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爱你吗?他原意为你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吗?”
这是《后来的我们》一直重复的台词,也是男女主对爱情价值观的衡量。
一开始的小晓比见清更早走入社会,所以她更早的看到现实,她的择偶观是有房有车有工作;而见清不一样,大学毕业的他追求的是无私的爱,可以忍住说不出口的爱。
其实这个电影更多折射的是男女生价值观的不同,和思维模式的不同。最近我好像一直在分析这个,本来没准备认真看这部电影,emmmmmmm分析着分析着起劲了。
是见清先喜欢的小晓,他喜欢小晓的不一样:
刚认识的小晓,会骂人,会打牌,跟小伙伴们十分合得来。
熟识的小晓,讲义气,很圆滑,可以在他还是愣头青的时候帮他解围。
在一起的小晓,无私的陪伴,不求任何汇报,不抱怨,易满足。
这些都让他爱她。
小晓为什么喜欢见清,
因为见清对她好,以一种很傻不说出口的方式对她好。
可以为她推荐走自己的客源,为她暴打渣男,为她忍住生理冲动。
所以小晓忍不住和见清一起越过了朋友这条界沟。
第二天,小晓就后悔了:“我们还能做朋友吗?”
其实这时候,圣女一点就是小晓想和见清做一辈子朋友,biao一点就是小晓把见清当备胎,想让见清一直对她好。
后来呀,小晓不现实了,只想和见清一起打拼。可见清看到小晓在地下出租房里无助的眼神的时候,作为男人,他没有能力。这个时候,他也就变了,变得现实了。
其实,他们的分手本就是注定的,一直贫穷所以一切都是悲哀。
租车回家过年,同学会上打肿脸充胖子,都是在给见清无形的一巴掌又一巴掌。这个时候,无论小晓怎么做,见清都会变。小晓仍然一无所求的跟着见清,见清只会更觉得自己无能;小晓抱怨见清什么都给不了她,见清也只会一步一步觉得现实啊,世俗啊就是摆在眼前的,需要去接受,塞进脑子。
所以戏剧化的一点是,小晓离开,见清醒悟,游戏成功,衣锦还乡。
“如果当时你没走,后来的我们会不会不一样?”
这个问题,我也在想。
可小晓一定会走,是见清逼她走的。
见清的理智和感性一直在斗争:
小晓离开,见清打游戏的时候,感性赢了;所以见清不顾一切追了出去。
地铁站,理智赢了:放她走,她也许会幸福,至少比跟着我幸福吧。
陪伴到底对吗?我不知道。
小晓陪伴见清三年,从幸福到悲哀,分手后才有了转折。
可电影里说了啊“两个人奋斗确实比一个人好”

和我一起看电影的菲儿说:
在回乡那年的树下,其实他们俩明明最可以和好的。
我说:
这时候,才是不可能在一起了。
这时候,小晓追求的是爱,是真心对她好,愿意无私给她一切的男人,愿意为她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
而见清呢,见清觉得自己有房子了,自己有钱了,可以给小晓一个未来,可以给他爸一个住所。难道不对吗?
两个人观念都不一样了,怎么重归于好。
后来的我们什么都有了,却没有了我们。
两个人也许一开始就是错的,也许是越走越错。
伊恩再也找不到凯丽的话,这个世界就再也不会有色彩。
所以两人分别到释怀,镜头都是黑白的,节目效果。
后来,他们说了很多,离开对方又探寻对方痕迹的过去。
唯独没说,还爱着彼此。
见清牵起小晓的手,往酒店走。不用我说,也知道要做什么。
冲破世俗
这时候,’世俗’出现了,见清的同事,把见清拉回现实。
同事在的时候,他们也没想放开手。
下一刻,他和她都意识到:他有工作,有家,有孩子有老婆。
同事走了,他们都放开了手。
酒店回不去了,打车走吧。就像当年不愿挤春运的火车一样。
车熄火了,他们又说了很多,
也说了:还一直爱着。
可这时候,才正是什么也再也不会发生的时候了。
“我要是能追上开红色跑车的你就好了”
“我从来都没有开过什么红色跑车,你大概是太想我了。所以才以为见到我。”
“我们都没少说善意的谎言吧。”
“...”
林见清,再见。
方小晓,再见。
一开始主动的是你,现在圆满的离开,让我来主动吧。
很有仪式感的结束。
总结:缘分这事,不负对方就好,想不负此生很难。
这些事要等老了才知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