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脉诊

作者: 启阳袭明 | 来源:发表于2019-03-21 06:06 被阅读0次

中医的脉诊是独特的诊病方法,看似神奇,了解了它的原理之后并不再惊奇,经过数千年的名医摸索,验证,积累,逐步完善成为一套行之有效的体系,然而需学习应用者用心学习,感知之后,一步步才能走向精道。

李时珍写的《本草纲目》闻名于世,他的另一本晚年写的脉学启蒙的书《濒湖脉诀》,是集其父李言闻的脉学精髓,及前代诸多医家的脉学长项而写成。《濒湖脉学》是脉学史上的一镇室之宝,后世学习脉法多以此为准。

中医脉诊

初学脉法,把手掌平放向上,掌后高骨,称关上,关前为阳,关后为阴,阳为寸口,阴为尺部,合称寸关尺。左手寸口是心脉,关上是肝肺,尺部是肾脉。右手寸口是肺脉,关上是脾脉,尺上是命门。

中医将脉分为二十七种,为了便于掌握和记忆,我将这二十七种脉象取一个字编了顺口溜如下:

浮沉迟数滑涩虚,实长短洪微脉急(紧),

凌芤弦革牢濡弱,散伏动促结代细。

其实二十七种脉象就是四大脉象的细分:

浮 脉    沉脉        迟脉,  数脉

正常的脉象一般被称为平脉,是健康,身体没有疾病之人的脉象。正常脉象一般是72-80次/分,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从容和缓,柔和有力,节律一致,尺脉沉取有一定力量,并随主理活动和气候环境的不同而有相应的正常变化。

浮脉

讲到浮脉我们先明确一个概念,脉位浅显于皮下者浮脉,深沉于筋骨者为沉脉。

【浮脉】《濒湖脉学》中有一首体状诗说的明白:

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

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

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举之泛泛而有余,如水上漂木。

浮脉位置浅,浮在皮肤上,手指轻轻地放到脉上,就能摸到明显的脉动,重按后稍微减弱。这样的脉称为浮脉。

当出现浮脉时,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浮脉主表,说明病邪在经络肌表部位,邪袭肌腠,卫阳奋起抵抗,脉气鼓动于外,指下的脉是浮而有力的。内伤久病体虚也可能会出现浮脉,阳气不能潜藏而浮越于外,但是指下的脉必定是浮大而无力的。这种脉多为气虚血脱的重证,属虚脉一类,不可误作外感表证。

【沉脉】

轻取不应,重按乃得,如石沉水底。

沉脉位置较深,深沉到筋骨里。手指轻轻的摸,摸不着。要不断用力按下去,才能摸到明显的脉动。

当出现沉脉时,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沉脉主里证,说明病邪在里。此时身体正气与病邪在内里搏斗,气血内困,故脉表现为沉而有力,为里实证;若脏腑虚弱,阳气衰微,气血不足,无力统运营气于表,则脉表现为沉而无力,为里虚证。

脉的大小指的是脉搏的搏动力度。搏动有力为实脉,无力的则为虚脉。

找到脉之后,慢慢向下按,用指头感受脉的强弱与变化。按下去时,感觉脉搏跳动的有活力,有弹性,就证明这个脉有力量。

如果手指按在脉上感觉脉搏跳动的很没有活力,甚至加大按压力度,脉的搏动依旧无力甚至难以感受到搏动,那这个脉就是无力。医生根据这个衡量脉是偏弱还是偏强。

以上就是浮脉和大小脉象的相关知识。它能有效调理人体的慢性疾病和亚健康。

迟脉是指脉动跳的慢,一呼一吸仅有三次,四五次脉动是正常的,迟脉是阳不胜阴的症状,好比一个人,好静少动,如果博跳有力又是缓脉的脉象,无力是涩脉,跳动的时有停顿为结脉。病在脏。数脉是一呼一吸脉博六次或更多次,儿童数脉是正常。

数脉多数为阳热,病在六腑。

脉太强,病生于外,太弱,病生于内,

一年四季,同一个人有不同的脉象

春天弦脉,夏天洪(浮脉有力),秋天浮脉(毛脉),冬天实脉。春天若是秋天的脉象,死在天干地支属金的日(金克木)。如庚申日,辛酉日。

中医脉诊

相关文章

  • 我精通中医脉诊

    当下我精通中医脉诊 当下我精通中医脉诊 当下我精通中医脉诊 以帮助有需要的人

  • 真正的中医

    我们常说,中医讲究四诊合参,脉诊不是唯一的。这句话是对的。真正的中医看病,的确必须四诊合参,但是脉诊是四诊中最重要...

  • 中医脉诊

    中医的脉诊是独特的诊病方法,看似神奇,了解了它的原理之后并不再惊奇,经过数千年的名医摸索,验证,积累,逐步完善成为...

  • 我对脉像分类的看法

    脉诊是中医独俱特色的诊法之一,中医的很多经典都有记载,对于具体脉像,中医分为24种,27种,34种等等。这么...

  • 桓正中医五诊——弥补先天调理后天,节气经脉扶正培本,手上沉香防癌

    桓正中医,五诊技术(节气诊、五行诊、先天薄弱诊、舌脉诊、穴位诊),调补先天,管理后天,天人合一,节气经脉组合中医综...

  • 学习脉诊的重要意义

    脉诊是传统中医的精粹,易学难精、易知难用。 传承“四诊合参”,决然不宜置脉诊于弃绝。用张仲景的话是“观其脉证”。医...

  • “四诊合参”?韦老说:脉诊就搞定~

    中医提“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振荡中医独尊脉诊。韦老说:《内经》有“僦贷季理色脉而通神明”的记载,在《内经》一书中...

  • 中医脉诊基础

  • 中医脉诊秘诀

    左为心小肠肝胆肾膀胱,主血。右为肺大肠脾胃三焦名门,主气。寸关尺,阳出阴入,以关为界。关脉为血液交换的地方,寸为躯...

  • S(振荡中医)之创始与传承

    振荡中医创始人韦刃大师 现代中医脉学大师,于80年代创立振荡中医体系。韦刃先生著有《S中医发蒙》《中医脉诊之谜》《...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医脉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aotv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