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我和母亲站到了电影院门口,老周把车停在路口旁怔怔地看着我俩的背影。这时,正赶上电影散场,门口涌出大批的口罩脸,这阵势直接把我俩看电影的热情浇灭了,母亲抖抖嗖嗖地嚷嚷:“人这么多,这哪能看呐,我还得带孙子呢。”我则有些迟疑。
《你好!李焕英》的电影就此耽搁到了今天,我泪眼婆娑地看完了。没有思考,我只是享受观影的过程,我在影片中饶有兴致地寻找父辈们的缩影,寻找属于八零后的时代烙印。
电影的背景设计得很好,很有时代感,工人医院、职工食堂、电影院(俱乐部)的大门设计估计在八十年代是统一的建筑样式,瞬间激活了记忆深处的明棱暗角。
那个年代仿佛很多人,显得拥挤而忙碌,孩子们都在户外撒欢,一天到晚不着家,大人们精力旺盛。我见过两个中年妇女隔着几百米的坡路吵了一天一夜,歇了吵,吵了又歇,好像没有人特意劝架,任她们胡闹,反正她们谁也够不着谁,比的是谁的精力旺谁的嗓门大谁会说话。
电影《你好!李焕英》唤醒了我记忆深处的黑胶片,我已经很多年没有看过反映母爱的影片,儿时看过好评如潮令人泪目的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和电视剧《星星知我心》之后,便忙于长大。
《妈妈再爱我一次》这部电影是学校组织去看的,我记得当时很多邻里街坊都去看了,轰动效应可想而知。那时候我才读小学二年级,年轻的班主任就坐在我的身边,电影院里一片呜咽,不像现在的人活得那么克制。
我坐在二楼的眺望台观影,身旁坐着一位邻居,她一边哭一边把鼻涕抹到了椅脚上,一会甩一会擤鼻的,这个画面让我暂时忘记了悲伤,以至于很多年后仍然清晰可记。
我断断续续地看了关于影片《你好!李焕英》的一些观后感,有人说这部电影更像是一部小品,具有贾玲搞笑风格的小品。贾小玲带着遗憾穿越到了母亲婚前的生活,她想弥补十八年带给母亲的苦难,她想改变她的命运,她希望能帮母亲重新选择人生。
这部电影展现的主题其实已经上升到了社会意义的层面,它反映的是“子欲孝而亲不待”的社会现象,从中启发为人子女应该行所当行。我没有思考,是因为这个主题它不需要思考,它呼唤的是一种人性本能的回归。
我相信很多人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是带着自己的影子去感受和代入的,唤醒的是觉知和思维能力,我们被这个时代推得渐行渐远,逐渐麻木和冷漠。
父亲已是古稀之年,却从来不主动联系他的孩子,我给他打电话时,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没事可以不用打电话。”后来,我真的不打,有事才打。前半生,我和其他人联系的频度远远超过养育自己的血亲,这等悲哀驻扎在漫漫岁月的长河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反噬人性的温度。
从何时起,我们学会了一路遗失,又原路寻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