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干了这碗鸡汤

小时候,每当我们身体虚弱之时,妈妈总会给我们炖一锅鸡汤,滋补身体,补充营养,以使身体早日康复。
同理,当我们的心灵虚弱的时候,同样也需要给自己煲精神“鸡汤”,滋养我们的心灵。
“鸡汤”之说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一个名叫杰克.坎菲尔德的人,他早年毕业于哈佛大学,前半生在加州一所中学当老师,稀里糊涂地过到45岁,发现自己不光没有积蓄,还欠十四万美元的债务,每天只能吃白水煮面条。
痛定思痛后,在生日那天,他给自己画了一张壹万元的大钞票,挂在墙上,当作自己今后的奋斗目标。
天天看着目标,冥冥之中感觉上帝要伸手帮他。于是,决定写一本书。收集了100个小故事,都是劝人积极乐观,努力奋进的文章,书名是《心灵鸡汤》。从此,鸡汤文诞生。
肥水不留外人田,近水楼台先得月。
坎菲尔德身体力行,端起自己煲的心灵鸡汤,灌自个一个水饱,如有神助,像打了鸡血一样,拿着稿子去找出版社。踏破铁鞋无觅处,找到第143家,一个濒临破产的出版社,终于同意为他出版处女作,但只能付他1500美元。没想到这本书竟然大火,年销售量达到800万册。
看到这种情况,他兴奋地抓住命运女神的手,立即成立了编辑室,组织人员,根据各种不同人群的需求,陆续写了80本《心灵鸡汤》,至今卖出8500万册。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榜上,曾经有七本《鸡汤》并列。由此,坎菲尔德也上了《吉尼斯世界记录》。
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想到一辈子将在工厂当工人,情绪经常低落,对生活前景感到迷茫,精神有些抑郁。高考的毁灭式打击后,不想再看太过严肃、让我头疼的书。为了让自己放松,常常看《读者》和《青年文摘》,摘抄一些鸡汤文中的经典句子,增添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后来到了北京,繁忙的工作之余,我消费时间的方式就是每月盯着报书亭,买最新版的《读者》,摘抄的习惯一直在继续,成为我享受生活的一种方式。
我一共抄了有四五本。经常翻看,后来又将其中优秀的句子,尤其我需要改变自己,努力做到的句子,抄了精华本。这些本子,我反反复复地看了有十多年,让我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地进步、思想不停地升级,精神变得乐观、积极。
一度认为不用再抄了。
就在四年前,生活再次遇到重大的问题,我无人可问,无处诉说。这时,公众号开始兴起,在那些昏暗的日子里,我有时是在人声鼎沸的麦当劳,有时在寂静无声的教室;有时是满天星光的午夜,有时是 朝霞泛金的黎明,作者的一句话就能使萎靡的我精神一振,拿起笔开始摘抄那些能让我理清思绪、看清事物本质、指点迷津的句子,它们或使我茅塞顿开,或使我醍醐灌顶,让我释放了多年积压在心中的负性情绪,找到问题根本所在,看到了今后生活的目标和方向,“揪着头发将自己从泥潭中一点一点拔出来”,一步步地爬到人生的彼岸。
所以,这种鸡汤还是有营养的,在必要的时候喝点也是应该的。它可以让我们在情绪低落时,陪我们一起慢慢成长,也能在我们遇到困难时给予我们前进的力量,让我们在前行的路上不致于太过困苦和悲伤,为我们点燃新生活的希望。
来,让我们一起干了这一碗心灵的鸡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