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净土十疑论·之一

净土十疑论·之一

作者: 篱下老人 | 来源:发表于2018-11-15 09:13 被阅读121次

今講此論,略分為五:

甲一、釋題

甲二、論主

甲三、略釋序文

甲四、解論玄義​

甲五、正釋論義

甲一、解释题目

净土:

《摄大乘论·八》曰:“所居之土无于五浊,如彼玻璃珂等,名清净土。”

《大乘义章》十九曰:“经中或时名佛地,或称佛界,或云佛国,或云佛土,或复说为净刹、净首、净国、净土。”

广义指十方世界无量无边诸佛之清净刹土。

此特指阿弥陀佛,以其四十八愿所成之西方净土。

十疑:

基以净土五经等根本思想所立的修行法门,称之为净土法门(易行道),《弥陀经》称之为“稀有难信之法”,于阿弥陀佛摄取念佛众生往生净土之事,及念佛毕竟成佛之实,与通途之“难行之道”对比,不能臆测而产生的十个疑问。

论:

梵语阿毗昙,别名优婆提舍,译曰论,论诸法之义。诠论诸法之性相,而生胜智,故别名为论。(对经典进行解述使经义更为显了,此等著作称之为论。)《佛学大词典》

甲二、释论主

智者大师(像片一张)

生平:

大师俗姓陈,乃舜帝后裔,母梦五色香烟萦怀而妊,目有重瞳,年七岁好往寺,僧口授《普门品》成诵,十八出家学律,年二十二参南岳慧思大师,修法华三昧而大开圆解……。从此辩才无碍。中兴天台教观,被尊为天台宗第四祖。

名字由来:

隋开皇十一年,晋王杨广请授菩萨戒,师云:大王行遵圣禁,可名总持,王曰:大师传佛法灯,应名智者”。《智者大师别传》

最后遗教:

语已右胁西向而卧。专称弥陀般若观音。临终唱无量寿竟。赞曰:

四十八愿,庄严净土。

花池宝树,易往无人。

火车相现能改悔者。尚复往生况戒慧熏修。行道力故实不唐捐。梵音声相实不诳人。当唱经时。吴州侍官张达等伴五人自见大佛。倍大石尊光明满山。直入房内。

成就:

所立天台宗,教观双美,解行并重,并以天台五时八教思想判摄佛陀一代时教,对中国佛教影响深远。被尊称为东土小释迦。

甲三、略释序文

  乙一、略释作者

  乙二、略释序文

  乙三、结示启信

乙一、略释作者

​作者杨无为居士,杨杰,自号无为子,北宋官秤尚书主客郎,提点西浙刑狱,随天衣义怀禅师学禅,游泰山见日出好盘景像而悟明心地,后因母重疾见净土经论而回心极乐。

乙二、略释序文

其文曰:

爱不重不生婆婆,念不一不生极乐......。

解曰:本序文以其首句诠净土之意极切要,至今为人称道。后述其国与此土之“净秽、寿夭、苦乐、生死”迥异。

又云:智慧者易生,能断疑故。禅定者易生,不散乱故。持戒者易生,远诸染故。布施者易生不我有故。忍辱者易生不嗔恚故。精进者。易生不退转故。不造善不作恶者易生念能一故。诸恶已作业报已现者易生实惭惧故。虽有众善。若无诚信心无深心无回向发愿心者。则不得上上品生矣。弥陀其易持,净土甚易往,“无信”不能持、不能往,佛如众生何?造业入苦趣,念佛生极乐,二者背是佛言,世入忧堕地狱而疑往生者,不亦惑哉?

解曰:此明修六度者易生,乃至五少善及造恶者,临终惭惧能悔,具足众善乃至信愿持十念行成亦可得生。虽有众善而无信心者不生。此八生一不生,明生彼净土,正行唯在发忏悔心,信愿持名,助行在六度等。述其往生之易,佛世有祇洹无常院,晋时有白莲社并及后世之往生证验无量,二土导师尘说刹说相劝勉,何苦众生不信不愿不思归。见此序者于此善思焉!

乙三、往生验证

至往生时示偈曰:“生亦无可恋,死亦无可舍,太虚空中,之乎者也,将错就错,西方极乐。”

乙四、结示启信

解:

杨居士参禅悟道,复以净土为归,复以提刑之名望为序,弘通本论,助以破疑之意明矣。

  —出《净土圣贤录》《东都事略》《西方合论》

​甲四、解论玄义

  乙一、论信之义

  乙二、论信疑之利害

  乙三、释论三缘

乙一、论信之义

信之义,大矣哉!

西方净土之理,唯佛与佛乃能究竟,故我释迦如来于弥陀会上,无问自说。而告大智舍利弗,西方有世界名曰极乐,发愿称名,临终蒙佛接引,即得往生。然经中既称之为“稀有难信之法”,非智不能解,非智不能信,故告之于舍利弗,以其大智,发人之信;然于净土之自他、事理、因果六信因果该彻甚深之理。唯佛与佛乃能究竟,非智能了,非智能信,故经中又言:“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非智不能信,首推于智也,非智能信,不拣于愚也,智愚并摄,三根普被者也,既然三根普被何必择于智愚,唯在于信与不信矣。是故愚者信而愿而持名,终得往生;智者不信,止于域外也,智者信之,愿之,行之,终成三昧,迳登上品,愚者不信,蹉跎永生矣。

是故入此法门当首推于信也,而疑之害可谓大矣!

乙二、论信疑之利害

  丙一、论疑之害

  丙二、论信之利

丙一、论疑之害

疑:谓于诸实理犹豫不决之心也。

《唯识论·六》云:“云何为疑?于诸谛理,犹豫为性,能障不疑善品为业。谓犹豫者,善不生故。”

《大乘义章·六》曰:“疑者于境不决犹豫曰疑,有二种:一者疑事,如夜观树疑为是人为非人等。二者疑理,疑诸谛等。

丙二、论信之利

《智度论》曰:若人心中有信清净,是人能入佛法;若无信,是人不能入,譬如牛皮未柔,不可屈折,无信人亦如是。

又经中说:信为手,如人有手,入宝山中,自在能取;若无手,不能取,信亦如是。

引证净土法门信之义

宋,王仲回,官光州司士参军。问无为子杨公曰:“经中教人求生净土,而祖师云‘心是净土,不必更求’,如何?”杨公答曰:“试自忖量,若在佛境,则无净无秽,何用求生?若未出众生境,安可不至心念佛,舍秽土而求生净土乎?”“又问:“如何得念佛无间断,曰:一信更勿再疑。”司士感悟,欣跃而去。后二年,杨公守丹阳,忽梦司士云:“向蒙指示,今已得生,特来致谢。”数日而讣至,言司士七日前预知时至,与宗党言别而化。正感梦时也。

                      ——出《净土圣贤录》

乙三、释论三缘

  丙一、古缘

  丙二、今缘

  丙三、时缘

正明释讲此论之古今时三缘。

丙一、古缘

智者大师曾依《大乘妙法莲花经》造《法华三昧忏仪》,传授十科忏悔行法以成就法华三昧,为实践天台教观的根本行法,十科忏悔法即:

一、严净道场。 二、净身方法。

三、三业供养。四、奉请三宝。

五、赞叹三宝。六、礼佛方法

七、忏悔六根及劝请随喜回向发愿

八、行道绕佛。九、诵《法华经》

十、坐禅正观实相。

于第七科·明发愿法云,我(某甲)至心发愿:

愿命终时神不乱。正念直往生安养。

面奉弥陀值众圣。修行十地胜常乐。

                —出《法华三昧忏仪》

由上可知:大师以净土法门为天台教之归趣,借以补天台教观依自力之难行道之不足,巧妙融入教观之中,可谓借神来之笔,描一乘之华章。亦可见净土法门之殊胜,及对于天台教法之重要,及大师之重视。既然净土教法于天台教此重要,然而此又是难信之法,于诸异见所生之疑,故天台大师极有必要于教门下立论以破之。

今益:时下,偶有志于弘通各宗智士,各执其说,问其所趣,唯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式顗大师之模,又可并导八宗之异路,同归净土之通途。斯为美哉!

丙二、今缘

《大集月藏经》云:佛灭度后第一五百年,我诸弟子学慧得坚固。第二五百年,学定得坚固。第三五百年,学多闻读诵得坚固。第四五百年。造立塔寺,修福忏悔得坚固。第五五百年。白法隐滞多有诤讼,微有善法得坚固。

又云:诸佛出世。有四种法度众生。何等为四。

一者口说十二部经。即是法施度众生。

二者诸佛如来有无量光明相好。一切众生但能系心观察。无不获益。是即身业度众生。

三者有无量德用神通道力。种种变化。即是神通力度众生。

四者诸佛如来有无量名号。若总若别。其有众生系心称念。莫不除障获益皆生佛前。即是名号度众生。

计今时众生,即当佛去世后第五五百年。正是微有善法得坚固时,凭此微善欲出旷劫轮回者,岂可得乎。《阿弥陀经》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弥陀要解》云:“阿弥陀佛以一声佛号为众生多善根福德因缘”。若一念称阿弥陀佛,即得多善根福德因缘,即能除却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一念既尔。况修常念。况又复兼修众善者哉!

而今之世,邪说纷纭,众生根钝,于圣道门,难堪行持,于此教(净土)门,心多狐疑。恍惚不一,扰攘终日。自闭圣道,抱憾终身。故十论之出,正当于时也。

丙三、时缘

此次交流会,如如法师所示:乃我主办教会大德法师深体今时之机,归重接引之教,故试述此论,以申归仰之情;聊抛砖瓦,诚乞玉斧之正。

甲四:正释论文

【三支比量 】

 即宗、因、喻,为因明学(佛教的论理学)所讲,是在与人辩论理法时用的。在辩论理法时,先立出自己的宗义,再用因来说明自己所以要立此宗的原因或理由,然后再拿大家所共同承认的事物来作譬喻,来证明自己的立论不错。如:

声是无常(宗)

所作性故(因)

譬如瓶(喻)

乙一、自利无慈疑

  丙一、出疑

​  丙二、(示决)倒驾慈航决

乙二、往生乖理疑

  丙一、出疑

  丙二、生而无生决

乙三、专念违性疑(普念遍生)

  丙一、出疑

  ​丙二、专念平等,三昧易方成

乙四、偏念西方疑

  丙一、出疑

​  丙二、弥陀(莲邦)特胜决

乙五、凡夫不生疑

  丙一、出疑

​  丙二、他力横超决

乙六、往生退堕疑

​  丙一、出疑

  丙二、五缘不退决

乙七、兜率易生疑

  丙一、出疑

​  丙二、莲邦实胜决

乙八、十念往生疑(成就)

  丙一、出疑         

​  丙二、三种校量决

乙九、西方路远,凡夫难逾,女人根缺二乘不生疑

  丙一、出疑

  丙二、心业力玄,庄严受生诀

乙十、凡夫在欲能否得生疑​

  丙一、出疑

​  丙二、欣厌行成净观往生决

乙一、自利无慈疑

  丙一、出疑

  丙二、(示决)倒驾慈航决

丙一、出疑,

问曰:诸佛菩萨以大悲为业,若欲救度众生,祗应愿生三界,於五浊三涂中,救苦众生。因何求生净土自安其身?舍离众生则是无大慈悲,专为自利障菩提道。

【释名】

①五浊:

住劫中人寿二万劫已后,而有浑浊五不净之法一、劫浊,谓至二万岁已后见等之四浊起时也。

二、见浊,身见边见等之见惑也,劫浊时之众生盛起之。

三、烦恼浊,贪嗔痴等一切修惑之烦恼,劫浊时之众生盛起之。

四、众生浊,劫浊时之众生为见浊烦恼浊之结果,人间之果报渐衰,心钝体弱,苦多福少也。

五、命浊,此亦为前二浊之结果,寿命渐缩少,乃至十岁也。

此中以劫浊为总,以他四浊为别。次二者为浊之自体,此二者成众生浊与命浊之二者也。

《悲华经》云:从灭劫人寿二万岁时为劫浊。二见浊,五利使。三烦恼浊,五钝使。四众生浊,亦无别体,揽前利钝果报立此假名。五命浊,连持色心,催年促寿。”

丙二、示决(倒驾慈航决)

  丁一、宗(求生非责)

  丁二、因(求生非责因由)

  丁三、结论归宗(明易行道易)

丁一、宗(求生非责)

答曰,菩薩有二種:一者久修行菩薩道,得無生忍者,實當所責。 二者未得已還及初發心凡夫。凡夫菩薩者,要須常不離佛,忍力成就方堪處三界內,於惡世中救苦眾生。

名词解释:

① 无生忍:《智度论·出到品》云:“无生忍者,于无生天诸法实相中,信受通达,无碍不退,是名无生忍。”(屈指喻)

中峰禅师在《三时系念》中有云:凡夫于无生中唯见生灭,圣人于生灭中唯见无生。

② 已还,已经证悟无生法忍。

因:叙说自力难行,先求净土,非所责。

丁二、(求生非责因由)

  戊一、难行道难(凡夫无力,不堪度生)

  戊二、易行道易(凡夫唯依佛力堪能成就)

戊一、难行道难(凡夫无力,不堪度生。)

  己一、因,明难行道

  己二、喻,引喻证成

己一、因,明难行道

故《智度論》云:具縛凡夫,有大悲心願生惡世,救苦眾生者,無有是處。何以故?惡世界煩惱強,自無忍力心隨境轉,聲色所縛自墮三塗,焉能救眾生?

假令得生人中,聖道難得。或因施戒修福得生人中,得作國王大臣富貴自在。縱遇善知識,不肯信用。貪迷放逸廣造眾罪,乘此惡業一入三塗經無量劫。從地獄出受貧賤身,若不逢善知識還墮地獄。如此輪回至於今日,人人皆如是。此名難行道也。(因)

解:上明凡夫无力,不堪度生,难行道难

己二、喻,引三喻证成(难行道难)

  庚一、故《维摩经》云:自疾不能救,而能救诸疾人。

解:世尊在毘耶离城行化时,身示微疾,阿难尊者往城中乞牛乳,维摩诘大士见之,阿难尊者告以实情,维摩诘闻而止之曰,如来之身,金刚之体,诸恶已断,必无疾病,转轮圣王以少福故,尚且无病,何况如来,莫使外道闻而笑言:;“何名为师,自疾不能救,而能救诸疾人。”阿难怀疑自己误听世尊之言。即闻空中声曰:“阿难,如居士言,但为佛出五浊恶世现行斯法,度脱众生。行矣阿难,取乳勿惭!”

此引证承上自疾不能救不能救人,自未度脱,不能渡人,述“难行道”义。并启下之当求方便乘筏救接,求无生忍方救众生之“易行道”义。

下述论如何近佛,自度度人。论易行道义。

庚二、引溺水喻证成难

又《智度論》云:譬如二人各有親眷為水所溺,一人情急直入水救,為無方便力故彼此俱沒。一人有方便,往取船筏乘之救接,悉皆得脫水溺之難。(喻)新發意菩薩亦復如是,如是未得忍力,不能救眾生。為此常須近佛,得無生忍已,方能救眾生,如得船者。(因)

庚三、喻,引婴儿喻证成难

又論云:譬如嬰兒不得離母,若也離母,或墮坑井渴乳而死。又如鳥子翅羽未成,只得依樹傍枝不能遠去。翅翮成就,方能飛空自在無礙。(喻)

解:此二处引《智论》证成凡夫应须常近佛,成就道业,方可众生度之义。

丁三、归宗破疑(明易行道易,生已还来,非专自利。)

【论文】

凡夫無力,唯得專念阿彌陀佛使成三昧。以業成故,臨終斂念得生決定不疑。见弥陀佛证无生忍已,还来三界,乘无生忍船救苦众生,广施佛事任意自在。

故论云:“游戏地狱,行者生彼国,得无生忍已,还入生死国,教化地狱救苦众生。”

以是因缘求生净土,愿识其教。故《十住婆沙论》名易行道也。

解曰:

《八大人觉经》云:乘法身船,至涅槃岸,复还生死,度脱众生。

引经结证:易行道易。

解曰:《无量寿经》云:

其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

证成求生净土发菩提心。证成易行道,非二乘道也!

乙二、往生乖理疑(乖东西平等理,心净土净理。)

  丙一、出疑(平等无着疑,净心净土疑,)

问:诸法体空,本来无生,平等寂灭。今乃舍此求彼,生西方弥陀净土,岂不乖理哉。又经云:若求净土,先净其心,心净故即佛土净,此云何通?

释名

无生:

寂灭:

解:此出疑,言法体本空,无生无灭。既然平等,则应不生,永嘉证道歌有言,“君不知绝学无为行道人,不断妄想不求真。无名识性即佛性,幻化非身即法身。”今于平等性上起舍此生彼之想,则必乖理也。又维摩诘经之心净土净。何不于此土净心而净土,而往净土求净心,非为心外求法乎?

此疑正是一般人,执大乘经真空平等之阔论,着心净土净之高谈。动辄言,一切平等,莫要执着,不知此是大乘菩萨甚深心行处,菩萨以此无着心而能庄严一切国。故经云:菩萨知一切法空而庄严一切国。着于此理,费于念佛及广修众善之事,不唯乖于平等不碍差别之理,亦障自他往生之胜利也!

丙二、示决

  丁一、总答

  丁二、别答

  丁三:结示归宗

 答:释有二义。一者总答,二者别答。

丁一、总答(偏执、断灭决)

总答者,汝若言求生西方弥陀净土,则是舍此求彼,不中理者。汝执住此,不求西方,则是舍彼著此,此还成病,不中理也。

解:此段将彼之矛攻彼之盾,反诘之。则知彼所执之宗亦不立,即然不立,何以不立之宗破我之旨,义成双堕。故知执东不西,难我舍东迳西者,义亦不立也。

又转计云:我亦不求生彼,亦不求生此者,则断灭见。故金刚般若经云: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菩提者,说诸法断灭相。莫作是念,何以故,发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解:此又转执,谓彼、此不求生,以为达平等之理,彼此不生,则将自比同木石死灰乎?今有一等行人,不达生而无生,无生而生之理,妄以为善恶不分,是非莫辨是真平等,持此断灭见,不修往生成佛,戒定慧解之事,专图因循苟且杀盗淫妄之务。成波旬种。岂不哀哉,楞严经云,饮尿服屎之辈,即是此等断灭见人也!

下引金刚经:言发菩提心者,求中道实相之理,无住生心之道,若言彼此不生,则何以生菩提之念,利生之事哉。执此断灭论,又掐死无量西行人也。

(楞严经云:非是一念不生是汝真心。)

解:故中论偈云:生不可说,不生不可说,生不生不可说,不生不生不可说,有因缘故,亦可得说。此正是知空无住,随缘摄化之铁律也。

此总答,义归宗,证成,诸法性虽空,东西相等,然弥陀以度生往生故,亦可立西方之土,众生以求往生故,可行念佛之事。

丁二、别答(示不生不灭真义)

己一、总标

二别答者

己二、别示

庚一、即俗悟真

夫不生不灭者,于生缘中,诸法和合,不守自性。求于生体,亦不可得此生。生时无所从来,故名不生。不灭者,诸法散时,不守自性,言我散灭。此散灭时,去无所至,故言不灭。非谓因缘生外,别有不生不灭。亦非不求生净土,唤作无生。

解:此显不生不灭之理,言诸法本无自性。生则无生,以因缘合和会故生,灭则无灭,因缘散坏则灭,是故智者于缘生缘灭之中,得见不生不灭,非于因缘生灭之外,别有不生不灭之理可得。以此证成往生净土,则应以炽然求生中悟即佛即心之道,生而无生之理。以破不求生之断灭见。

庚二,引论证成

  辛一、引中论义

为此,中论偈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

此引中论偈言:缘生即空,空而不坏假名之理。空而不空,能生万有。有而不有,还归真空。即空即有,不空不有,双遮双照,住不生不灭不可思议中道门。修净业者,则于求生之中悟即心是佛,生而无生之理,于体无生之理中不坏求生之事,会此理者,则上智藉一声弥陀迳超华藏圆融之门,下愚凭六字洪名入入毗卢性海,是故华严十大愿导归,善财五十三参趣入者,不无其由也。

又云: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

下有引偈证:欲明无生之道,则必于有为法中求,于四句中觅生之法而不可得,而入无生之道,此义与上同,故赘不繁述。

  辛二、又维摩经云: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诸群生。

解:此又引维摩诘经句,明知空不住空,能现修净土之妙有,唯为教化利益众生,则我等如来真子,净业行人,岂不如教奉行,专志求生乎!

又云:譬如有人,造立宫室。若依空地,随意无碍,若依虚空,终不能成。诸佛说法,常依二谛,不坏假名,而说诸法实相。

解:经云,“宁可执着有如须弥山,不可执空如芥子许”。此论主悲心不已,恐此断灭空理,丧人善事,自他俱损,故不吝唇舌,再引智论譬喻明之。谓欲建百尺高楼,必由平地与空,不可但凭顽空。诸法实相大楼,亦复如是,必依于假有之地,真谛之空,二谛之轮平等而转,则中道妙观宛然呈现矣。即今净业行人亦复如是,必由西方之有,弥陀之有,金地琼楼,花池宝树,鸟鸣风乐之有,而炽然一心欣求而信、而愿而行之有,则无取无生之道自然而得也,是故《要解》云,取之至极亦舍之至极,即此之谓也。

庚三、举智愚论断归宗

    辛一、智达

智者,炽然求生净土,达生体不可得,即是真无生。此谓心净,故即佛土净。

解:此约智者而言,不以空废有,执理废事,于炽然求生之“有”中而体无生“空”之妙道。谓不废于生,即于生体,悟生之不可得。生而无生故曰无生,非为离生之外,别有一无生可得,无生之正义,豁然开显矣。

    辛二、愚不达

愚者,为生所缚。闻生,即作生解。闻无生,即作无生解。不知生者即是无生,无生即是生。

解:此约下愚而言,闻生,执为实生,闻无生着谓真无生,不知如来说法,如筏喻者。不解得鱼忘筌之旨,空劳买椟还珠之务,自不达,不知是非,而以是非论他,几许误哉,几许误哉!

丁三、结论决议归宗

不达此理,横相是非,嗔他求生净土,几许误哉。此则是谤法罪人,邪见外道也。

解:此结论归宗,言一般愚人,不看经书,不闻圣教,或妄执胸臆之见,或偏信邪师之理,于有无之中,横相是非,轻诃诋毁。岂惟自摒净域之外,抑令无量众生堕于邪见深坑也,自误误人,是佛法中魔贼,邪见外道也。

故劝我净业同行,莫空执一句佛号,不闻经教,自不求甚解,亦不能度人,不辨是非,他日一闻邪师蛊惑之语,便生妄动,则妄计心生,恶道门开,净土归期,永生蹉跎矣。故哀祈现前众等,当恭敬敬三宝,护持圣教。若非永劫多善根福德因缘,岂能遭此胜会哉!故应深生感重,奔走相告,启悟于未闻云云…

 第三疑

乙三、专念违性疑(普念遍生)

  丙一、出疑 ​

  丙二、示决,专念平等,三昧易方成

丙一、出疑

      问。十方诸佛,一切净土,法性平等,功德亦等。行者普念一切功德,生一切净土。今乃偏求一佛净土,与平等性乖,云何(得)生净土。

      解:第一疑,言应在娑婆,不可生净土,第二疑,言法性平等,无需求生。此之一疑,言既然平等,何不平等普生。

此第一,出疑惑。似据于除维摩诘经?等大乘经典,言既一切佛与土法性及功德皆平等,当顺平等之理,念一切佛,生一切土,不可与平等之性起差别之想,作差别之取舍,今偏取西方,而舍十方,则其心不平等,以不平等之心,如何能生平等之土耶?

有一等行人,不解,平等之理。以念一佛为少,礼一佛为局,普念多名,朝暮改题,遍礼诸佛,则东西易辙。扰扰终日,苦无休时。修行本为平心,今心为平,徒增忧恼。措心尚且无门,导行必然无据,远违平等之路,自障净土之门,良可太息!

丙二、示决,专念即平等,三昧易得成。

    丁一、系心一处,三昧易成。  (宗)

    丁二、念一佛即是多佛(因)

    丁三、以喻归宗

丁一、系心一处,专至得生。  (宗)

  戊一、明宗

  戊二、引经证

  答。一切诸佛土,实皆平等。但众生根钝,浊乱者多。若不专系一心一境,三昧难成。专念阿弥陀佛,即是一相三昧。以心专至,得生彼国。

    解:佛土平等,理既如是。前质疑偏取乖理不生,此约圣道门,不断根尘,未翦见思,专凭自力,实难得生;此言理虽平等,凡夫众生,心散不能彻见此理,故不得生。若遍念者,唯求佛力,心难专一,恐临终心散难定,若真有无量诸佛来接引,则犹豫不知投奔何所也。今弥陀四十八愿,经文炳卓,誓愿条然,行者一心专念,既是修一向三昧,所行必不乖平等之理。如《梵网经》云,汝是当成佛,我是已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若三昧不成,不见真理,仍可仰仗弥陀本愿力,往生彼国。何乐而不为?

戊二、引经证

如《随愿往生经》云:普广菩萨问佛,十方悉有净土,世尊何故偏赞西方弥陀净土,专遣往生。佛告普广,阎浮提众生,心多浊乱,为此偏赞西方一佛净土,使诸众生,专心一境,即易得往生。若总念一切佛者,念佛境宽,则心散漫,三昧难成。故不得往生。

      解:下引《随缘往生经》证。文浅易知。经既云十方佛国既皆一如,但顺经教,摒诸臆见求生便了。今有一般学人,以凡夫好恶之心,遍计佛国胜劣,执欲往此生彼,此皆不了法性平等之理。尔焉阿閦国,尔焉兜率院,营营终日。甚可哀哉!

丁二、念一佛即是多佛(因)

  戊一:述义

  戊二:引经证

又求一佛功德,与一切佛功德无异。以同一佛法性故,为此念阿弥陀佛,即念一切佛。生一净土,即生一切净土。

解:此言佛德无异,法性无隔。本来平等,非便生诸佛土而为平等,乃生一佛国即生一切诸佛无异,方为平等。平等之理是一,是汝执着平等之相,用错心了也。

戊二、引经证

故华严经云:一切诸佛身,即是一佛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

      解:此引经证,言佛身,佛心,及佛德,平等。既然平等,则何碍于东西哉,既无碍于东西,但顺释迦之教,专修净业,既得往生,则彻见十方佛国,彻证十方诸佛之理。念一佛即是念一切佛,又何疑哉!

丁三、结喻归宗

  戊一、结喻

  戊二、归宗

戊一、结喻

又云:譬如净满月,普应一切水。影像虽无量,本月未曾二。如是无碍智,成就等正觉。应现一切刹,佛身无有二。智者以譬喻得解。智者若能达一切月影即一月影。一月影即一切月影,月影无二。

      解:《法华经》云: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故此又引华严经之譬喻证成。言如月应水,水无量,则月影亦无量,然月体实一。譬于佛身亦如是,佛以无碍智,成就正觉之道,现十方佛国之影,影虽无量,佛法身原无二也。

戊二、归宗

故一佛即一切佛,一切佛即一佛,法身无二。故炽然念一佛时。即是念一切佛也。

    解:法身既无二,则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此理甚深,此门甚妙,愿诸行人,慎莫轻忽,以为一佛力寡,一佛理微。愿我行人,消除异见,斩断疑情,死尽偷心,专心净业,专志往生西方,则极乐一花开之时,即是,毗卢遮那净光遍照一切之时。宜各勉旃。

乙四、偏念西方疑

  丙一、出疑

  丙二、释迦特嘱(弥陀特胜)决

丙一、出疑

问,等是念,求生一佛净土。何不十方佛土中,随念一佛净土随得往生。何须偏念西方弥陀佛耶?

解:前既言,诸佛性同,念他佛亦可往生,证佛同一理性,何需偏念弥陀。此正陈现今众生之疑,有人谓东方世界妙好,又有人谓兜率院好,南西北方,佛土无量,朝三暮四,无所适从。又有人专于是非,妄论佛土胜劣。莫衷一是。今为破诸疑虑,故问此疑。

答,凡夫无智,不敢自专。专用佛语,故能偏念阿弥陀佛。云何用佛语,释迦大师一代说法,处处圣教,唯劝众生,专心偏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无量寿经观经往生论等、数十余部经论文等,殷勤指授,劝生西方,故偏念也。

解:此言

又弥陀佛别有大悲四十八愿,接引众生。又观经云,阿弥陀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有八万四千好,一一好放八万四千光明,遍照法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若有念者,机感相应,决定得生。又阿弥陀经,大无量寿经,鼓音王陀罗尼经等云:释迦佛说经时,皆有十方恒沙诸佛,舒其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证成一切众生念阿弥陀佛,乘佛大悲本愿力故,决定得生极乐世界。当知阿弥陀佛与此世界,偏有因缘。何以得知,无量寿经云,末世法灭之时,特驻此经,百年在世,接引众生,往生彼国。故知阿弥陀佛与此世界极恶众生,偏有因缘,其余诸佛,一切净土,虽一经两经,略劝往生,不如弥陀佛国,处处经论,殷勤叮咛。劝往生也。

吉祥

相关文章

  • 净土十疑论·之一

    今講此論,略分為五: 甲一、釋題 甲二、論主 甲三、略釋序文 甲四、解論玄義​ 甲五、正釋論義 甲一、解释题目 净...

  • 净土十疑论讲解

    《净土十疑论》第一疑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 《净土十疑论》一

    净土十疑论 隋.天台智者大师说 第一疑 问曰:“诸佛、菩萨以大悲为业,若欲救度众生,秖应愿生三界,于五浊三涂中救苦...

  • 净土决疑论

    净土决疑论 药无贵贱,愈病者良。法无优劣,契机则妙。在昔之时,人根殊胜,知识如林,随修一法,则皆可证道。即今之世,...

  • 印光大师文钞论集

    印光大师文钞论集 印光大师著 目录 净土决疑论 净土法门普被三根论 宗教不宜混滥论 佛教以孝为本论 如来随机利生浅...

  • 净土决疑论讲记 .印光法师著.扫描版 .pdf 免费下载

    下载地址:净土决疑论讲记 .印光法师著.扫描版 [www.rejoiceblog.com].pdf

  • 印光法师:关于六祖慧能大师说的“西方人造罪”问题

    节选自印光法师《净土决疑论》 (谭希贤 白话试译) 问:“禅宗诸师,多拨净土,这又该如何解释呢?” 答:“禅宗诸师...

  • 印光法师:关于六祖慧能大师“西方人造罪”的问题

    节选自印光法师《净土决疑论》 (谭希贤 白话试译) 问:“禅宗诸师,多拨净土,这又该如何解释呢?” 答:“禅宗诸师...

  • 印光大师《净土决疑论》

    印光大师《净土决疑论》 药无贵贱,愈病者良。法无优劣,契机则妙。在昔之时,人根殊胜,知识如林,随修一法,则皆可证道...

  • 17.净土信心以什么为依据?

    17.净土信心以什么为依据? 至于修行净土,有决定不疑之理。何必要问他人之效验。纵举世之人,皆无效验,亦不生一念疑...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净土十疑论·之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cyef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