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章含之是上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舞台上的亲历者、见证者,中美建交、中国代表团第一次出席联合国大会等一系列外交大事,作者都有幸躬逢其盛,并且参与其中,又有个享誉国际外交舞台上的著名老公---乔冠华。
所以自然也就跟着成为了事实上的风云人物,可以经常见到毛主席、周总理等当时中国政治核心圈的大人物,是中国外交战线上炙手可热的拔尖儿人物了。
这一段生活应该是他们夫妻一生事业上的巅峰,此后,随着大人物的故去、“文革”的结束,他夫妻二人的政治命运经历了过山车一样的大起大落,并且最终坠至谷底,再也没有爬起来。
其丈夫乔冠华在1983年10月去世后,章含之经历了人生中又一个谷底,此前的政治事业早就没有了,现在连家庭也不完整了,还要饱受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凄风苦雨、孤身独行……
在上世纪那个众人都感到欣欣向荣的大好时代中,一个人独自默默地品尝着寂寞煎熬的苦况,这对于一个四十多岁的女人来说,的确是十分的残忍。
政治实在是太凶险了,可以在顷刻之间把人捧上宝塔尖,也可以瞬间将峰巅之上的人上人摔至谷底,摔个粉身碎骨,还要让身边的人一辈子饱受牵连之苦,想起来真的是令人不寒而栗!
好在后来作者远离了政治中心,在一些好心人的帮助下,花了十多年时间,才终于走出了那些阴影,过上了普通人的生活,当她可以闲下来,回首往事时,那些传奇经历就如过电影一样,一幕幕浮上心来。
作者终于拿起笔写下了这些感人至深的文字,这本《跨过厚厚的大红门》就是由这样一位命运曲折离奇的女士饱含血泪、呕心沥血写出的杰作。
现在再来读这本书时,一股厚厚的、似乎发着“遗老遗少”霉味的感觉不时从脑子里面升了上来,这个“遗老遗少”不是晚清皇室的,也不是民国的,而是人民共和国的,是毛泽东时代遗留下来的,深深的烙上了毛时代的印痕。
只是略为可惜的是作者对“文革”结束后到1983年10月乔冠华去世的这一段政治经历,交代的不是很详细,当时的人可能很清楚,但是若干年后,后人再来读的时候,并不是很熟悉那段历史,所以对作者那种半隐晦的笔法中所蕴藏的内涵不是很明了,自然也会影响读者更深一层的体会了。
“大红门”是红色政权下的权力象征,是政治地位的标志,也是身份的象征,其中的故事本就耐人寻味,更何况还加上了一个那么有名气的丈夫---乔冠华,更可以想象得出期间的波诡云谲。
然而作者的重点却不在此处,不在写政治上的波澜起伏、荣辱得失,最感人的部分是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丈夫乔冠华的挚爱深情,那份浓的化不开的感情,是本书最为动人的华彩乐章。
我甚至以为,作者虽然不幸,一生陷入政治、随其浮沉,但又是幸运的,她在30多岁离婚再嫁时遇到了自己的挚爱,同时也深爱着她的丈夫。
一个是外交部长级的高官,一个是离婚再嫁的中年妇人,他们之间居然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尽管随着丈夫的病逝,他们的夫妻生活只存续了十年。
但是我想,这也很够了,多少人终其一生都找不到爱与被爱啊!能找到一生的挚爱,并且也被挚爱着,想想也足够了,尽管只有十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