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出门时浓雾锁住了这个城市的容貌,这个城市失去了白昼和黑夜,失去了早晨和晚上。
* 如若这句话出成语文的阅读理解,会不会让赏析"锁"字。

2. 我开始苦恼,我的骨灰应该去哪里?撒向茫茫大海吗?不可能,这是伟人骨灰的去处,专机运送军舰护航,在家人和下属的哭泣声中飘扬入海。我的骨灰从炉子房倒出来,迎接它们的是扫帚和簸箕,然后是某个垃圾桶。
* 这一段让人难受,原来区别待遇哪里都有。普通区域坐的是塑料椅子,讨论的是廉价的骨灰盒。

3. 她们的闲言碎语对于她只是无需打伞的稀疏雨点。
* 对闲言碎语不在意,所以无需打伞。可是稀疏的雨点多了还是会弄湿头发和衣服。

4. 我在情感上的愚钝就像是门窗紧闭的屋子,虽然爱情的脚步在屋前走过去又走过来,我也听到了,可是我觉得那是路过的脚步,那是走向别人的脚步。
* 我向来认为,勇敢、努力这些词就是正确的废话。杨飞(小说主角)说自己愚钝,其实是自卑在作怪。紧接着,"直到有一天,这个脚步停留在这里,然后门铃响了",爱情敲门了。

5. 我游荡在生与死的边境线上。雪是明亮的,雨是暗淡的,我似乎同时行走在早晨和晚上。
* 杨飞死后的第三天,他说自己游荡在生与死的边境线上,或许只是混沌吧。

6. 我父亲痛苦不堪,他就像是一条情感湿润的毛巾,我和这位姑娘抓住这条毛巾的两端使劲绞着,直到把里面的情感绞干为止。
* 杨飞的父亲要做出选择,一个是喜欢的姑娘,一个是捡的儿子,想和姑娘结婚,可是姑娘要把杨飞送到孤儿院。父亲痛苦,无论舍弃哪一个,心都想被绞着的毛巾。
7. 他停顿了一下问我:“为什么眉毛要长在眼睛上面?”
为什么?”
“为了挡汗水。”
* 好像是幽默,觉得十分有道理。

8. 她走在被灯光照亮的城市里,行人车辆熙熙攘攘,景物依旧,可是她的行走置身其外。
* 死去的人成了这个世界的外人。

9. 那里没有贫贱也没有富贵,没有悲伤也没有疼痛,没有仇也没有恨……那里人人死而平等。他问:“那是什么地方?”我说:“死无葬身之地。”
* 小说的最后一段话,看后久久不能平静。

《第七天》封面写着比《兄弟》更荒诞,读完两遍后也是这样的感受。
这本书我不大喜欢,比起余华的其他小说来讲,这本书就像是把离奇的故事、情节堆砌起来。
比如二十七个婴儿的故事,看完只觉得惊恐,不掺杂一点逻辑。
鼠妹和伍超,作者把苦难一股脑儿地加给他们,住防空洞、跳楼自杀、卖肾,虽然现实生活中也存在,可总是让人感觉到空洞,把那种悲伤和痛苦强加给读者似的。
书中塑造了很多的形象,很多的故事。现实世界冷漠,仅有的一些温暖最后的下场也不好,如饭店老板谭家鑫,生意难做,备受欺负。而殡仪馆里的人却温暖无比,他们淡然活着的恩怨,如张刚和李先生,亲密无间的下着棋,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个是凶手,一个是受害者。
杨飞(主角)和父亲的故事倒还真诚些,杨飞和养父的感情胜过和亲生父母的感情。从养父在杨飞和姑娘之间的犹豫中,能够感受到爱与人性。
我很喜欢王小波的一句话,书不是用来看的,是用来读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