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话题是“该说还是不该说”,别误会,这并不是讨论一个关于如何说话的主题,而是是否要说的问题。当你受了委屈或者不公平的对待,内心极度郁闷,我想我们多数人都会找朋友或者家人倾诉,排解这种消极情绪,我们期待得到的是安慰和理解,可是事实有时候就是和我们想的不一样,他们可能不理解,甚至还会告诉你如何如何做不就好了,有什么可郁闷的,好像你的苦闷在他们看来不值一提,甚至时间长了,还会觉得你很矫情。
这个时候,我们才会真正明白“这个世界原本就没有所谓的感同身受”,你的委屈和苦闷可能都需要你独自去承受,而这种现象越是长大,越是明显,因为一旦离开校园,我们走上各自的工作岗位,当我们聚在一起聊天的时候,我们有时候只是作为倾听者,表面上是倾听,事实上我们本质上是无动于衷的,故而我们开始逐渐隐藏起这种所谓的“消极情绪”,只能在深夜独自彷徨消解。
该说还是不该说,成年人的世界是复杂的,它不像孩童,更不像青少年,我们越是长大,需要考虑的因素也就更多,我们变得越来越成熟,成熟到什么事都要自己扛,学会一个人去医院,一个人做饭,一个人吃饭,一个人上班,一个人玩,而当我们心情郁闷的时候,我们似乎再也不能像小时候那样可以随意倾诉,而想的是说出去以后会不会被认为是矫情或者有传递负面情绪的嫌疑,同时我们也不会去向家长倾诉,因为多数家长也会表示不理解,至少我身边多数人都是这样。有话就说,看似很容易,其实真的很难,有些人表面上看起来每天都很开心,但是他受过的委屈和伤痛可能只有他自己知道,我们渴望得到理解,但是又害怕吐露心扉,我们期待得到安慰,却又担心被人嘲笑,所以我们选择埋在心里,让它腐蚀。
这个世界,朋友很多,但知己,真的很少,俞伯牙和钟子期的高山流水似乎只存在于书中,对待别人的事情我们首先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其次才是其他人的角度,因为从自己的角度看往往是最容易的,我们甚至还会从上帝视角去评判每个人,但唯独忘记我们不是主人公,只是旁观者,忘记我们没有经历过他人的伤痛,也没有资格去评判别人有多愚蠢。
该说还是不该说,表面上由我们自己决定,其实当我们犹豫的那一刹那,我们几乎就会选择后者:不说。不是因为不该说,而是因为我们很清楚,说了也没有用,也是因为我们不想让别人产生“原来你也会这样”的想法,故而我们藏起脆弱,装出坚强,慢慢地,我们越来越习惯于表现出自己坚强的一面,及时内心已经崩溃到抑郁,表面上我们依旧镇定自若,受了伤就自己慢慢治愈自己,并告诉自己没有什么是过不去的吧。我们努力转移自己的注意力,让自己忙起来,因为这样就会忘记不愉快,崩溃时哭着睡着,醒来就会忘记缘由,即便只是暂时。我们时常对自己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但是能够得到理解应该也是非常开心的吧。我们不想对别人示弱,但是却又期待和害怕向别人示弱。
该说还是不该说,我们崩溃的时候心里一定是非常难受的,而我们却不愿让别人看到,因为我们不想让别人担心,我们希望自己能够变得坚强,我们选择不说是为了让自己能够真正强大起来,别人没有义务去理解你的不快乐,同时爱我们的人希望我们快乐,我们也不舍得告诉他们我们不快乐。而面对我们讨厌的人,我们更不想让他们看到我们的不快和失落,这就是我们,我们不该说的没说,可把该说的,该倾诉的同时也埋藏在了心理,同时也埋藏了我们情感的脆弱面。我想说的是,人本就是理性和感性相结合的,都有情感脆弱的一面,如果真的承受不住,不妨找个人一倾而诉,及时不能解去千愁,但至少可以暂缓苦闷,让自己的心腾出一些地方去盛放快乐,说出来,也许就会好一些,这就是答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