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妖师
西晋
四十年来又一变,相传马上同无半。
注:
「四十年」即黄初元年(220)至泰始元年(265)。
「同无半」即是「司」, 与「马」相合,即指「司马篡魏」。但将「同无半」解为「司」,从顶层设计而言,稍显勉强。
评:
正始十年(249),司马懿趁曹爽陪同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扫墓,起兵政变并控制京都,史称「高平陵事变」。
但依本质而论,「司马篡魏」不过是「曹丕篡汉」的延续,是世家门阀不断膨胀,积累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
曹丕通过九品中正制获取了士族门阀地支持建立大魏,司马懿更是如此……
参《三国志·明帝纪》引《汉晋春秋》载,「帝以燕王宇为大将军,使与领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秦朗等对辅政。」即曹叡临终时,尝安排五位曹氏宗族辅政,旨在巩固皇权。
虽《汉晋春秋》有载,是中书监刘放、中书令孙资久专权宠,从中阻拦。但刘放、孙资不过是推到历史幕前的工具,真正的幕后者则是「世家门阀」。
曹叡唯有作出妥协,让宗族曹爽和世家司马懿共同辅政。而秦朗等人皆被免官,亦不得进入宫省。
宗族与世家的矛盾愈加严峻,随即曹爽独霸尚书台,排挤世家重臣。如此自然遭到世家门阀的反扑……
参《三国志》载,太尉蒋济、司徒高柔、太仆王观等重臣,皆支持「司马」。又「侍中许允、尚书陈泰说爽,使早自归罪。」高平陵当夜,诸多世家皆参与其中,抑或偏向司马,可见司马氏只是士族门阀地代表。
只是司马懿在夺取权利后,却是翻脸无情,对待世家的态度更加变本加厉而已。
两头点火上长安,委鬼山河通一占。
注:
「两头点火」即是「炎」,指晋武帝司马炎。
「委鬼」则是「魏」,显而易见,但如此组字之法实在过于幼稚。
评:
魏·咸熙二年(265)十二月,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但司马篡魏,与曹丕篡汉在后世观之,却有着本质地不同。
其一,发端轨迹之不同。
魏朝是曹操秉承着兴复汉室的初衷,步步打拼而来。虽最终取代了大汉,却亦扶平了乱世,还百姓以太平。对比而言,晋朝的建立,却仅是一种寄生,纯粹地窃取而已。
其二,对后世影响的差距。
大魏一统北方,给予百姓休养生息,抵御北方外族入侵,同时为一统天下打下基础。
相反晋朝在夺取天下后,为百姓带来的却是乱世。其中的八王之乱,以及后来的五胡乱华,「司马氏」皆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彻底将华夏带入最黑暗的时代。
山河既属普无头,离乱中分数十秋。
注:
「普无头」即是「晋」,指西晋。
评:
太康元年(280)东吴灭亡,西晋一统天下,传四帝,国祚五十一年。
但严格而言,西晋自太康元年(280)灭东吴,至建兴四年(316),西晋灭亡,不过三十六年。其中爆发「八王之乱」,持续十六年(291—306)之久。而在八王之乱结束的同时,永兴元年(304)刘渊称汉王,开启了五胡乱华之序章。
换言之,西晋相对太平地时光,唯有自太康元年(280)灭东吴,至太熙元年(290)晋武帝去世的十年间,故曰「离乱」。
如图所示,以小篆为例,「普」、「晋」并不符合拆字之法,亦是以隶书写法为基础,编撰而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