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哲学

作者: CQU王晓萌 | 来源:发表于2020-05-19 23:35 被阅读0次

当代中国学界曾有言:学习中国文化和哲学,冯友兰先生是可超而不可越的。指出《中国哲学简史》是学习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的入学之门。

高中政治学习哲学时曾说,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冯先生归纳为: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的反思。无一例外,在对哲学下定义时都强调“系统”一词。系统强调将零散的东西进行有序地整理、排编,形成具有整体性的整体。这个也是哲学家与一般人最本质的区别。

冯先生在书中指出中外哲学皆起源于疑问,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的哲学家们,不仅生活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之中,还生活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中。那么,为什么在那个类似的时期,不同地区、不同状况下的哲学思想就这样产生了呢?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其《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提出了一个概念,即“轴心时代”。指出在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在中国、希腊、印度,这欧亚大陆几个主要文明中心地区的人类都非常相似的意识到人类是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及其局限性。在这个轴心时代里,人们自觉地从时间和宇宙论上反思自己之所在,试图从这些反思的观点中形成自己的存在。这一点上与冯先生提出的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的反思,在这种反思中产生了有关人生的学说、有关宇宙的学说以及有关知识的学说及理性反思后产生了哲学的突破相似之处。不过,美国当代著名中国学家史华兹改用“超越的时代”代替“轴心时代”,我认为冯先生一定程度上可能会肯定后者。虽然冯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书中并未明确指出中国哲学准确开始于什么时期或谁是开创者,但诸如“反者道之动”、“六种数术”,“易传中描述的阴阳原则”等篇章,足以证明冯先生在这本书中蕴含着中国哲学虽在诸子百家时期获得突破,但并非与之前的传统割裂,而是一种思想的延续和发展。这一点仿佛用“超越的时代”更加符合。

我认为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全面。首先,前两章介绍了中国哲学中国哲学的精神和背景,给我们接下来的阅读指定了方向,在这之后几乎介绍了中国历史上所有对中国哲学产生影响的思想家、哲学家以及儒、道、佛、禅宗的起源及后续发展。

儒家传统由孔子开创,同时它也是创立私学的第一人,对各派哲学家的兴起具有推动作用。在孔子身上可以鲜明地看到中国哲学的一大特点,即个人与社会性的结合。对于个人的品德,孔子强调“仁”和“义”。一个人必须对别人存有仁爱之心,才能完成他的社会责任。“仁”即“忠恕之道”,“义”即“知命”、“为而无所求”。而后作为儒家理想主义派代表的孟子试图用人性本善说以解释孔子所强调的“仁”,并提出“王道”的政治统治,已经体现教化对于政治统治的重要作用。作为儒家现实主义派的代表,荀子主张人性本恶,但这并不是对人性的否定,而是强调先天和后天同等重要,突出人的主观能动性,即智性可以使人成善。同时,他将孔子放在伦理上的“正名”发展至对逻辑的关注来阐释“名”“实”,这是先秦时期的儒家的主要思想。作为贯穿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特征,儒学随着社会变化和需要而不断发展,汉朝由董仲舒融合其他学派的思想,对儒学进行改造、弥补不足,奠定了儒学在政治统治中的地位。宋明时期出现了新儒学,从“程朱理学”到“陆王心学”,先秦哲学中的辩证思维得到了发展。当然,辩证地看,儒学在后期的发展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但还是有诸多可取之处值得后世继承。

中国哲学思想的两个主要流派,一个是儒学,另一个则是道家,道家的出发点是“全生避害”。在先秦道家哲学发展的第一阶段,杨朱主张“人人为自己”“轻物重生”,正好与墨家的“兼爱”相反。在道家发展的第二阶段,老子主张“道无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有为常”、“物极必反”、无为而治之说。在道家发展的第三阶段,庄子主张“不治之治”,“顺其自然”,“超脱逍遥”之说。高中学习的《逍遥游》在冯先生看来也是篇哲学著作,表达的观点即人需要对事物有更高一层的理解,这样获得的快乐才是“至乐”。道家,虽是隐者之学,却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墨家虽没像儒家那样持续地辉煌发展,但战国时期墨子的思想影响与孔子几乎不相上下。墨子作为孔子的第一位反对者,他质疑周朝早期的传统典制、礼仪、音乐、文学的合理性和实用性,并力求使之简化。并对古代文明持批判态度,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同时对个人主张简朴节约。另一方面,墨家和儒家中的一部分都站在常识观点这方,都主张从实际出发,后期从认识论和逻辑的理论来维护常识的观点。

往往在统治中与儒家并行的法家以韩非子为思想代表,认为人性本恶,主张将“法”“术”“势”相结合,以达到法治。不可否认依法治国这一思想的正确性,即使当下中国也在建设法治国家,但韩非子过于主张刑法,而完全将道德教育的社会作用抛在一边,就显得不明智了,因而历代统治者大多选择儒表法里。

从南北朝到隋唐,佛、道、儒并尊的局面逐渐形成。佛教的传入给中国文化要注入了新的活力,对宗教、哲学、文学、艺术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哲学由于受到地理环境、文化传统、民族性格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与西方哲学的精神在很多方面表现出自己的特色。比如,中国哲学十分讲究“天人合一”的思想。人和天相互感应,、相互影响。这与西方哲学中注重天人之别的观念是显然不同的。同时,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与西方哲学思想相比,显现出了更为明显的政治性。中国哲学讨论的问题就是内圣外王之道。中国哲学的主要精神既是现世的,又是出世的。

该书作为一本篇幅有限的哲学史著作,却能贯穿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同时又体现作者的思考与见解。并且因为它最初是讲义,所以它的语言又极其流畅,特别适合对哲学进行初步的了解,并能够引起后续对文中一些哲学思想的深入研究。

恩格斯曾言:“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 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理论思维仅仅是一种天赋的能力, 这种能力必须加以发展和锻炼, 而为了进行这种锻炼, 除了学习以往的哲学, 直到现在没有别的手段。”学习哲学对我们的人生极为重要,对待哲学,不能将它作为一门学问去研究和学习,而是要将它融入我们生活中的每个方面,融进每个人的生命之中。

用本书最后一页的最后一句话作结罢:人必须先说很多话,然后保持静默。

相关文章

  • 入哲学

    当代中国学界曾有言:学习中国文化和哲学,冯友兰先生是可超而不可越的。指出《中国哲学简史》是学习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的...

  • 生活的意义-《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读书笔记

    《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是世界著名的哲学教室和讲演者罗伯特·所罗门(Robert C.Solomon)的一本哲学入...

  • 2018-11-26

    20181126《中国哲学简史》第一章~第三章中国哲学的精神 01中国哲学的精神“专就中国哲学中主要传统说,它既入...

  • 范畴(内有哲学,慎入)

    今天想来聊聊范畴。起先我不知道范畴这个概念,我曾经思考过: 世界上先有买,还是先有买? 假设以粮食为例,最初的买卖...

  • 《隐入尘烟》的哲学

    许多人在看过海青0片酬出演的《隐入尘烟》后,为其作为演员对演艺事业的热爱而赞叹。也有很多影评家称此电影,全剧不说爱...

  • 证伪思维

    证伪思维: 背景:卡尔波普尔提出,奥地利科学哲学家,后入英国籍,研究科学的哲学家。 提出背景: 1.休谟(英国哲学...

  • 清闲

    ——未央摘录 林语堂先生把中国的哲学称为闲适哲学 明人陆绍珩有谓: 「吾斋之中,不尚虚礼, 凡入此斋,均为知己 身...

  • 品味黑格尔|关于哲学的7个比喻

    哲学是什么?这是一个最引人入胜而又最令人困惑的问题。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辩证法大师黑格尔对哲学作过许多形象生动...

  • 不做兔子皮毛深处的舒适者

    我的哲学入门应该是高中政治哲学的部分,而第二次接触则是在这个学期《西方文化概论》的课堂上,这本书是欧洲中小学哲学入...

  • 写作风水教材,方知陈益峰师傅的风水功底深不可测

    作者简介:邓从云,69年出生,四川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87级本科毕业,获哲学士学位。长期研究阴阳五行学说,后拜入我国...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入哲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qjwo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