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者如何战胜强者,如何在不对等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1.当你竞争力不如别人时,最好的做法,不是去硬碰硬,而是改变竞争规则。
武侠小说中,经常有这样的桥段。霍度在丐帮大会上暗箭偷袭耶律齐,慕容复在少林寺中偷袭罢手的段誉,岳不群在黑木崖下也想暗算放手的令狐冲。这些反派乘人不备,所作所为令人不齿。但反过来想想,他们本身武功相对较弱,如果要赢,也只能走不寻常路。
而在金庸大师的封笔之作《鹿鼎记》中,他刻画了一个反常规的武侠人物韦小宝,遇到危险,总能靠自己的随机应变,化险为夷。细细研究他在每次武功对决当中,什么释蒙汗药、放冷箭,都是他的拿手把戏。他本是靠一些“不道德”的手段获胜,但我们却认为这理所应当。
金庸不愧洞悉人间的真谛,绝大部分人都不会成为主角。如果角色互换,我们站在这些弱者的角度看,在竞争当中,弱者要想逆袭强者,不得不打破既定的规则。

IT大亨拉纳戴夫的爱女喜欢上打篮球,她希望能在美国的青少年篮球联赛中获胜。可是临时组成的红杉队,都是一些没什么运动细胞的十二三岁的少女,由不具备打篮球需要的身材、体能,这样的队伍怎么能赢得最终的冠军?
篮球比赛因为一定的观赏性,要求球队从后场控球开始后,必须在10秒内使球进入前场,也就是对方的半场。这样双方你来我往,防守进攻相互配合,这样比赛节奏快,又十分好看。
与此同时,这就要求各个球员具备综合的身体素质。一只弱队怎么能够短时间内就做到,更不要说跟强队抗衡获胜了。
拉纳戴夫就培养队员们的体能与投篮能力两项素质。全场比赛,在对方半场就开始严密盯防,经常就是10秒违规,压根就不给对方出手的机会。整场比赛很少进球,期间各种犯规,各种肢体冲突,情绪失控,完全没有观赏性。但最终红杉这只弱队竟然赢了,什么“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她们哪管比赛什么精彩不精彩,好看不好看,反正又不会以篮球为业。
2.如果在不对等的竞争过程中,要想胜出,需要集中优势,赢在关键局部。
关于战争,流传最广的神话就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什么巨鹿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被后世演绎的出神入化。可是真正扒开史料,探究战争的细节,那些所谓的强弱对比都是宏观上的,在战场的关键局部,一定的以强胜弱。
静态的看,强弱对比的确存在,但这些空间上的差距可以在时间尺度上进行动态的微调。在宏观上,石头比水强,但水集中到一处,再加上时间的积累,就能够水滴石穿。

秦赵之战,赵国五战而三胜,但却输了最重要的长平之战。项羽百战百胜,他却输了垓下之战,结果身死而亡。
当下,没有哪个国家有实力敢跟美国正面硬干,但局部的恐怖袭击就可以搅得美国人民鸡犬不宁。游击战的思想也是这个道理,不选择正面对抗,在后方不断骚扰敌人。但一旦集中起力量,我们的解放军也可以在三大战役中,攻下关键城市,取得最后的胜利。
即使自身并不弱,也不需要每时每刻都全力以赴。
现在的电视剧拍摄量浩大,即使是优秀演员也未必演技完全在线。关于周迅的演技,就有评价说,她只需要在情节的某一段,演技集中爆发,就能给整部作品增资添彩。
关于赢在局部,其实我们小时候早被告知过,语文老师就告诉我们写作文的时候要突出重点,四平八稳的文章没有亮点。说道亮点,年终要写总结报告,有些人才发现,自己辛辛苦苦大半年,还不如他人拥有某一个亮点能够引起领导的重视。
3.在实际生活中,哪还有个体之间的竞争或者对抗,大家都是借助一套更强大的系统,把某个因素的对抗,变成系统之间的对抗。这才是弱者战胜强者,从不对等中获胜的捷径。
现在早已不是单个人之间的对抗,而是团队之间的竞争。
提到游泳,孙杨是中国队的骄傲。他个人比赛夺冠很容易,但在接力赛中,他必须比自己的个人比赛还要努力,才能保证中国队获得奖牌。

而在大多数情况下,现在的竞争也不是单一维度的竞争。很少有竞争模式像体育比赛那样,游泳比赛只是速度单一维度的考量,即使是接力赛,也是考察团体的快慢能力。
在学校,成绩是考核一个人能力优劣的唯一指标。总有一些人,智力完全可以碾压他人,但这些人走入社会,并不再顺风顺水。竞争者猛然发现,我是不是傻,干嘛非要在智商这个维度能他们竞争呢?我只需要在组织的大分工中,做得最好,就有可能利用系统的力量战胜他们。
跟行业之间,或者行业内部之间的不对等比起来,人与人之间的不对等,这点差距微乎其微。在不同行业之间,个人的付出与收获之间的差距相差十万八千里。而在行业内部,收益的绝大部分都被头部企业给攫取。如果你在快速发展行业内的头部公司,就好比你坐着汽车跟他人跑步在竞争,这时候,个人能力的强弱还重要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