炳荒和昌盛是我们乡镇有名的两个乞丐。和现在在街上行乞的乞丐有所不同的是,他们行乞不为钱财,只为了一餐饱饭,是真正传统意义上的乞丐。
炳荒一般都是去各个村落行乞的。十里八村没有没听过他的大名的。村子里有小孩不听话,大人就会吓唬他:“炳荒来了。”有小孩不爱干净,大人也会责备他说:“你怎么和炳荒一样?”
第一次见到炳荒还是在我的一个姑婆家里。当时姑婆家办喜事,年幼的我跟着大人们去喝喜酒。大家都在屋子里吃着酒席,炳荒拿着个碗一个人蹲坐在厨房门外。朴实善良的姑婆一家并没有驱赶这个衣衫褴褛的乞丐。而是拿了些酒菜给他吃。炳荒就蹲在外面吃了个饱。这顿饭应该是他行乞生涯少有的一餐美食了。毕竟客人吃什么他就吃什么,还不是残羹剩饭,也算得上是五星级待遇了。
第二次见他是有一次他行乞到了我家里。我家是村头第二户人家。也许是在第一户人家里没吃饱,抑或是没要到饭,反正他就到我家来了。我一见到他就害怕的急忙跑去告诉奶奶。奶奶叫我不用怕,接着就去厨房拿出一些剩饭剩菜给他。他从屋外的篱笆上折了两根树枝当筷子,然后坐在石墩子上吃了起来。等他吃完后,奶奶又拿了几件爷爷生前穿过的几件衣服送给他。他拿了衣服道了谢就离开了。之后我就没见过他了。
而昌盛似乎比炳荒混的好一些,他主要是在镇里乞讨的。他也是我小时候最害怕的乞丐。其实他和炳荒一样,并不疯癫。我害怕主要是因为当时我就年纪小。昌盛有一段时间是吃“公家饭”的。镇府食堂是他主要的饮食来源。
我大姑当时是镇里的妇联主任,她办公室对面就是食堂。每次我跟我爸到镇上赶集,都会去我大姑办公室。每到中午饭时间,老爸总会叫我一个人拿着饭盒去食堂蹭饭吃。可我没有一次蹭吃成功的。因为昌盛就坐在办公室到食堂中间的花坛边上等开饭呢。我拿着饭盒走出办公室没几步,看到他在那里都会被吓得嚎啕大哭,实在没勇气再往前走了,只好打道回府。这应该是我小时候较为恐怖的阴影了。
除了吃“公家饭”外,镇上的餐厅也是他颇为重要的饮食来源。比起炳荒,一日三餐都能吃饱是没问题的。乞丐和乞丐还是有区别的。
后来,上小学四年级时,我和家人搬到了镇上居住。平时经常和同学走街串巷满镇子乱跑。在镇上一些偏僻的地方,像纪念碑附近的凉亭等地发现了他的住所。他就住在这种四面不遮风,只有头顶能挡雨的地方。不由的想起杜甫的诗:“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后来见到的流浪汉乞丐也就多了去了。但是不是都像炳荒和昌盛这样的就不得而知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