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大型节日,与祖国的生日同等级别。深入每一位炎黄子孙的血液里,刻入骨子里,也是镶嵌在浩浩汤汤的华夏文明之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年,是什么?对于任何一位华夏儿女来说,都那么鲜活,在我们的记忆中,在我们的血脉里,清晰可鉴。然而,年到底是什么?仿佛又难以一句话说得清楚,模模糊糊又明明白白。
过年,通常是指阴历的新年,浓浓的年味,飘散在每一寸空气中。
近年来,很多人都说年味儿变淡了,那年味儿是什么呢?没有人说得清楚。也许,年味儿就是一种感觉,是内心里对于新年到来的一种强烈感知的仪式感。
单纯从日历上数字的变化来说,年,确实是没有强烈的概念。太阳照常升起,在每一个日子里,晨起暮落,潮涨潮汐。然而,如果每一个日子和四季轮回都是这么平淡的兜兜转转,是不是太过平淡了呢?
确实如此。
如果生活中,没有一个时刻,或者是一个日子显得与平时不同,那么这一生都将显得过于平铺直叙。没有期望,没有祝福,没有憧憬,没有激励。这日子,过的该有多乏味?
人与动物的不同,在于人有想象能力,能通过对于未来的图景描划,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也能通过严密的计划与对目标的配合,实现自己未来样子的能力。那么,既然如此,如何开始呢?哪里是起点?
年,很好地完成了这个时间节点的划分。以四季为界限,一元伊始,除旧迎新,人类通过大张旗鼓地宣告,未来的我与过去会有所不同。
这叫希望。
淡去的年味儿里,淡去的是什么?
年味儿里充斥的各种元素,正在被我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物质生活的丰裕,一点点从神坛上拽入日常生活中,变得寻常不过。现代物质和信息的易得性,抹掉了过往对于年的所有期待。就象过去吃顿饺子,就得等到过年过节,现在不用了,随时想吃就吃。这些随意打破的边界,正在淡化我们对于年的期盼,加深追忆。
曾经,没有传统年的仪式的束缚,新新人类展开翅膀放飞自我,把过年当成假期过。打破一个传统,有了更多的的选择,过年怎么过?自己说了算,不象以前过年怎么过,就是象去年那么过。重复,强化,浓烈,专属于是年的各种元素。
开放性的过年形式,着实让很多人在轻松的状态下自由了。有过年旅游的,有过年发呆的,有坚持固守传统的,不一而足。可能没有意识到,正是多种选择带来的分散性过年的形态,让年味淡了很多。
所谓仪式感,就是有一些事情,一定要放在某一个时刻才可以做。比如婚礼,总不能有事儿没事儿就穿着婚纱奔走在街头吧?比如生日,天天吃蛋糕,天天唱生日快乐歌会是什么感觉?
生命的终极意义,还是得回归,我们对于年味的追寻永不止息。比如从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到逐步开放一些区域,比如饺子,在新年的餐桌上就一定要比平时更多一些。比如大红灯笼的挂起,总是不会再有哪一个节日这样的大张旗鼓。
这一切的追寻,就是为了找到根。当旅游过年的兴头过了之后,终会发现在异地看风景的新鲜过后,文化底蕴淡去的孤独感深深袭来。与家族链接的断层与淡然,会使这身后支持的力量变得不那么厚重。
过年,是一种感觉,一种强烈的与平日里不同的浓浓的仪式感。
大概每一位生命里出现过年味儿的人,都需要过年。
祝福所有人,好好过年过好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