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乡,曾是哈尔滨市呼兰区的一个小镇,名叫康金镇,如今改成康金街道了。清朝中叶,那里还不叫康金镇,而是叫做太平山屯。如果今天你来到这个小镇,你会发现那里地势平坦没有一座山峰,甚至连高一点的小土包也没有,但在村庄形成时,屯后的确曾经有一个土岗,但随着历史变迁土岗逐渐夷为平地。清朝咸丰年间,有康、金两姓旗丁在太平山屯东北5公里的地方开荒立屯,形成了一个新的村落,取名康金井。之所以名字里有一个“井”字,大概是因为古代有人烟的地方必有井水,因此在东北很多村庄和乡镇名字里都有一个“井”字,例如附近的地名还有孟井、金井、历井、西井、小赵井等等。民国初年,设康井乡。1926年修筑呼海铁路,在太平山屯建立康金井火车站,并设市政分局,从此太平山屯改称“康金井”,原康金井故地改称兰阳村。东北沦陷后,1933年设康金井保,1939年改为康金井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设置康金井区,1949年改为第二区,康金井为区政府驻地。1956年3月,撤区划乡,设置康金井镇。全镇总人口764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016人,占总人口的65.5%。1958年秋,“小乡并大社”,改称康金人民公社。1984年3月,改设康金镇。
康金镇的城区布局以街心广场为中心,八条主街呈辐射状,人称“八卦街”。小时候广场中间原有一棵参天古树,后来不知什么原因砍掉了建了一个广场。那时候常有外地人到此迷路,犹如进去了八卦阵中。据说,当年金太祖完颜阿骨打曾在此囤积粮草,留出了八条兵道,以便粮草转运,后来女真人在此繁衍生息,逐渐形成村落,也就是今天的八卦街。有一条河流经康金镇向南注入松花江它的名字叫漂河。漂河位于镇东20公里,与巴彦县隔河相望,南北走向,绵延15公里,上游是泥河,下游直通松花江,境内流域面积5.25平方公里,灌溉着沿岸400多公顷水田。康金镇是呼兰区第一大镇,也是呼兰区北部商品集散地和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我就出生在这个小镇唯一的医院里,那时候我的家还在离小镇八公里的双合村。在我5岁那年的春天,炉火窜上了我家压着积雪的茅草屋,我们一家流离失所搬到了小镇上。从此我在这里度过了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全部时光。忘不了我徒步走过每一条街巷,忘不了上学路上疯疯癫癫的打闹,忘不了高大的杨树飘落一片片金黄的叶子,忘不了老宅院子里的樱桃树和李子树,还有犬吠鸽翔。
外出求学的日子每当我想起小镇,就会有浓浓的暖意从心头浮起,小镇是我热爱的第一片沃土。我在一首小诗中写道“母亲和故乡都是来处”,我怎么能忘记我的来处呢?小镇,小镇,你是我心心念念的故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