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一点佛教史的人都知道,佛教中有大小乘之分。小乘佛教以从印度传入东南亚(如越南、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等)的佛教为主,又称“南传佛教”,信奉阿含部经典。
大乘佛教主要从印度传入中国,又传入日本,朝鲜,韩国,越南等国,常以“北传佛教”代称。北传佛教的另一支晚些时候传入西藏,蒙古等地,形成藏传佛教。到近代,学界一般将大乘佛教专指汉传佛教。
大乘佛教一般信奉佛陀所说的大小乘经典。如汉地天台宗四祖智者大师对佛陀的教法判为“五时讲法”: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主体脉络是由小乘逐步转向大乘的过程。
阿含经典中多注重对人生、事相方面的观察,思考,开示灭除烦恼,从生命之苦中解脱的修行方法。比喻生动,推理细致,修行步骤渐次清晰。其方式很像科学式的一步步的观察,思考,探究和实验,相对而言,比较容易为人们接受和相信。
而大乘经典往往有许多境界上的展示,有许多内容不是能通过逻辑思考来认知到的。如“众生本具佛性,皆具成佛之资”。天台宗的“一念具足十法界”,禅宗的顿悟说,净土宗的念佛往生,唯识宗的“识心变现万法”,华严宗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等等。
这些内容,如果没有经过实修实证,人们一般难以真正信服。故而,不乏无修无证而诽谤大乘者。其中有信小乘不信大乘的,有大小乘都不信,惟凭一己意愿任意诽谤的,则更是可怜可叹了。
ps.“五时教法”的主要内容:
第一、华严时,谓如来成道最初为大菩萨说华严经,如日照高山之时。首谈唯是无尽法界性海圆融,空有齐彰,色心俱入,湛森罗于海印,现刹土于毫端;小乘学者,如聋如哑,莫能理解。
第二、阿含时,谓佛说华严经后十二年,于鹿野等为接引二乘人(指声闻乘、缘觉乘,是小乘教法成就对象的乘次),说四阿含等经。
佛陀成道后,于鹿野苑初度人说法时不说大乘法,是因为此时弟子门还没有很高的修证,于此难以信奉。但在阿含部经典中已经有了或明或暗的大乘法之端迹。
第三、方等经典,谓佛既说小乘,更演维摩、楞伽等大乘经,令二乘行者,耻小乘而慕大乘。
第四、般若时,谓小乘虽回心向大乘,然其执情未泯,故佛更广谈般若空慧而澄净之。
第五、法华涅槃时,谓佛见钝根众生,机渐纯熟,故说法华经、涅槃经,以开权显实,会三归一(会“声闻,缘觉,菩萨”三乘归于一佛乘),称性而谈,令一切众生,咸得成佛。这是佛陀五时说教的次第与当机的差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