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似蝉翼白如雪,抖似细绸不闻声。那洁白如雪的宣纸上承载了古今多少文人墨客的傲然风骨,墨色渲染处又绽放出多少美轮美奂的民族瑰宝。
所谓纸以地名,宣纸的得名源自于产地。唐代的宣州辖地,相当于今安徽省长江以南、黄山与九华山以北地区,及今天江苏溧水、溧阳地区,其政府行政区设在宣城。
这一地区生产的纸,同时又在宣城集散,于是便被称为“宣纸”。
小云此次安徽泾县之行,便是走进宣纸的老家,带大家去一探它的身世之谜。
宣纸是由“纸祖”蔡伦发明的植物纤维造纸术发展演变而来的。
关于宣纸的诞生,还有一个美好的传说。东汉安帝建光元年,蔡伦的弟子孔丹在皖南造纸,他很想造出一种世上最好的纸为老师画像,以表缅怀之情。年复一年,终未如愿。
一天,孔丹徘徊于峡谷溪边,偶见一棵古老的青檀树,横卧溪上,由于流水终年冲洗,树皮腐烂变白,露出一缕缕修长而洁净的纤维。
孔丹取以造纸,经过反复试验,终于大功告成,这就是后来的宣纸。
将宣纸的起源与中国人所崇敬的师生情相连,也足以体现了宣纸在人们心中的美好寓意。
宣纸的闻名始于唐代,唐代书画评论家张彦远所著《历代名画记》云:“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这说明唐代已把宣纸用于书画了。
另据《旧唐书》记载,天宝二年(743年),江西、四川、皖南、浙东都产纸进贡,而宣城郡纸尤为精美。可见宣纸在当时已冠于各地。
宋朝时期,宣纸的需求大增,宣州各地所产宣纸供不应求,宋神宗时期朝廷曾“诏降宣纸式下杭州,岁选五万番”。
泾县宣纸则更为文人所喜爱,宋代诗人王令在《再寄权子满》诗中曾写到:“有钱莫买金,多买江东纸,江东纸白如春云”。
宣纸具有“韧而能润、光而不滑、洁白稠密、纹理纯净、搓折无损、润墨性强”的特点,并有独特的渗透、润滑性能。
不仅如此,宣纸还有耐老化、不变色、少虫蛀,寿命长的特点,一张宣纸可以保存800至1000年,而且越老越适于书写。
中国流传至今的大量古籍珍本、名家书画墨迹,大都使用宣纸,因此能够流传至今。
距今已逾1200年、被誉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唐代画家韩滉的《五牛图》,就是现存最早的宣纸画作。
在古代,一篇文章写得好,人们往往用“洛阳纸贵”来称赞,一本书写得好,被称作“一纸风行”,可见纸作为文化载体,对人们生活的重要影响。
幸而有这千年不腐的宣纸,我们文化才得以传承,得以延续。而了解宣纸的过程,便是了解中华千年文明的过程。
这过程让人沉迷,更让人心醉。
【听云说】
遇见更美的自己
文艺|美学|纪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