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初七。星期六。多云转晴。
一大早,北京朋友就发朋友圈,感叹43度高温。
“墨迹天气”预报的是40度,但室外的实际温度可能更高。
大清早也不敢开窗子,一开,热浪马上扑进来,房间温度立马向上蹿。
这个夏天,是真正的热。
早饭,西子问想吃啥?我说你给我炖两个荷包蛋,什么调料也别放,我泡干馍吃。
之所以忽然想这样吃,是早晨躺床上回想起一件事。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一天上午,我的部队转业到山口国营煤矿的小舅突然来到我家,我的母亲手忙脚乱不知该怎样招待这个多年不见的小哥哥,最后,干脆炖了两个荷包蛋,拿了馍馍让他泡了吃。我站在一旁,看得既眼馋又心疼,害怕哈喇子流下来,赶紧躲到院子里去玩。因为那时家里虽然有几只下蛋的老母鸡,但下的蛋基本都拿到供销社换了油盐酱醋钱,平日里我们是很难吃到一点鸡蛋渣渣的,而小舅这一下就吃掉了整整两个,这印象在我脑海里雕刻的特别深……
西子问我吃得咋样?是我想要的味道吗?我说:很好,正是。
北来快两月了,还是不习惯这边的饮食,前几天,几乎有点厌食,看见啥都没胃口,不想吃。西子网购了老家韩城的干馍片,想以此来刺激我的味觉,却还真的管用。现在的网购真是发达,两天时间,便收到了,正是传统的手掰、风干馍片。前天晚上一收到,我就用红糖水泡了吃,很是过瘾。接下来,盐开水泡馍,酸煎水泡馍,甜拌汤泡馍,酸拌汤泡馍……总之,小时候吃过的花样儿都得齐齐复习一遍。
这种干馍片,在韩城正宗的叫法应该叫“风干馍”,最早大概是因为人们害怕吃剩的馍馍发霉,便将其用手掰了,放在室外晾晒干,以保质储存,是一种节约的美德。后来发现这种干馍片吃起来也别有风味,于是有时便也有意为之。早期应该是苞谷面、糜子面、豆子面、红苕面杂七杂八的各种面馍馍都有,不光是白麦面馍馍,后来粮食富裕了,才只保留了白面馍馍一种。改革开放后,这倒成了一门独特工艺,被有些有商业头脑的人投入机器生产,做成了一项产业,大量向外推广,如今各大超市都有销售。但作为地道的韩城人,还是喜欢吃传统的手掰、风干的,不喜机器加工的。虽然机器做出的可能更整齐、更漂亮、更好看,但传统手掰风干的却更富含天地日月精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