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瞎哔哔
几乎所有人都有拖延症。
你是否买了一本新书一直尘封在书架上一页未翻?有一样想学却久久不开始的乐器?有一个很棒的想法但一直搁置没有践行……你明知道有件事该干,但就是拖着不干,同时心中还伴有强烈的焦虑和负罪感,这就是中文互联网中俗称的拖延症。用一个公式来总结——耽搁+焦虑+负罪=拖延症。
而大部分“战拖”的书都会先告诉你拖延症的种类和危害,再告诉你其原因何在,最后给你的解决方案无非是让你集中注意力,让你做好时间管理,让你果断行动,甚至让你解放被囚禁的自我,拥抱美好的生活。尼玛老娘要是做的到这些还叫拖延症吗?!老娘就是知道该干不想干啊!
读完那些披着心理学外衣的成功学论调,请问你战拖成功了吗?是不是注射了一剂鸡血坚持了几天又恢复原状,该拖还是接着拖?所有人的行为都是心理现象的外在表现而已,你不改变自己内在的心理结构和认知格局,摆脱拖延现象谈何容易。
拖延症本身并不是真正的危害,真正的危害在于我们把一件事情搁置,为了拖延这件事而进行大量毫无意义的娱乐,比如漫无目的地刷各种碎片信息、玩游戏、看毫无营养的综艺节目等等,最后这一天过的毫无价值,内心无比懊悔。斯坦福的佩里教授早就告诉过我们要用“结构化拖延法”对抗拖延(哔姐不跟你嚼术语,结构化拖延法说白了就是替代拖延事件)。也就是说,找一件有价值的事去拖延当下不想做的这件事,这个方法本质上就是和自己玩心理战。
拖延真的不是病,它是人类的深层心理结构。拖延症三个字本身就是伪命题。这就好比许多医生说手淫是病,可是你能否认荷尔蒙疯涨的当下五指姑娘给你带来的欢愉吗?拖延症同理,拖延的当下的确是爽的。那么怎么跟拖延博弈,哔姐叨叨几个不成熟的小建议:
1、把创造性工作转化成机械性劳动
举个复习考试或者背单词的栗子,你无论如何也不想开始,也不知该如何开始,那就玩命抄呗,把所有的资料手抄几遍,当它成为一种机械劳动时,事情就变得简单许多,而你不但开始行动了,该记该懂的知识也收入囊中了。
2、让要干的这件事先在脑中扎根
假设老板让你做一个项目方案,你先把客户需求和相关资料了解一遍,然后你再去做别的事情。这个时候这件事会在你的潜意识里生根发芽,等你真正开始行动做方案的时候,就不至于抓耳挠腮毫无头绪。
3、让个人任务在集体发酵
很多人会在微信群打卡坚持一件事,这是个很棒的方法,当你的个人任务被集体熟知,就会不由自主地加强自律。
当然,人作为一个非理性的动物很难彻底摆脱拖延,它是上帝植入我们每个人心里的一颗种子,但哔姐相信拖延症会随社会的进步而解决,当我们迎来一个兴趣社会时,每个人基于自由意志追逐自己感兴趣的事情,那时候你还会拖延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