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每天写1000字
精神分析学习(四)自体心理学

精神分析学习(四)自体心理学

作者: 子绿子 | 来源:发表于2015-11-13 21:41 被阅读726次

什么是自体心理学:

自体心理学属于精神分析框架下的理论与技术,源于科胡特对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研究的基础上发展出的新精神分析学派。

自体心理学关注

自体的发展以及自体客体转移关系

自体心理学关于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科胡特认为一个个体自我人格的发展,不是来自本能的性的驱动,也不可能离群索居而独自形成,而是在关系中形成。

婴儿刚降临世界时,是不具备自我的,而是父母依照想象中婴儿的自我来对待婴儿,这种亲子间的关系造就了婴儿的自我概念。即是说,婴儿内部潜在的心理结构对父母这一自我客体产生了反应。因此,可以认为,婴儿是参照父母所给定的方向,逐渐塑造了自己的自我观。自我的显现是人的内部潜在能力在亲子交往过程中得逐步显现,现实生活中,经过父母这一自体客体日复一日的诱导,婴儿的自我观念不断地兼收并蓄,最终的自我代替了自我客体。

如果一个人早年的成长环境有利于自我的形成,就能形成稳定、真实的自我,并具有建立成熟的人际关系的能力。


自体心理学主张

三级自体的结构,以及正常自体是镜映、理想化、和另我需求的平衡

在自体心理学看来,个体心理的发展并非力比多发展的结果,而是自恋从古老形态向成熟形态转化的结果,这种转化的过程需要的是自体客体的回应。自体客体所履行的功能对个体发展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因为自体无法独立执行这些功能。

自体把自体客体的功能逐渐转化为它自身的心理结构,科胡特将这一过程称为转化内化。自尊便是这一过程的副产品。

自体客体

指另外他人(或无生命的客体,或抽象概念)于精神内在的表象,其并不被经验为一个分离而实际存在的人,而是被经验为自体需求的扩展。自体客体提供关键的功能援助,之后被内化和转化(从婴儿期到儿童期均持续的过程,称转变内化作用)成为发展中的自体的结构。

完整的统整自体的发展需要神入的父母或照顾者作为自体客体的参与,父母执行这一角色的无能力或失败,是婴儿化冲突与后来疾病的原因。

在婴儿期,自体客体的需求是绝对而强烈的,而且婴儿要求客体对他完全满足和立即回应。随着时间的进行,与母亲的距离被忍受了,虽然母亲在如其所需的基础上持续地供应他诸如企图心、安抚,和增强统整的的感觉等自体增强和自体调节功能。自体客体在精神和现实间做媒介,以此感受,环境教导孩童他的什么贡献会被镜映(或赞赏)或什么是有价值的理想,或者那些不会或不是。在青少年期,同辈团体是一重要的自体客体。在成人生活里,配偶、朋友和伙伴可能是自体客体,他们对于提供内在的功能和情绪的稳定是有价值的。


镜像(境映)的自体客体:

在自体心理学中,父母对子女的正向反应,反映了自体价值的感受,并逐渐灌输内在的自体尊重。这样镜映反应的结果,儿童能发展并维持自尊和自我肯定的抱负。镜映需求被称为夸大表现癖的需求,因为它们支持婴儿关于“我是完美的,且(就是这原因)你爱我”的概念。镜映的自体客体是一种回应并确认儿童在活力、伟大与完美上的天生意识。好的镜映反应,会让所有好的优点被固化,让孩子足以以优点骄傲,获得自尊感(自己尊重自己),即感觉自己配得上拥有某种能力或感情,那么他们将有能力,有信心去过自己的生活。


理想化自体客体:

理想化是指正向的特质(卓越、美丽、完美、全能、全知、不失败、神入、不转离的爱、无比的胜任)给另一个人、客体,或自体(的心智表象)。能够将父母理想化,并由理想化中摄入力量和舒适的结果,儿童会发展出自体的方向,以及一种去设定具有挑战性且实际的目标的能力。

另我(孪生)自体客体:

把别人当成另一个我,在此关系里,对方有如自己,双方经验对方的感受有如自己的一般。另我自体客体关系的本质是在兴趣和才能上得相似性,有步调一致,心心相印,非常渴望知己。

科胡特主张即使是成熟的自体也继续不断需要镜映、理想化及另我自体客体体验。

自恋型人格:

自恋人格疾患在精神科疾病诊断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里地基本特征是持续型态的夸大、过度敏感,以及缺乏神入、夸大感,认为自己是唯一,且只会被特定的人所了解,需要持久的注意与钦佩,权力感。夸大感,独一感,和被赞赏的需求,是三个最能将自恋人格疾患和其他人格疾患区分的因素。

其他相关特征,如权力或无限成功的潜意识幻想,当被批评时暴怒、羞耻和屈辱的感受,人际利用的;缺乏同理心,对他人的嫉妒羡慕和过度理想化的感受偏见。后面这些特征与疾病的严重度的关系,基于人格的特定分型。

自恋:

力比多投注自身,即主体喜欢的客体是其自身,拓展为任何形式的自体爱

原发自恋:指婴儿的心理状态,婴儿对母亲及其哺育经验的我、你未分化,原始想象中的融合状态,体验到完美一体性。

次发自恋:自恋一度依附到外在客体,但在次发自恋里则由外部客体撤回,并放于服务自我的位置,即客体原欲转化为自我原欲。

持续在镜映自体客体关系上的不足,可能产生三种人格形态:

1渴求融合型人格:这些人必须将自己持续依附到自体客体上,并常无法将自己的思想和期待从自体客体分化出来,他们毁灭性地要求自体客体持续存在于自己可及之处。

2逃避接触型人格:他们隔离自己以否认令自己害怕的对别人的需要,并避免被别人吞没与摧毁

3渴求镜映型人格:他们坚持展现自己以挑起别人的接纳和赞美,常在抑郁后的退缩与愤怒后的行动化爆发之间变动

自体另两极(理想化和另我)的不足产生下列情形:

1渴求理想化型人格:他们永远在寻找自己所能赞赏者

2另我人格:他们寻求一种与某个人的关系,那人可确立其价值,因而确立了自己的真实性

注:近期整理关于精神分析的学习,学习内容结合曾奇峰老师的精神分析课程,以及精神分析相关书籍、资料

学习书籍参考:

《心理动力学个案概念化》

《精神分析诊断--理解人格结构》

《自体的分析》

《自体的重建》

《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

《重寻客体与重建自体》

《客体关系心理治疗》

《投射性认同与内射性认同》

《母爱的羁绊》

《自恋》

相关文章

  • 精神分析学习(四)自体心理学

    什么是自体心理学: 自体心理学属于精神分析框架下的理论与技术,源于科胡特对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研究的基础上发展出的新精...

  • 听课输出-人格水平的评估

    常见的心理学流派:佛洛依德的经典精神分析,安娜·佛洛依德的自我心理学,客体关系理论以及自体心理学。 这些流...

  • 科胡特的自体心理学

    自体心理学被认为是精神分析的四大学派之一(其它三个是内驱力、客体关系和自我心理学)。 按照佛洛依德的经典精...

  • 李鸣 自体心理学 笔记

    李鸣精神分析 自体心理学 2020.7.23.~2020.7.24 内部呈像 依恋:都做了他人嫁衣裳甚荒唐。 造化...

  • 经验分享:如何成为心理咨询师(徐钧)

    作者简介:徐钧,临床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家,中国大陆精神分析自体心理学派的重要代表。 经验分享:如何成为心理咨询师(...

  • 精神分析笔记(丛中)01

    精神分析讲座(二)(有讲义和笔记) 讲座内容:客体关系理论与自体心理学(1天) 人格障碍(半天) ...

  • 自体都在寻找客体,我都在寻找你

    从心理学上讲,精神分析有一个基本说法:自体都在寻找客体,也就是 “ 我 ” 都在寻找 “ 你 ” ,而所谓攻击性,...

  • 白话心理学之自恋型人格障

    白话心理学之自恋型人格障碍 介绍自恋型人格障碍,不得不提一下科胡特和他的自体心理学。 精神分析理论技术的一种,源自...

  • 不要以为你可以轻易的独立存在

    人永远需要反照并证明自己的自体客体(意即重要他人)。 ——南希·麦克威廉斯的《精神分析案例解析》 今天读心理学家武...

  • 温和而坚持

    精神分析自体心理学理论家科胡特对“温和而坚持”的经典表述是“没有敌意的坚决,不含诱惑的深情”。和孩子沟通时,温和的...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精神分析学习(四)自体心理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qqkh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