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加班采访完一位美国摄影师,立刻回办公室整理采访稿,赶着周一见报前把所有的采访稿都集中起来。而忙乎了一天后,回到宿舍都累到不想动了。具体的细节就不再叙述,就说说有什么收获:
1.把遇到的每一个采访者都当人物专题来写。
我在实习前一直很想做到的就是把自己去台湾交换期间结识或去越南旅游邂逅的每一个人都当一个故事来写。而昨天下午马老师和晏老师在讨论报道如何呈现的时候就觉得要突出外国人在广州生活的方方面面,就大呼“早知道就不要这么简单地设个问卷问了,应该当人物故事来写的。”~当时我还暗暗窃喜自己似乎一早就是这么打算,事实上就算自己有这种意愿,目前能力不够也是客观存在的噗。
比如把自己的稿件跟马老师的对比后,就觉得同样一个采访者,在马老师笔下就显得现场感十足并且简洁有力很多。
2.一篇采访并不是只有与采访者谈话的半小时。
马老师的采访故事看起来要精彩,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是,他会上网去搜索采访者的背景资料,使这个人立体起来。比如我形容chad只是一个“来自美国的摄影师,现在某高校任职”,也就是我的资料来源都仅仅局限在谈话的半小时。可是马老师却可以把他曾经在哪里任职过,大学在哪里就读,都补充完整。我问他是怎么知道的,他说,“上网百度,上主页,看他微信,最后再加上自己的合理推测。”
又学习到了。
踏出办公室门口那一下,晏老师跟我说了一句“辛苦你了啊快回家休息。”当时还觉得自己帮了老师天大的忙,好有成就感。现在细想,他们堂堂一个资深记者,洋洋洒洒就可以写出一个人物专题,我们这些实习生的稿件其实用处不大。会觉得被否定吗?倒不觉得,反而感动于老师这么愿意在我的稿件上去大修大改。因为推翻重建比修补根基不稳的房子要来得快速。
我并不是妄自菲薄,也不愿意把自己看得太高。对老师的感谢并不需要化为物质上的回报,我想他们当年也是这么被他们的老师带过来的,他们在我们的身上回报对他们老师的感谢。而我,则走好自己的每一步,每听进去的一个指导都是对下一个“我”的负责和老师的感谢。
=·=·=·=·=·=·=·=·=·=·=·=·=·=·=
今日,马老师去汕头出差了。他在QQ上让我到微博上整理出练江决堤的原因。结果我一股脑地把网友的微博都复制粘贴给他。他也没生气,就是我每粘贴一个微博,他就枪毙一个。后来我学聪明了,这跟秘书向老板汇报工作是一样的。以前老是看那些什么职场经都说到“不要给老板提问你的机会”“给出方案与原因而不是把细节都告诉老板”,当初还觉得这些小细节我都懂了,结果自己就犯了这种低级错误。于是我就跟老师说我一个小时后给报告给你。
我先把所有“练江”“决堤”“原因”“工程”的微博都看一遍,然后把有价值的以及相关的微博(= =因为我第一次还把半年前的污水整治发给老师)都检出来。然后总结出4个原因:1.堤坝质量,2.练江行洪能力,3.降水量,4.其他
而第二个因为涉及到水利专业的知识,而我一窍不通,最后还要上GOOGLE找到一个英国的NGO网站去恶补了什么叫行洪能力并且给了我很多决堤原因分析上的想法。
(这里不得不吐槽一下百度,百度一搜出来都是那些政绩新闻,一点用都没有)
后来把文件整理好发给马老师,得到他的一句“很好”。心都开花了哈哈哈哈哈哈哈。
=·=·=·=·=·=·=·=
私人感悟:
这两天看到一篇关于培养习惯的文章,里面有一条“五分钟原则”对于我这种没耐心的人很有效,也就是当你一天下来没有时间去做你的“新习惯”,哪怕挤出五分钟也要把原定计划半小时的东西完成一次。比如原计划要健身半小时那就缩减成跑步五分钟,要花半小时写日记那就变成五分钟的时间流水账。这也许会有“偷工减料”的嫌疑,但总比你把“没时间”当做借口而放弃。
在我选择直接列出感想而不是描述整个加班赶稿的来龙去脉就是有这种“想偷懒”的心态,可是我不想放弃每天记录下做过什么,看着自己一点点进步(主观意愿上的),其实还挺有满足感的。虽然很多时候自己记录下来的感想也许未必能在下一次立刻应用上,但记录这件事的本身就是一个新习惯的培养的过程。
要想改变,就先动手做了再说。
=·=·=·=·=
关于找工作:
最近我舍友找实习工作找得很忙碌,整个人都憔悴了不少。让我本来好不容易淡定的心情又吹起了很多涟漪。不过今天跟另外一个实习生聊完后,决定还是继续坚持自己慢慢学慢慢来的步伐。也许自己不会留在报社(应该说想留也很难,因为要真正进入现在这个报社听说不亚于公务员考试,而自己也并不是说很喜欢做记者),但现在每天都能学习一点点进步一点点的感觉也很好,就踏踏实实地实习和反思吧。
在一个身份上,你学到的有两层,一层是与这个身份紧密相关的职业知识,比如律师与法律,医生与生物学医学。但另外一层似乎更加普世的,比如道德上的选择,与人沟通相处,自我认知。我现在在报社,自己学到的不仅仅只是如何做记者,这本身更是一个自我修炼的过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