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得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段子:
一个年轻的小哥手扶着杆子正闭着眼睛休息,然后手机响了,小哥皱着眉头问,今天下午就要赶出来吗?
看样子应该是又有活来了,聊了不到一分钟,小哥的情绪越说越激动,随即大声怒吼道:去他么的能者多劳,凭什么xxx不用加班,我他么两天没睡觉了。
说完就直接挂掉了,脸上满是愤怒、沮丧,欲哭无泪,真是见者心疼。
这其实是职场上特别普遍的一种现象:分工不均
同样坐在一间办公室里,同样的岗位,同样的级别,有人忙得连口水都来不及喝,上厕所都带小跑,有人却整天悠哉悠哉,做得事情很有限。
而在你忙得焦头烂额,发牢骚抱怨的时候,往往都会紧跟着一句话:能者多劳嘛。
因为这类场景,让多少人对“能者多劳”有了别样的认知——它不再是一句激励的话,而成了道德绑架。
难道能干的人就有这个义务去多干活吗?就活该去帮能力不行的人干活吗?在很多公司,能者多劳的结果,往往不是多劳多得,而是多劳多责。
以至于,不少人都觉得“能者多劳”是一句用来安慰那些有能力的人的话。甚至有人在碰到这种情景的时候,会觉得多亏自己没能力,不然就要自己亲自去做了。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这个问题不会有确切的答案,因为在不同的人眼里难有统一价答案。但可以确定的是:正确的答案必然不是非黑即白的。
抱有这种想法的人,可能永远也不能了解,对于“能者”来说,“多劳”可能从来不是苦恼。因为在能者的眼里,这只不过又是一次锻炼自己的机会。
他们能把过去学会的技能拿出来实践,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不足,回去继续改进,直到有一天能够熟练地运用它。
但“能者”也不是没有原则什么事情都会“多劳”不会拒绝的烂好人。因为那种动嘴不动脑,轻易张口的伸手党们,也给不出好问题(比给出一个好答案更为难得的是提出一个好问题)。所以不是“能者”接受对象。
他们衡量做与不做的关键不是做的多和少,而是是否能够从中获得成长。
所以一个认知上的差别,很可能会在未来的生活中决定不同人的选择方向,进而左右他们的成长速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