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本周开始,我调整了自己的生活时间。
早上,和妻儿一道,沐浴着晨曦来到熟悉的校园。和儿子打招呼“再见”后,我来到门房签到。然后,根据值周安排的任务,在梦苑楼的周围检查一下卫生情况,然后就可以开启一天中的“慢节奏”锻炼了。伴随着相继出操的学生口号和脚步声,我率性、放松的行走在塑胶操场的跑道上,全身完全沉浸在一种充满希望和朝气勃勃的气场中。
一圈、两圈、三圈……直到我身上感觉微汗,就回到办公室,开始一天紧张的工作。
今天最有意义的莫过于两件事:一件事是与毕业班D老师利用课间操的时间,进行了短暂的教育话题交流。她说道:感觉新接任的班的课堂气氛令人担心,学生上课不知是没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还是胆子小不敢回答问题,总之上课很“静”,缺乏课堂应有的灵动与激情。由此,我们谈到了一种常态的惯性观念,不少老师认为:给孩子一个好心,别给孩子一个好脸色。基于这样的认知,所以不少老师习惯于课堂上板起一副“凶神恶煞”的脸孔,而且一旦有孩子上课坐姿不端或有个小动作,一定会受到应有的惩戒。再加之上课以课本为全部,大讲特讲或大练特练,缺乏张弛有度、课内与课外结合,课堂缺少幽默与诙谐,这样就会导致孩子神经一直处于紧张与不安中。要么学生注意力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要么学生根本不在上课状态,只做出一种“认真”听课的样子,要么学生疲惫、精神不振。而好的课堂应该是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让每一个个体能感受到呼吸的自由与舒畅,体验到思维的畅快与独特,也能享受到课堂带给他们身心的放松与安全感。
另外一件事是课外活动时间与社团活动辅导老师W老师谈演讲事宜。言谈间,我们聊到我们班那个叫单**的同学,她高挑的个头,大方的举止,特别是语言表达能力的流畅和具有非同一般的语言感受力。该老师谈到,她辅导的学生不少,但这个学生就是与众不同,她对演讲、诵读有着异常敏锐的感知能力和表达能力。音色优美,节奏性好,对词句的理解力也相当不错。
当时,我也结合这三年的陪伴,谈了我对她的的信任和赞赏,希望有人好好培养,并能脱颖而出,成为演讲诵读的新苗。
一天的时光,伴随着西坠的落日拉下了帷幕,但这两次交谈的内容依然历历在目。我想:作为一个教师,就该思考如何走进学生的心灵,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站在他们的立场上看待他们的心灵世界,思考他们的生活与学习,思考社会对他们的要求。同样,作为一个学校管理者,是不是也应该多和老师、学生进行近距离的真挚交谈,了解他们的心声与希冀呢?
(2020.9.16晚10点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