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教育在本质上都是令人快乐的,因为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人成长、成才、成功,并在这个过程里获得快乐,享受快乐。然而实行快乐教育之路却又曲折难行。
01
家长:快乐教育,叫人不快乐
这段时间,张娟很是郁闷:儿子马上就要“小升初”了,可是小学毕业考试结束后,还要去参加中学的入学分班测试。中学开办了远程网络班、实验班、重点班、宏志班和普通班,要按照测试的分数高低进入相对应的班级。前几天,张娟还接到了几位同事和亲友的电话,相约到省城去参加名校异地生源教学班的招生考试。
几年前,张娟听说同事的小孩在县城小学读书时,每天背着鼓鼓囊囊的小书包上学得早、放学得迟,作业不少,周末还得上这样那样的补习班、兴趣班、特长班,暗自庆幸给儿子选择了“快乐教育”:作业一直不太多,每天朝九晚四,周末双休,寒暑假开启敞欢、畅玩模式。
本想让孩子“像路边的野草一样自然疯长”,体验快乐童年,可是面对眼前的升学择校、选班考试,张娟忐忑不已:考试不是儿子的强项。明天到哪所学校?会进入怎样的班级?以后能报考哪些大学和专业?能找到什么样的工作……在这些一连串的现实问题面前,张娟真的是束手无策啊!
看着儿子茫然无助的眼神,张娟感觉心里堵得慌:后悔、内疚甚至愤恨之情一起涌上心头,不能自已:快乐教育,为啥叫人不快乐?
02
学生:再见,快乐教育!
今天,班主任讲解了“快乐教育”:家、校共同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降低学习难度、减少课业训练量、增加活动时间、延长周末假期等,总之要减负、降压,把老师、同学以及家长们从苦海深渊里解救出来!
呵呵,快乐教育?我才不信!
虽然我只是一名高三学生,但我知道只要高考政策不变、招生录取方式不变,那我们还得一直埋头苦干——革命尚未成功,同志还需努力!请看那鲜红的高考励志标语还在:“做一题是一题,得一分多一分,一分干掉千人!”
古有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借光、囊萤映雪——学知识、求学问是何等的艰难困苦!只有今天的识记、理解、记忆等源源不断地存储,明天才能在书到用时“能输出、快输出、多输出”,长时间的日积月累,才会发生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一位学长说得好:现在不好好读书的账,到了找工作的那一天是一定要还的。所以我相信没有天才,将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上去!我明白未来的路在哪里,因为我双肩上承载着家族、亲友们的希望。
明天的我一定会感谢今天勤奋学习、辛苦付出的我。再见,快乐教育!
03
老师:教育的果实很甜,但教育的根太苦
在基础教育阶段,理想化的快乐教育方式在每次大型考试面前,总是不堪一击:不管学生入口怎样,众人的眼光一定会齐刷刷地紧盯着出口,一考定终生,考而优则喜,一考成名天下知。
众所周知,今天的教师很忙,班级管理、社会活动的事务繁杂,真正用于课堂的教学时间并不多。有限的时间里要激发学生兴趣,夯实基础,历练意志,达到预定目标,实在有些为难。高考、中考、公务员考试,不会降低难度,学业竞争势必激烈。社会和家长持续高度关注下,老师们的快乐教育注定就是一场“带着镣铐”的舞蹈。
亚里士多德说:教育的根是苦的,尽管其果实是甜的。
04
社会:快乐教育,想说爱你不容易
“快乐教育”是舶来品,19世纪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最早提出,强调教育要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符合受教育者的心智成长的自然顺序,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的提高,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并享受到教育的快乐。
尽管现在国内的教育以及高考招生形式倍受争议,然而它又是目前“最不坏的”、“暂时没有更好的”人才培养和选拔制度,今天的基本国情决定了高考无疑是为国选才和实现草根平民冲出固有阶层起到了相对公平、公正的作用。
当千军万马同挤独木桥的时候,“丛林法则”显露无遗,“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淤泥”的弱肉强食现象似乎天天都在上演,让人触目惊心、心有余悸。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高等学校、基础教育的优质资源分布极不均衡,加大了竞争的力度。稀缺的资源、悬殊的考录比例、城乡教育间的差距等多种因素的叠加,可能会逐渐浇灭快乐教育的火苗。
日本在新世纪初试行了“周末双休、教材变薄、难度降低”的宽松教育,不久就发现受教育者的知识储备不足、基本功不够扎实、学习力下降、抗压力变小等等现象,目前也正在“拨乱反正”。
近几年,英、美国家也有人在不断呼吁,要借鉴我国的基础教育的一些成果和经验。
也有人用不吃苦也能成功、不读书也可成才的事例佐证快乐教育的成果,这样的事例有,但不多,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更不可能被大批量的复制、克隆。
“快乐教育”在哪里?想说爱你不容易。
��,y=�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