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焦点团队网络中级五期梁艳分享1190天。2020.08.30
今天有一个亮点:打破了“妈妈就是来焦虑的”说法,爸爸也来为孩子操心。妈妈和爸爸的关注点不同,作为爸爸的来访者,看重孩子的情绪——不开心,观察到可能是孩子的目标定的太高,一时不能达到而产生挫败感而引发的,自己与有主见(来访者语叛逆期)的孩子沟通不畅,所以与咨询师探讨如何能够让孩子降低目标。很细心用心的一位父亲,可以关注到孩子的情绪,也希望孩子能够身心健康,齐头并进共成长。
今天咨询师也非常稳,稳稳地陪伴着来访者老师,捕捉的点也很到位,问句也具启发性。只是这种“隔山打牛”会影响效果,来访者沉浸在对孩子的关心状态中,又不能准确判断孩子想要的是什么?怎么看当下的自己?以及现在的目标与未来的期待(如考研)有什么连接(或帮助)?所以当以自己以为的感知的来替代替代孩子与咨询师探讨,总觉得要缺点东西。换句话说,即使探讨出如愿的“方法”,也未必适宜于孩子。
对于“隔山打牛”的思考:不论是约练时,还是地面咨询中,都会遇到一些为他人而来的咨询,如家长为孩子,妻子为老公。这与咨询设置“谁来谁是来访者”似乎有点冲突,这样探讨如何改变“第三方”的晤谈,咨询效果也常常不理想。所以当遇到这种情况时,一是运用“阳谋”,在咨询开始就明确告知来访者,若是关于第三方的咨询,为保证咨询效果,最好让第三方亲自来。因为只有第三方真正地了解TA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现在的困境是什么?需要什么帮助?如何去帮助?现有资源有哪些?……而来访者作为第三方的重要他人,与第三方之间隔着的或许是一条河、或许是一堵墙、又或许一座山……或许又不止这些。人们常说“人心隔肚皮”,或许就是这个道理。二是在晤谈过程中,在倾听、理解、共情的基础上咨询师尽量引导启发来访者思考,何以对第三方的“问题”这么看重?第三方希望来访者怎么做是TA想要的?如果第三方知道来访者因为TA的“问题”走进咨询室,第三方会说什么?如果您也正经历第三方的“问题”或“困惑”,第三方也和您一样寻求咨询师的帮助,您怎么看TA这一行为?或者当您工作上或人际关系上遇到了“问题”而烦恼,您的家人主动出面帮你,如找您的上司或领导谈,或约一些“朋友”让你认识,这是你想要的吗?还是你希望自己的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解决不了时,再寻求帮助?如再问来访者:如果今天的探讨找到了如愿的方法,对第三方的帮助是什么?如果今天的探讨找到如愿的方法,第三方不接招怎么办?如果今天的探讨没有找到好的方法,接下来您会怎么做?对于第三方的“问题”,TA希望你怎么做?如果第三方不希望您你为TA的事操心,你会怎么做?如果第三方知道你因TA的事情而焦虑、烦躁、发愁时,会对你说些什么?第三方对你说些什么,你的焦虑、烦躁、发愁会降低,甚至消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