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校园暴力:一个十四的少年被打,即不还口,也不还手,被打完后又回教室,不久开始呕吐,送往医院后昏迷,最后不幸去世。
曾经的新闻:南京地铁上,一个中年给老人让座,起身后对旁边的十七岁少年发难“你为什么不让座?”没等男孩回应,边骂边猛踹男孩胸口。男孩不还口也不还手,“乖乖”的被打,无力的面对陌生人的拳脚相加。
为人父母,我们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是希望给他们一个美好的未来,绝不是让他们被欺负的。
我们应当教会孩子,当别人侵犯他时,要勇敢的反击,才能保护自己。而保护好自己,才是这世间生存最重要的法则呀。
也许,仅仅是跑,已经不足以保护我们的孩子。
记得还要告诉孩子,遇见暴力伤害时,可以这样做:
1、严肃地大喊。第一时间,盯着对方的眼睛严肃地大喊:“不可以打人,打人是不对的。”迫于语言上的震慑,小孩子间的打闹都会停止。
很多校园霸凌案例,无一例外,沉默是被霸凌者的宿命,发声才是改变命运的开始。
2、及时求助。在语言劝告后,对方继续动手,基本上就能断定并非玩耍打闹,大概率可能是恶意伤害。
这时单纯的警告已无意义,教会孩子,在自己无法阻止暴行的情况下,一定要想办法借助其它力量来保护自己,比如告诉老师、向爸爸妈妈求助,或者打电话报警。
3、勇敢回击。在家长和老师协调后,对方如果还继续打人,那么请告诉孩子,一定要勇敢地还手,保护好自己是最重要的原则。
善良,不是一味忍让,不是懦弱承受。
善良,一定要有些锋芒,有原则,有底线,有保护自己的能力。否则,只会受到坏人肆无忌惮的伤害。
4、告诉孩子,爸爸妈妈永远是他最坚实的后盾。无论何时,遭受威胁,不要瞒着父母,不要默默承受,爸爸妈妈会无条件地站在你这边。
父母的支持,给予孩子的不仅是安全感,还有承担责任的勇气,保护自己的决心,孩子才有‘打回去’的底气。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冲突和处理冲突是永恒的主题。
“打回去”,不是以暴制暴,也不是斤斤计较。
“打回去”,是给孩子勇气,教会孩子勇敢地面对坏人,成为一个有原则的、善良的、快乐的人。
“打回去”的真正含义在于:让孩子拥有不伤人的教养,但也要有不被伤害的气场。
此文来自于微信公众号成长兔育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