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吟爷爷讲纪氏家族渊流

戊戌夏日五月廿九日申时(公历2018年7月12日十六时),吟吟出生于沪上长宁妇婴院。
纪葭吟的名字是爷爷起的,襁褓中的吟吟白白胖胖,啼声嘹亮,还有两小酒窝,惹人喜爱,众多长辈亲友前来探望这位皮肤白皙的"小公主",作为家里最小的晚辈给大家带来无限的欢乐。
吟吟最年幼,当然最小。但必须说明的是:吟吟在纪氏大家族,辈份却很大,小公主虽年幼,可却是"姑奶奶"的级别。不是调侃,可真是有谱可查,不可戏言哦。吟吟的辈份明明白白了,诸位至亲自己的辈份自然也就不会混沌。
吟吟的爸爸、爷爷尽管都出生在上海,但对于祖籍镇江谏壁雩山还是有强烈印象和家乡情怀的,吟吟的爷爷小时候在老家待过,爷爷记得跟着爷爷的奶奶走在村巷,只见老幼对老奶奶毕恭毕敬,远远就大声问安,爷爷大些了才弄明白因为村民面对的是族长奶奶,爷爷这一支在村里辈份是最高的。
咱们纪家是北宋大臣两淮经制史和通议大夫纪昶的后人,公元1127年金兵南侵,发生了靖康之乱,先祖纪昶护驾宋高宗南渡长江来到金陵(今南京),后以疾辞官,隐居在南京附近的高骊山,世代繁衍,现己传承了三十多代,遍布大江南北,乃至台湾。
了解自己的血脉之源是很重要的,因为我们身上延续着先人的血脉,身上遗传的是祖先的基因,数典不能忘祖,既然如此重要,且容吟吟爷爷慢慢道来。
血脉相连传𠄘需要明确的谱牒记载。咱纪家的家谱宋代以来修谱续修延绵不断,南宋名将、词人、民族英雄,与岳飞、张俊、刘光世合称"中兴四将"的韩世忠将军为我们纪家宗谱题词,字如其人,不愧为抗金名将,墨气英发。



当时为纪家作序题词的有许多历史文化名人,其中南宋著名政治家、诗人,爱国名臣王十朋(梅溪)在1165年前后亦为我们纪家修葺宗谱题诗:
題紀氏譜
【南宋】王十朋
奉觀先世起遐思,
南北家乘續舊枝。
一派子孫無異姓,
千年昭穆似同時。
嘗蒸共守唐臣廟,
金石猶存宋誥辭。
惟顯後人崇孝敬,
莫將身世負君師。
【译文】
拜读纪氏先世事迹令人浮想联翩,
南北家谱续修如今又增添新内容。
一脉相承的纪氏宗族没出现二姓,
千年以来辈分有序好像如同一日。
纪信在庙堂供后代子子孙孙瞻仰,
宋代的诰词刻写在石碑如今还在。
修编族谱显示后代敬仰先祖之心,
所以后人不可有悖氏族有负先祖。
我们纪家修谱的悠久传统一直保持的很好,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收藏着吟吟爷爷的曾祖父纪崇义在光绪年间主持编修的《润东雩山纪氏宗谱》十二卷,卷首记载了南宋1165年以来直至1902年(光绪壬寅年)各朝各代修葺家谱的众多序文。
爷爷的曾祖父纪崇义,主持修宗谱,是因为当时是纪家村的一族之长,其子纪华齐(即吟吟爷爷的爷爷)也是纪氏家族的族长,吟吟爷爷虽没见过这位祖父,但与老家亲人一起扫祭过他与奶奶纪王桂芝同葬在雩山山脚下的墓。


红笔圈出在该谱的编纂名录上,爷爷的曾祖父纪崇义主持修谱,並注明是先祖纪昶的第二十四世孙,该谱还呈现了雩山纪家开始定居雩山的是纪昶的十世孙纪善公的画像。


雩山,在镇江谏壁镇南三里。据史料记载,南朝宋武帝刘裕葬其生母赵安于丹徒县东乡谏壁里雩山。
"雩"字,本意为"古代为求雨而举行的祭祀"。
纪崇义是光绪年间纪家的族长,下一代是纪华齐,孙辈有纪茂盛、纪茂友(吟吟的曾祖父)、纪茂红、纪茂禄。目前纪茂禄八十多岁,还健在,仍居纪家村,纪茂禄(吟吟曾祖父的弟弟)是纪昶的二十六世孙,是目前该家族辈份最高的。

这是族谱上列出的辈份安排,吟吟的辈份若按宗谱安排,应是"传"字辈,也就是说纪葭吟是宋代先祖纪昶的二十九世孙。清代修谱时对本支辈份有具体的安排,分别是:"华茂盛徳传开庆",吟吟的曾祖父纪茂友是排在"茂"字辈,高祖纪华齐是"华"字辈,爷爷和爸爸都出生在上海,不然爷爷应是"盛"字辈,爸爸是"德"字辈,传字辈辈份亦高,因为光绪年间修的族谱上不仅己有了传字辈,甚至纪昶公的第三十代的字辈也已出生(见图九和图十),现在村里六十岁左右的辈份高的宗亲也大多是开字辈和庆字辈,中华纪氏族谱征集委员会顾问纪传晟先生即传字辈,吟吟与他是同一辈,纪传晟是我们老家雩山纪家村的,他与吟吟爷爷说"您的辈份高,我是族长奶奶(指吟吟爷爷的祖母)看着长大的。"吟吟在纪氏家族的辈份很高,看一下光绪时的族谱就淸楚了。


宋代的先祖纪昶血脉沿续至今,其后代出过许多名人,而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应该是乾隆年间的大学士纪晓岚,他是纪昶先祖的第二十二世孙,他比吟吟早七代,都属先祖纪昶的后人。纪晓岚出生在河北,他是纪昶后人可不能随便拉扯,河北省纪晓岚纪念馆提供了以下介绍:"昶公九代孙纪椒坡在明朝永乐年间,受朝廷调派,北迁充实京畿人口,在河北沧州景城定居,纪椒坡十四世孙即为纪晓岚"。

至于宋代先祖纪昶先前从何处迁至江苏,乾隆年间《句容县志》有明确记载"纪昶,河南舞阳县人,在北宋以明经筮仕、授两淮经制史,靖康护跸南迁建康,以疾致仕,因寓居于句之移风乡,卒葬高骊山,建庵于墓侧,曰:纪家庵。宋中宪大夫马光祖 撰碑记。"乾隆修的县志引用的上文是南宋马光祖的撰碑文字,马光祖南宋时官至建康知府,参知政事,进枢密使,可见先祖纪昶护高宗渡江后对南宋朝廷有功,被十分尊重,去世后朝廷予以追悼,树碑立传,有僧尼专门守灵护墓。
宋代先祖纪昶来自河南,而纪昶的先祖纪氏族谱十分明确记载是汉代的纪信将军。也就是说我们这一族的纪氏都是纪信将军的后代。

通晓中国历史的都知道秦末楚汉相争的鸿门宴,西楚霸王项羽听从谋士的献计,设宴想做掉刘邦,机智的刘邦在手下樊哙等人帮助下得以逃脱,纪信也是鸿门宴的亲历者,此后项羽武力围剿灭汉,汉高祖在河南荥阳被围,在绝望之际,纪信献计,並替身刘邦向项羽诈降,在此过程中刘邦得以逃脱。项羽受降后发现不是刘邦本人,但有感纪信的忠义,遂想招纪信为已所用,但被纪信严辞拒绝,恼怒之下用火将纪信活活烧死。
刘邦建立了汉王朝后十分追念纪信,对其子予以厚赏、追封,还下诏把纪信的出家乡四川的出生地更名为“安汉县”,这还不够,又择上林苑皇家打猎休息之地(今西安王曲镇),修建大型庙堂祭祀,每年农历二月初八祭祀,並由此发展为庙会,据传西汉文景之治时期,为顺应民心,还将供奉的纪信将军封为城隍神,成为长安城的保护神。据史料记载,王曲城隍祭祀纪信己延续了两干余年。
纪信属于春秋时期纪国的后人,夏商周时期纪氏先人属于姜姓,姜姓贵族中的代表人物为姜太公,姜姓属于炎帝后裔,作为贵族被封于纪国(在今山东寿光一带),纪国延续五百年,春秋后期被齐国所灭,亡国后的国君及后人遂以国号为姓。这些不是传说,都有历史典籍的记载,过去历史上朝廷用人,以及民间的通婚嫁娶都要看家族谍谱,十分讲究。大唐盛世唐太宗治天下还特意下昭命令整理全国姓氏,把纪姓列为大唐名门望族之列,位序前列,尊崇源头高贵的纪氏一族。
到了宋代,对伟大的汉王朝建立献出自已生命的纪信事迹并未被忘怀,又被大宋王朝追封为"忠祐侯",我们的一世祖纪昶公因为读书好又作为纪信的后人而被朝廷任用的。元代时先祖纪信又被封为“辅德显忠康济王”,明代封为“忠烈侯”。唐代尚书右丞卢藏用曾作过《吊纪信文》。宋代果州南充郡郡守邵博在《纪将军庙碑记》中力赞纪信。宋果州太守杨济有感纪信诳楚成汉,书刻“忠义之邦”4字于南充城西金泉山。明代时纪信的出生地四川西充县还建竖了“汉将军纪信故里”碑(于今西充县木角乡黄桷垭)
纪信墓及碑刻位于郑州市西北26公里古荥镇纪公庙村。墓门朝东,地面现存圆冢高9米,周长约120米。有两个小方亭形四阿顶式单层汉阙。1980年初,郑州市博物馆对该墓进行过考古发掘。该墓系用300多块空心砖扣合而成,分两主室和耳室。墓室外圹长9米,宽4.5米,虽经多次盗掘,仍出土铜器、铁器、玉器、陶器和车马饰等300余件,现藏于市博物馆。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敕封纪信为灵佑侯、郑州城隍爷,建庙于州置东1.5公里处。后人为了表彰纪信的忠烈,在墓南侧修建庙宇,墓地树碑勒石、赋诗、题词。现有唐代以后重修庙宇和赞颂纪信的碑刻30余块,其中以唐大周长安二年(702)书法家卢藏用撰文并书丹的石碑最为珍贵。
墓冢北面有东西并列5座碑楼,碑楼分两组,东边一组2个碑楼,每楼镶嵌一通碑;西边一组3个碑楼,每楼中并列3通碑。西北角横排镶嵌12块题记。以上11通碑跨唐、宋、明、清4个朝代,其中以唐大周和长安二年(702)卢藏用撰文并书的“汉忠烈纪公碑”最为珍贵。碑上有题记和赞颂纪信的诗词12首,最早的是金大定十一年(1172年)纥石列题“西汉纪将军庙”。民国30年(1941年)顾培基书颜体字“汉纪将军赞”,内政部长周钟岳撰书“重修纪公庙碑记”,于右任草书“题纪将军祠”。
北宋时期, 各地兴修城隍祭奠纪家的始祖纪信大将军,直至今日还有许多城市把纪信作为城隍神供奉,而全国各地有众多纪王庙,香火迄今不绝,就拿吟吟出生的上海来说,在闵行区北部有纪王庙(又名纪王镇或纪王村),纪王集镇的主干道是纪信路,可见纪信的忠义受到历朝历代人们的崇敬,这是纪信后人无尚的荣耀。
2001年12月,纪信的家乡四川省西充县委、县政府决定,在西充县城南的晋东新区修建纪信广场,广场中央矗立着纪信策马横刀的高大塑像。如今,落成的纪信广场己成为当地民众集会、休闲、娱乐的一个重要场所。

人不能忘本,更不能忘祖,吟吟爷爷2014年填词一阙,忆及四十八年前登临老家雩山山顶的历历往事,直抒胸臆:
离燕亭
甲午追记谏壁雩山登顶感怀
纪卫国
山峦江景村舍,
东去水波潇洒。
天下兴亡云烟灭,
任尔风吹雨打。
庙殿不复存,
孑址枯草垂下。
天际白帆高挂,
濛色离迷噪鸦。
骋目万里兴废事,
尽入长卷如画。
屹立翠柏倚,
旭日又归华夏。
词中有"庙殿不复存,孑址枯草垂下",因为爷爷小时候记得雩山山上有座庙宇的,一九七〇年冬天吟吟爷爷随家人返乡登山顶后不复见,只见残亘碎瓦。
后来看到网载赵祯如先生作《寺观溯踪 ·谏壁》文:
"此庙名昭惠庙,位于雩山顶,原名乌龙王庙,俗称雩山庙。内有龙池,据说这小小池塘,其水终年不干。宋绍定三年(1230)韩大伦任镇江郡太守,第二年将乌龙王庙拆除,原地重建。从此求雨必应,五谷丰登。奏赐庙额名昭惠庙。清咸丰年间被太平军焚毁。后复建,易名为龙兴寺。后又毁于山火。1964年重建。1969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又遭拆除。这座古庙,几经兴废,可谓命运多舛。"
两年前吟吟爷爷的台湾友人陈天福先生见到这首词,特意挥毫装裱好相赠,目前这幅作品挂在乡宅一楼厅堂墙上,令人驻足。

为了让家人和宗亲更多地了解本家族的来龙去脉,现将宗谱的主要内容和历代修谱序文作者作为附录一,出生于我们雩山纪家村的同族宗亲纪传晟代表纪氏后人于句容白兔银匠山先公纪昶墓前的祭文作为附二,部分历史文人纪念纪信的诗文作为附三,便于家人和诸多宗亲作为更细致的了解。
宋纪昶公第二十七世孙
蕉石堂主人纪卫国
戊戌秋日于古华亭乡宅南窗下
附一:
《雩山南纪氏宗谱》卷首主要内容和序言作者
1.《汉高祖刘邦诰敕忠祐侯纪信》
2.《紀氏歷代源流序》龔昭序
3.镇江雩山纪氏《家乘弁言》纪忠谷序 公元1165年
4.镇江雩山《紀氏家乘序》魏师逊 序公元1165年
5.镇江雩山《題紀氏譜》王十朋 公元1165年
6.紀氏譜敘——蔡元定(约公元1165年前后)
7.镇江雩山《纪氏家乘序》汪澈序 公元1165年
8.镇江雩山《纪氏族谱序》赵汝愚 序1195年
9.润东雩山《纪氏族谱引》曾從龍序1235年
10.镇江雩山纪氏宗谱《纪广神道碑铭》公元1453年
11.彪社纪巷《纪氏族谱旧序》汤礼敬序 公元1508年
12.镇江雩山《纪氏重修族谱序》纪嘉孚序 公元1720年
13.《润东雩山纪氏重修族谱序》华克昌序 公元1749年
14.镇江雩山《紀氏重修族譜序》江元谦序 公元1779年
15.《润东雩山南纪氏宗谱》后跋之一[乾隆己亥年(1779年)]
16.镇江雩山《纪氏续修族谱序》许林森序 公元1813年
17.《润东雩山南纪氏宗谱》后跋之二[嘉庆癸酉年(公元1813年)]
18.《润东雩山南纪氏重修族谱序》吉钟颖序 公元1840年
19.《润东雩山南纪氏宗谱》后跋之四[道光庚子年(公元1840年)
20.《润东雩山纪氏重修宗谱序》束錫琦序 公元1902年
附二:
祭祀文
各位宗亲 上午好!
当历史进入二十一世纪,当我们享受幸福生活的时候,我们萌发出对列祖列宗无比缅怀之情,我们聚集在这里,隆重举行句容白兔纪氏冬至祭祖活动,我谨代表原白兔纪氏礼分支九世祖实公派下620年前搬迁到镇江谏壁雩山纪家村的善公的后代,对今天的活动表示高度的赞扬和全力的支持,也对白兔纪氏后代中有这么多孝子仁人以及他们所怀有的水源木本之思之举而感到由衷的欣慰。
2260多年前,我们的始祖信公,辅佐汉高祖刘邦建立伟大的汉朝,为了解救荥阳之围不惜以身殉国,谱写出一部可歌可泣的忠君报国的篇章,使得后人们明白了君为重、己身为轻的道理。宋朝时信公被追封为忠祐侯,各地兴修城隍祭奠我们的始祖纪信纪大将军,使信公万代享受香火和人们的顶礼膜拜。这是我们纪族人莫大的荣耀。
当历史的车轮行进到公元1127年的北宋年间,金兵南侵,发生了令天下蒙羞的靖康之乱,我信公后裔纪氏昶公时为两淮经制使和通议大夫,护驾高宗皇帝南渡长江来到金陵,后以疾致仕,隐居在句曲高骊山。世代繁衍已有三十多代,族人播迁于祖国各地,华北、东北、华东、华南,乃至于台湾、海外,在在皆有。昶公后裔中代有伟人出现,如五世祖纪征任杭州知府同知,六世祖纪吉任山东曲阜县丞,十世祖纪毅任营州右卫千户,十世祖纪旺任都督府右都督赠荣禄大夫,十一世祖纪广任右都督镇朔将军并赐溧阳伯,十一世祖纪胜任怀远将军,明末清初出了十八世祖诗人纪映钟(外号纪蘖子)和纪映淮兄妹,大清朝还出了声名显赫的二十二世祖文达公大学士纪晓岚等等,由于资料不很完备无法一一列举,但是无论是士农工商还是文官武将,我们都是昶公所出,我们是一脉相承的兄弟手足,八百年前是一人。
可能白兔纪家许多人不知道镇江谏壁雩山纪家村那里居住着白兔礼分支的后人,而雩山纪家人也一直想寻根问祖。封建帝制被推翻后,中国出现了几十年的战乱兵燹,建国后又出现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的浩劫,族谱尽失,废黜祭祀,致使许许多多纪氏后人不知道自己的祖宗是谁,来源于何处,族人相遇如同陌路,这是何等的悲哀,祖宗有灵在九泉之下一定会顿足悲泣的。好在苍天不负有心人,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我们雩山纪家人找回了失传一百多年的族谱,我们也联系上了失去联络一个世纪的白兔老家的人,这是多么令人欣慰的事情,目前,雩山纪氏后代正在积极进行着续修宗谱的工作。
此时此刻,我倡议筹建中华纪氏昶公研究会,以弘扬我纪氏优良家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使得全族人都能够明昭穆、懂尊卑、不忘水源木本、尊祖敬宗、克振忠良家风、恪守族规、和亲睦族,建设具有现代价值观的和谐社会。
最后,我祝愿白兔纪氏昶公冬至祭祀活动圆满成功!
昶公二十九世孙
雩山纪家村纪传晟顿首谨识
公元2014年冬至前
附三:部分历史文人纪念纪信的诗文
[西晋]陆机:“纪信诳项,轺轩是乘。摄齐赴节,用死孰惩。身与烟消,名与风兴。周苛慷慨,心若怀冰。刑可以暴,志不可凌。贞轨偕没,亮迹双升。帝畴尔庸,後嗣是膺。”
[唐]卢藏用:“感将军之发愤兮,壮大义之在兹,仰前修以砥节兮,顾车回而马迟。呜呼!身既焚兮业既昌,楚歌绝兮汉道光。君不旌兮史不扬,功不录兮殁不殇。奄孤坟以载葬,抑千祀而为荒。”[16]“纪公推天历之在刘,顾臣节以自偾,躬载黄屋,出东门而诧之,沮百万之气,顿强楚之威,夺诸侯之魄,回霸王之机。身焚孤城之下,功济庙堂之上,高祖因之以成帝业。虽宏演纳肝而无悔,化颓胧付不疑,公孙抱子而为诈,孟阳寝床以自欺:其忠则然,於大业不可以希也。”
[唐]薛稷:“若同义变力,古人中求,则纪信诳项以免君,王经刎颈以纾国。”
[唐]胡曾:“汉祖东征屈未伸,荥阳失律纪生焚。当时天下方龙战,谁为将军作诔文。”
[宋]文彦博:“死节古来虽有矣,大都死节少如公。”
[宋]王禹偁:“纪信生降为沛公,草荒孤垒想英风。汉家青史缘何事,却道萧何第一功。”
[宋]徐钧:“诳楚言降乐受烹,重围得脱汉基成。论封无爵死无传,幸有唐碑为发明。”
[明]邵博:“汉高帝之兴,有天命哉。方因困于荥阳,其势甚危,一时谋臣多亡去者,独将军死焉,呜呼!古固有死,贵成天下事也,若将军之死。”
[明]卢雍:“顺庆名忠义之邦,重纪信之节也。监察御史东吴卢雍为之赞。道经灵泉,僧摩崖请题。按察司佥事刘成德曰盍书是赞,从之。巴人旧封,安汉故地,屹为巨邦,号称忠义。维昔纪信,委质高祖,荥阳围困,乃请诳楚。脱王之厄,甘焚其身,岂不爱身,义重君臣。炎汉开基,信功维元,当时不录,帝亦少恩。大节精忠,皎如日月,邦有若人,允矣豪杰。忠义之理,人心同具,百世而下,孰不歆慕。贤士辈出,民俗淳美,将军之风,使人兴起。我秉宪节,同爰咨询,爰作赞词,以示邦人。”
[明]李棠:“汉业艰难百战秋,焚身原不为封侯,敢于诳楚乘黄幄,遂使捐躯重泰丘。隆准单骑从此脱,重瞳双眼笑谁酬?天今荒草空祠宇,一片忠魂万古留。”[2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