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给我打电话说寄了点糍粑给我,挂上电话,一阵回忆涌上心头。
我的老家在一个偏僻的风景美丽的小瑶山里,近腊月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打糍粑,往往都是几家关系比较好的聚在一起打。
我们家由于工具都比较齐全,所以别人家都是用箩筐挑着糯米,挑着柴火上我家。
人口少的人家就打五十斤,人口多的人家,就打一百多斤。
糯米都是头天泡过沥干水份的,放到蒸子里蒸上一个多小时,糯米就熟了。
把热呼呼的糯米饭启出来一盆,将糯米饭团成一个个拳头大小的米团,发给在边上凑热闹的孩童。
贪嘴的孩子们,往往都是顾不得烫手就往嘴里塞。咬上一口,再左手换右手的散热。
打糍粑的工具,是一个有一个半人高的石臼,石臼是用一整块大石凿出来的,外面雕刻的花草动物,很是好看。
一般打糍粑的人都是身强力壮的小伙,一来打糍粑是个力气活,光是那个木锤举起来就有十来斤,更何况还要用力的打到糯米饭上,把糯米饭打烂。
二来,一般像这样聚在一起的日子也是相看的好日子,姑娘小伙们混集在人群中,干活的时候就能看出这个小伙干活行不行,是否有劲?还是懒汉一个,在这些体力活上就能一眼识破。
糯米饭被一锤一锤的击打着,全部粘在一起,越打越粘,早已不见了刚出锅时一粒粒的米饭模样。
当糯米饭被打到成了一个面团状,再看不到米粒时,就被启出来。放在洗干净的大簸箕里。
姑娘们早已在簸箕上抹上油,再给手上抹点油,就把糯米面团拿过来,分成一小个小个的小团子。其他人就把这些小团子一个一个的按扁,晾凉。就成了一个个糍粑。
糍粑做好后需要风干,风干以后就放在大缸里,用清水泡上,可以一直吃到第二年的夏季。
在以前,糍粑就是没有米吃了的时候的主食,因为它消化慢,又不容易饿,总能接上第一季的水稻成熟。
所以糍粑是家家户户必备的备用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