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些节日,特别是不关乎大家福利与休假的非法定假日,对很多人来说,本来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然而,朋友圈转发的人多了,就觉得咱也要过这么一个节日。
比如冬至节,在我湖北老家,从来都是一个无关痛痒的存在。冬至节这一天的过法,和其它的平常日子,没什么区别。也就是说,我们原来是不过冬至节的。
可是,朋友圈里的节日气息挺浓厚,都在提醒该吃饺子。简书中的文化人很多,他们写了文章,详细讲解了冬至节的重要性,以及冬至节吃饺子的渊源。这样一来,我不仅知道了今天是冬至节,还知道了冬至是个什么样的节日,以及为什么冬至节吃饺子最应景。
然而,我还是挺喜欢大理的风俗,过冬至节要吃糍粑,因为要防着下巴被冻掉,所以要吃糍粑把下巴粘起来。这个风俗就很可爱。可惜,这边没有糍粑卖。
“还是吃饺子吧!在我们山东老家,不管过什么节,总是吃饺子!”老公说。
是啊,吃饺子,可以让山东人感到节日的仪式感。那么,对于我这个离乡多年四海为家的湖北人来说,什么样的吃食,能唤起点节日的仪式感呢?
小时候,逢年过节或者重要的日子,总是吃肉。那个时候,有肉吃是很让别人羡慕,自己也很容易感到满足的。肉有很多种做法,但除了过年,平时过节最常做的是红烧肉。红光油亮的皮子,白花花的肉,肥而不腻,一口一块,入口即化,多解馋啊!
记得有次从学校回家过周末,爸妈特意去街上割了一斤多五花肉,打算让我们补补油水。妈妈把五花肉做到最后一个步骤,焖在锅里,用小火慢炖,就出去干活了。走的时候,交代我看着锅里的火,别糊了锅。
我在院子里,晒着太阳,看着书,随口应了一声。那一年我刚去县城上高中,第一次见识了课本以外的书,第一次听老师讲了国外的名著小说,第一次知道有书店卖这样的书,第一次发现竟然还有人舍得花钱买这样的书。提前好几个月,就鼓起勇气找买书的同学预约借书来看。这次好不容易轮到我借来看了,刚好周末,院子里的而太阳又好,于是非常享受地看着,一看就停不下来。
直到太阳转到院子的另一面,我落在了阴影里。风一吹,感觉有点冷了。我突然想起,锅里还炖着红烧肉。于是赶紧跑进厨房,掀开锅盖,里面一片漆黑。我还以为突然从太阳下面进到屋子里,眼睛还没适应。结果过了好大一会儿,锅里还是黑的。肉都枯焦了,粘在锅上,和那黑锅底不分你我了。事已至此,已无挽救的必要了,干脆再出去看会书。
书比红烧肉更让我感到解馋。妈妈回来看到一锅漆黑,惋惜了好久,却也没有恼怒地要打我。但是我感到特别愧疚,因为爸爸妈妈都好久没有吃肉解馋了,我有书可以解馋,而他们只有烧焦了的红烧肉。一直渴望解馋的东西,都快到嘴边了,却毁了,该是多么懊恼啊!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终于发愤图强地学会了做红烧肉,希望有一天能弥补那时的遗憾。于是,我决定,冬至节,中午吃红烧肉,晚上吃饺子,大家的仪式感,各来一份儿。
精选的五花肉先煮熟了,切成方块。锅里放油烧热,加入切碎的红糖,熬化了,再放入肉块翻炒,一下子就有了漂亮的红色。着色均匀后,再放入准备好的葱姜蒜,炒香之后,肥油也炼出来了。不想吃那么油腻,就又加入土豆块,炒匀了,也不加水,就转小火慢炖。这样用肥油焖熟的土豆,最香软粉糯了。
今天的阳光真暖和。靠着窗边的小凳子上,打开手机看简书文章,真惬意。这滋味,和多年前烧糊红烧肉的那天,简直一模一样。
毫无悬念地,今天的红烧肉,又糊了。
这仪式感,传承的挺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