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认为上帝不过是以幼稚方式造出来为我们提供安全感的无意识父亲式人物,为使自己免受可怕而难以预测的世界的伤害,我们把头脑中解除这种处境的救世主向外投射到上帝身上。
他的这种认为宗教是人们自己想象出来,仅存在于人的头脑中的观点,受到神学家的激烈反对。他的观点好像是对的,可是又为什么在各种文化中都有宗教信仰这样的形式一直长期的存在呢?
另外一位精神分析流派的代表人物埃里克弗洛姆认为,人们皈依宗教,不是出于对它的忠诚,而是为了逃避不可忍受的怀疑。他们做出这种决定,不是出于对它的热爱,而是为寻求安全感。每个人都是孤孤单单的个体,要对自己负责并寻找自己人生的意义,这使许多人感到恐惧,而宗教使他们能逃避这种恐惧。
而闽南人的宗教信仰,则更加的独一无二。可以让多种宗教融合到一起,特别是佛教和道教的无缝链接。在对某件事情犹豫不定时,会通过“拜杯”的形式进行,让神灵给予指示;在希望完成某个愿望的时候,也会通知朝拜的方式,希望神灵能保佑其得以实现。当人们发现,通过指示最终并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时候,也会用各种理由来自我安慰,而不会怪罪于神灵。
妈妈是一位非常虔诚的佛教信徒,我也在环境的影响下,将信将疑地参加了一些仪式。在神学家和哲学家及心理学家的观点中,我更偏爱心理学的观点。若通过信仰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努力将变得一文不值。但是在遇到糟糕的事件时,通过对宗教的信仰,可以缓解内心的压力,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
所以宗教和心理学应该是可以同生共存的,取各自所需,得所获。
心理学和哲学可以教会我们应该怎么做。
佛教告诫我们不该做什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