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临死前举着两根指头不肯咽气,他仍惦记着油灯点的是两根灯芯。诸如严监生之类的吝啬鬼是很可怜也很可笑的,而老子《道德经》却极力推崇“啬”,这是为什么?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道德经》第59章
“治人事天”,有的解释为治理国家,顺应天理。另外有一种理解,“治人”做人处世,天代表道体,“事天”就是修道。我认为都有道理。
现代汉语常常吝啬连用,指小气、抠门。而在古汉语中吝与啬的涵义却有区别,具体我没有研究透,只知道吝在易经中涉及。
“啬者,有余不尽用。”《韩非子·解老》“少费为啬”。啬可释为节俭节制节省,也可释为爱惜,简约。
早服,应有多种注解,比如提早准备,我不大理解,比较认可“早得道”,节俭节制,才能早得道,早得道就是不断地积德。
原文之后是一连串的推论,不断的积德就会没有什么克服不了的,没有什么克服不了就不知道它的力量有多强大,不知道它的力量有多强大,就可以掌管国家。掌握了治国的根本,就可以长久存在。
其,指“啬”,这里都是在说“啬”的力量。

啬的理念其实可以推而广之,国可以指一个国家,治理国家应倡导节约,反对浪费。每个家庭其实也是如此,勤俭持家,细水长流,日积月累,才会日益兴旺。
国据说还有另外一种涵义,并不是现代观念的“国家”,而是指资产,不仅包括物质资产,同时也包括了精神智慧等形而上的资产。
“开口神气散,意动火工寒”,啬可衍生为精神与生命的节省,养精蓄气,同时节制欲望也是一种养生之道。
柢(dǐ),树木的根。深根固柢,指让根扎得深、扎得稳固。“长生久视”,长久地存在,长久地被看到,对于人来说就是讲究养生长寿。
人们在生活中更多注重外物的积累和加持,不停的在做加法。老子提倡“啬”,并将其视为深根固柢、长生久视的不二法门,其实是告诉人们要重视做减法,节俭简约,让生命更轻快,空灵一些,才是长久之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