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开播第二季。
去年第一季时反响还较温和,到第二季时节目竟忽然大热起来,尤其是夺冠的武亦姝几乎成了家喻户晓的明星人物。这是个好现象,对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对形成整个社会景慕文化的氛围,都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央视这次功不可没!
谈到中国古典诗词,只要稍有文化,进过几天学堂的人,都能吟几句“锄禾日当午”“春眠不觉晓”之类,似乎大众离传统诗词很近。但其实大多数人也就仅限于此,再读不懂更多的诗词,也不知道诗词于现实中的普通人有什么意义。仅以上这几句其实是连启蒙都算不上的,只能说诗词文化是中华文化无法割断的根脉之一。
这次的诗词大会先解决了人们的一个困惑:于现实表面看,诗词似无用:于长远看,诗词则是对人精神的涵养,心灵的滋润。
在传承中华诗词文化方面,其实我们做了很多努力。高考中连续二十几年设相关题目,对广大的语文教师和高考举子们是起了一定的涵养作用的。只是因为应考的束缚,将重心更多放在了应考程式和对策上,对诗词情趣的体味还流于表面化;受分值的影响,高三季的学生也不愿为三、五分付出大量时间精力。故而高考只局限于校园,得益的也只是高中程度以上的人,社会上大多数人对诗词还是相对隔膜。

河北电视台2013年开播的《中华好诗词》,首先抓住了这一文化切入点,将高难度的文化传播和娱乐化手段相结合,是个不错的尝试。《中华好诗词》一度也是很有影响力的节目,捧红了一些诗词达人,现今百人团中的不少人就是从这档节目中走出来的。但这档节目渐渐式微,主要由于设计思路出了问题,使得这一游戏难度越来越高,大众难与参与,渐成了小众的自娱自乐,成了大学高才生的竞技项目。这就背离了大众传媒的目标。连我这样的语文老师也嫌太累人。最近《中华好诗词》有所调整,不过已失去了一些时机和观众。
2016年春节,央一推出了《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大平台,大阵容,大主持,大团队,最佳时间档,在河北台的基础上扬长避短,去低俗,去高难,更突出了诗词朴实中的华丽,回归到向大众普及文化的层位,再度唤起观众的热情。这一季,有知道的,有不知道的,效果不是很热,只是预热。
今年第二季开播,在去年观众的基础上又拓展了观众面,加之几个中学生诗词达人的博采,让中国重视孩子教育的家长们似乎发现了一片新大陆,家长的热情被迅速点燃,以致爷爷奶奶们也慨叹不已了。一时间,街谈武亦姝,巷议董才卿。好!文化传播的目的初步实现。我的同学们也在群里背起了诗词,说话都是五言、七言的,坦言为辅导孙辈做准备。我已经连续几年为身边的一些小学生在义务做普及诗词的教育,之前家长们并不以为意,今年多位家长反馈信息给我,说孩子在看这一节目中,经常可以呼应互动,表现出了较强的兴趣。我的文化努力也看出了效果。
诗词之热,印证了"事在人为"这一真理。对任何事,只要认对了方向,就不要悲观;没做好,就是方法路径还不够给力。依托大平台,定位适当,路径恰切,这是成功的要素。当然,天时是先决条件,经过30多年的休养生息,人们的物质需要基本满足了,有了更多的精神需求;当下国家主倡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各级传媒顺势而行。
俗要从,不可媚,只要努力在,今日的俗众,或可是明日的雅众。与其大叹国民素质太低了,不如切实践行提高国民素质的小事。
今日之热固然是好事,但也反衬出昔日之冷,大热大冷都不是常态。
我们更应理性地认识到,诗词文化历千年而不衰,是因为其中所蕴含的丰富本真的人性之美,凝炼隽永的语言之美,铿锵起伏的音韵之美,是汉语言的精华所在,是先人留下的璀璨瑰宝。其实好多流行歌曲都是对古典诗词的翻新和诠释。我们应用平和的心,以持续的恒态,不疾不徐地徜徉其间。
涓涓如溪,唯光唯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