写作中,总结出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用写作文时的主题思想去阅读,提炼。
如何理解呢?它分为3个步骤:
首先,依需求划分出框架
先清晰自己需求在哪里,依此把要读取的信息列出大的框架结构,就像写文章列的提纲一样。
这里可以按不同行业的书籍进行划分,或者按用途捋出结构,确立找到自己需求内容,重点关注在哪些书上,就像文章确定立意主题。
其次,分门别类“存储信息”
大脑里划分出几块区域空间,把相关信息有序的“放”入,这样可避免信息之间的干扰,保持整体结构的统一。防止相互间形成信息的混乱。
最后,按需提取调用
等到用的时候,只要自行检索需要哪方面的知识,就可以到相应的“架”子上去寻找,快速提取,为我所用了。
可能你会问,这种方法真的行之有效吗?
我在创作的《相濡情•我眼中的周爸邓妈》,就是用了这种方法。
3天内迅速于几十本相关书籍中,确立并找到自己所需素材。以使后面写作更有地放矢。
现在,你确定这个方法切实可行了吗?
除了阅读,输入的方法还有:观察,捕捉,交流学习。
这就涉及到:
问题2:
是否具备精准观察捕捉,高效快速凝炼能力?
写作表达的东西,是从生活中聚集,经作者高度思维提炼出来的。
所以,我们必须以读者角度,在生活中具备的观察细,捕捉准,高效快速提取或建立自己观点。
观察捕捉,是要在自己的知识储备中,拣索所需要的,再汲收内化成自己的,然后进行加工。这
举例:就拿一朵花来说吧。
先细致观察外观。如形状、颜色,气味,状态
然后精准捕捉细节。它每一瓣是什么样子的。它带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完全绽放的与含苞待放的有什么不同?如何用语言描述各有各的美。
最后进行高度凝炼。从全局角度观看它独具的魅力,高效精准描述,让读者自己去联想它的美。
所以,多观察,勤思考,精准捕捉,高效凝炼,是必须具备的能力。
问题3:
有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吗?
什么是“知识体系”?
所谓“知识体系”,指的就是把大量不同知识点,系统、有序、指向性明确地组合成某种类型的知识架构。
通过这个知识架构,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某些问题,解决某些问题。
而与之相对的,则是碎片化的知识点。
比如,一篇时间管理的文章写得很好,让人明白怎么做才是管理好自己的时间。
然而,它仍然是碎片化阅读的知识点,没有形成体系,所以是比较单一的。
知识体系则能把这样不同的知识点,有规则地串联起来,从而塑造出我们看到问题,理解问题的思维模式。
构建“知识体系”,需要经过6步:知识输入、脉落梳理、反复求证,搭建体系,形成反馈,不断思考。
它是一个需要从广度到深度,再到高度的过程。
知识体系的建立,应该是从收集知识,到纵深建立框架,再到填充和丰富知识树。
广度:先从点做起。
收集各种知识,分门别类。这部分通常分为理论+案例。
深度:由点到面。
在完成一定程度的积累后,就进入深度层面,也就是要垂直某个领域,做深耕,较有深度的建立框架。这也是为什么要先广度,后深度,因为:先有知识点,后建立框架,因为框架是建立在大量的知识储备和理解基础上的。
高度:由面到体。
形成一套你自己的完善知识体系。这里面也包含着广度和深度,所以称它为“体”的建立。
问题4:
有每天坚持写养成习惯吗?
写作最好的锻炼方式就是每天都写点,日积月累,培养写作的习惯。
先是每天固定一个时间,比如早上起床后或者晚上睡觉前,哪怕是每次半小时,长期坚持下来威力都是巨大的。
总之,练习不可少!写作,不写不练,等于零!
很多人会说,让我天天写,我写什么?哪里那么多东西可写?
我说,这就对了,因为我讲的问题2,你没有解决。
如果会捕捉的,身边随处是素材,还会发愁?
可以写你的生活,家人,学习,工作。或者看到,想到,听到,感受到的写出来
可以把你对某件事,社会现象的看法观点写岀来
可以把你的经验,成就,或某本书对你产生的影响告诉别人
可以把你踩过哪些坑,有怎样启示写出来
这些是不是都可以写?天天习练,还有问题吗?
所以,以上这4点你做到了,你就会快速找到状态,久而久之发现写作不那么难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