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用心做教育人文社科教育
杜威(十三)方法的性质

杜威(十三)方法的性质

作者: 张馨28 | 来源:发表于2018-02-21 19:19 被阅读51次
365/80

一、教材和方法的统一。

教材、方法和管理,这三者是三位一体的。教材和方法原本是相互联系的,是哲学上的二元论思想导致了教材和教法的分离。

思维是教材的有指导的运动,把教材和方法割裂开来是根本错误的。因为一门科学的材料总是有组织的,这种材料经过理性的加工,它已经方法化了,标志着学习的结果,而不是学习的出发点。方法就是安排教材,使教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经验作为洞察所尝试的事情和所承受的结果之间的联系,这是一个过程,撇开控制这个过程的进程所作的努力,教材和方法并无区别。经验活动包括两个方面:个人所做的事和环境所做的事。一个十分熟练的钢琴家没有必要去区分他自己的贡献和钢琴的贡献。任何纯熟、流畅进行的活动,如溜冰、谈话、听音乐、欣赏风景都不会意识到一个人的方法和材料之间的划分。在聚精会神的游戏和工作中,也有相同的现象。

为了控制向前发展的统一的经验的进程或方向,我们在怎样(How)和什么(What)即方法和和材料之间在思想上划个界限。教育上由于把方法和教材孤立起来而产生以下弊端:

1.就是忽视经验的具体情境。

如果没有供研究的实例,就不能发现方法。方法是从参加活动种引伸出来的,目的在于使这件事以后发生时结果更好。但是,在教学中,学生很少有足够机会获得直接的经验。他们的经验是在受束缚的条件下获得的。因此,各种“方法”必须由权威部门向教师建议,而不是他们运用智慧的表现。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方法机械一律,对所有儿童都用同一个方法。如果设置一个环境,使儿童在工作和游戏中进行有指导的活动,促进灵活的个人经验,那么,方法将因人而异,因为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方法。

2.脱离教材的方法是误解训练和兴趣的原因。会把运用材料的有效途径看作脱离材料的现成的方法。一是利用快乐行贿,迎合学生的胃口;二是用外力的强迫、伤害来威胁学生,促使他关心不相干的教材;三是直接投其所好,借用“意志”的直接的压力,但是,只有在害怕惩罚时才有效果。

3.使学习本身成为目的。在正常情况下,学习乃是教材作业的产物和报酬。儿童并不是一开始就有意识地去学习,例如,儿童学说话,并不是为了学习的目的,而是想表达和自由交往的冲动,他从他的直接活动的结果中学习。教材也是,如果教材不能使冲动和习惯取得有意义的结果,这种教材就不过是专供人学习的东西。学生对这种教材没有兴趣,不过是以为这是必须学习的材料而已。这种情况最难唤起学生真正的兴趣。要使学生专心听课,必须有真正的理由或目的,而不是把功课作为专供人学习的东西。如果学生认识到教材在完成某种经验中所占的位置,他就能有目的地学习了。

4.心理和材料分离,方法就成为成为枯燥的常规,机械地沿袭指定的步骤,处理问题缺乏灵活性和主动性。机械呆板则是任何把心理和活动割裂开来的必然结果。

二、一般的方法和个人的方法。

教学方法是一种艺术的方法,是受目的明智地指导的行动的方法。一般方法会强化指导个人方法。但是,如果没有自己的思考,就是生搬硬套,难免东施效颦的恶果。学生的学习方法也是如此。这些方法有益还是有害,要看它使人作出个人的反应时是更加明智,还是诱使他不去使用他自己的判断力。

教师所要做的事,是使每一个学生有机会在有意义的活动中使用他自己的力量,激发其创造性,即使按传统的标准,我们也将获得更多的创造性。如果把一个统一的方法强加给每一个人,那么除了最杰出的人以外,所有的人都要成为碌碌庸才。

三、个人方法的特征

认知方法的最一般的特征,是反省思维的情境的特征。思维在有效地、理智地处理材料的各种方法中处于中心地位。个人方法最重要的态度是:直接性、虚心、专心和责任心。

1.直接性。所谓直接性,主要标志是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所做的事情中。如果一个人想自己应该怎么做一件事,作为达到他的目的的一个手段,这种态度就是有效的。就像一个打网球的人一样,先练习练习,体验一下他的打法。异常的态度是,一个人想到自己,但不是把自己看作执行力量的一部分,而是看作一个孤立的对象。这就像一个打网球的人,装腔作势,心里想着对观众产生什么印象;或者忧虑重重,因为他害怕他的动作会给人不良的印象。

我们反对使学生明显地意识到他们是在学习或研究。一旦学生感到他是在学习,他就已经分心了,就不再是真正地学习了。这种学生的态度是分裂的和复杂的,会使学生依赖外部的暗示和指导,处于盲目状态,失去对生活情境的坚定态度。

3.虚心。为了达成自己的目的,会虚心接受任何意见,会保持孩子般天真的态度,对整个过程都持开放状态。

但是,过高的期望程序一致,或者过度要求迅速取得表面结果,是学校中虚心态度所要对付的主要敌人。教师不允许和不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应付所发生的问题。教师热衷于呆板机械方法,因为方法能够取得迅速地取得正确的结果。教师急于要求学生给他“答案”,是他们热衷于采用刻板的和机械的方法的主要原因。教师喜欢采用强迫和高压的方法起于同样的根源,对学生的机灵、多样的理智兴趣产生同样的结果。

虚心就是采取一种被动态度,愿意让经验积累、深入和成熟,这就是发展的本质。结果(表面的答案或解决方法)也许可以加速,但过程也许不能强制。过程的成熟需要时间。所以,教育是慢的艺术。如果所有教师认识到教育成长的标准,是学生心理过程的质量,而不是提出一些正确答案,那么教学上发生的变化,不下于一场革命。

3.专心,表示具有兴趣完全和目的一致的意思;专心就是心智完整。如果能全神贯注、全心全意地学习教材,就能养成专心的习惯。他又自己的真实本能,不会完全屈服于别人。同时,又想讨好别人,结果自然就是三心二意。他的心思离开名义上的目的,专心于内心比较喜欢的东西。结果就是口是心非,注意分散,表现出欲望的表里不一。

4.责任。指的是事先考虑任何计划中的步骤的可能后果,并且有意承受这些后果的倾向。“路是自己选的,爬着也要走完。”说的就是这个理。

如果学校设置少量的情境,使学生能运用智力解决问题,获得一些真实的信念,就是使自己与事实和所预见的结果所要求的行为一致起来,那么,在教学中少给学生一些死知识就要好得多。学校科目过分复杂,各科之间相互割裂。

总之,方法就是经验材料最有效地和最有成果地发展的途径。因此,方法从观察经验的进程得来。在这种经验中,个人的态度和举止与所学习的教材之间并无有意识的区别。认为方法是某种孤立的东西,这种设想和心智及自我与事物世界隔离的观念相联系。这就使教学和学习成为形式的、机械的和强制的。虽然方法是个别化的,但是由于从先前的经验所得来的智慧储备,由于有时所学习的材料具有普遍相似之处,所以对完成经验的正常进程可以辨别出若干特征。用本人的态度来表达,优良的方法有以下几个特征:直截了当的态度,灵活的理智兴趣或虚心的学习意志,目的的完整性和承担包括思维在内的个人活动后果的责任心。

相关文章

  • 杜威(十三)方法的性质

    一、教材和方法的统一。 教材、方法和管理,这三者是三位一体的。教材和方法原本是相互联系的,是哲学上的二元论思想导致...

  • 【杜威】第十三章 教学方法的性质

    一、教材和方法的统一 为什么学科内容和方法应该是统一的?(1)其实教材本身在编排过程中就已经完成了有序化和方法化,...

  • 杜威:经验的性质

    经验包括一个主动的因素和一个被动的因素,主动的方面就是指尝试,是我们对事情有所行动。而被动的一个方面是承受结果,是...

  • 杜威(十四):教材的性质

    一、教师的教材和学生的教材。 所谓教材,就是在一个有目的的情境的发展过程中所观察的、回忆的、阅读的和谈论的种种事实...

  • 《我的教育信条》心得

    本书分为五个部分,分别阐释了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学校,教材,方法的性质,学校与社会进步。这本书较为系统的表达了杜威对...

  • 【杜威】第八章 教育的目的

    一、目的的性质杜威以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个人能继续他们的教育,学习的目的和报酬,是继续不断生长的能力。杜威以为教育的...

  • 学杜威:教什么决定怎么教——13.方法的性质

    一、某学校推广“问题导学法”,不论什么学科,统统从核心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围绕核心问题展开讨论学习,最终得到共识性答...

  • 【杜威】第十四章 教材的性质

    一、教师的教材和学生的教材 所谓教材,就是在一个有目的的情境的发展过程中所观察的、回忆的、阅读的和谈论的种种事实,...

  • 20181005备考

    1.22:00-23:20肖国祥管理第十三讲《建设工程监理的工作性质、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

  • 杜威:教育的目的(27)

    目的的性质 杜威认为,我们探索教育的目的,不是要到教育过程以外去寻找一个目的,使教育服从这个目的;我们要做的...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杜威(十三)方法的性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aint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