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书训练营18:通过解码,深入事物的深层
- 拆页来源:《精进》
- 拆书目的:通过解码,深入事物的深层
R 原文
解码不等同于我们一般所说的理解。理解通常只涉及对字面意义的解读,常以自动化的方式进行,也无须做太深入的思考,并且理解应遵从客体本意,不可擅自演化。而解码则是一个更为主动和主观的过程,不同的解读对同一材料的解码可能是完全不一样的,就像看同一部电影,不同的人能看出不同的意味。
解码的过程和结果因各人视角的不同而千差万别,但也有基本一致的规律可循。对信息材料的解码,需要用新知识来解构旧知识,是新旧知识碰撞和融合的过程,因而也会带来既有知识体系的重新建构。于是我们内在的知识结构就不断动态地演变着。
一个高段位的学习者,通常是一个适应型专家,他们可以有意识地构筑一个信息解码和知识扩展的良性循环(见图4-1):

我这里给出三个寻找解码入口的路径,供大家参考:
- 不只要去寻结论,还要去寻过程。
- 不只要去做归纳,还要去做延展。
- 不只要去比较相似,还要去比较不同。
I 复述原文
什么是解码?解码是指通过深入思考,用新知识解构旧知识,新旧知识碰撞融合,重新建构既有知识体系的过程。它是一个主动和主观的过程,与我们常规认识的“理解”不同,理解只是对字面意义的浅层解读,而解码更加扩展深入。
解码虽然费时费力,但却非常必要。如果我们只是走马观花的去学习阅读,到最后可能只会学到些皮毛。学习应当既有深度,又有广度,不只要了解,还要知晓。通过对新信息材料的解码,可以发现隐藏在事物内部的深度内涵,我们内在的知识结构会不断得到扩展和修正,有机会掌握其中精细的技法,构建一个信息解码和知识扩展的良性循环。
解码的过程和结果因各人视角不同而不同,但也有一定的规律,拆页提供了三个寻找解码入口的路径:
- 要结论,也要过程。不仅要知道结果是什么,还要知道结果是如何得来的。
- 要归纳,也要延展。对于经典作品,既要会归纳总结,也要会延展假设,换个环境,换个场景,是否仍然适用。
- 要相似,也要不同。想要扩展我们的知识系统,那就必须去发现其中的不同,不同才有新意,不同才更有启发性。
A1 激活旧知
上高中的时候,有一天去班主任办公室,汇报完班级动态后,她拿出来一本书跟我说,这本书很好,你可以看看。拿回来一看,《把信送给加西亚》,一共没多少页的书, 我很快看完了,第二天去办公室还给她。
“这么快看完了,讲了些什么记得么?”
“一个人费劲千辛万苦把信送到的故事。”
“然后呢?”
“没然后了,信就送到了”
“。。。”
这是我之前看书的一个普遍状态,读的挺快,但是只是读,不会去思考,去运用,很多书过段时间就都只记得模模糊糊了,和没看一样。
(后来又看过这本书一次,感觉很适合老板拿来洗脑员工)
A2 催化运用
训练营后面的拆书任务,在选择合适的拆页后,可以通过解码阅读的方法,来进行拆书的结构把握。
- 要结论,也要过程。分析这段拆页得出了什么结论,它是如何得到这些结论的,有哪些论点或者案例来支持它的结论,这样做有什么好处等等。
- 要归纳,也要延展。归纳总结拆页提供的操作方案,发现其中可以复用的知识或者模式进行延展。这个方法我未来能够用在什么地方,该如何使用。
- 要相似,也要不同。回想自己之前的经历,在同样情况下,我是如何做的,哪些和拆页提供的方法一样,哪些不一样。之所以不一样是些什么原因,该如何改进。
通过这样一个解码过程,整理形成RIA的拆书结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