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智魁
有不少朋友热衷写自传,有些一写就十几万字,甚至数十万字。我看过不少朋友的这类作品。说老实话,我觉得就是讲了一些事情,但是让人感动的东西不多。为什么会这样?我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我感觉这些“作品”虽然真实,但因为作者认识狭隘,大多是为自己鸣不平,美化自己。因为缺少深刻反思,不能升华,作品内容就显得肤浅,不能打动人。
我们想想《家》《平凡的世界》《一句顶一万句》等现当代优秀小说,就会发现,作者境界高,立意深刻,而且作品中讲了好多生动感人的故事。因为作家捕捉到了许多生活中的令人感动的故事,并生动地表现出来了,所以才如此的打动人。
要写好作品,写作者自己必须有崇高的精神境界。阅读积淀是写作绕不过的坎。每一个写作者当初都是出色的阅读者。我主持过一个报刊的专访栏目,我访问过数十位作家,他们都谈到了他们少年时期的阅读经历。阅读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精神境界。阅读积淀是他们探索的基础。出好作品的另一个条件就是沉思。许多写作者都比较好静,在独自静静地思考中,他们会发现许多一般人没有发现的问题。因为思考得深,文章才有味道。
大多优秀作家都有悲悯情怀,他们写作的缘由许多是来自与他们内心的触动。雨果在谈《巴黎圣母院》的写作缘起时说,他年轻时一次从广场过,发现一个女贼被绑在广场的柱子上用烙铁烫。他对这个残忍的世界非常迷惑,这就是他写这本小说的缘起。这个小说巨大的悲剧精神和对人性的悲悯情怀,深深打动了读者。这种有穿透力的感动,穿透了时间,穿透了空间,感动了无数的读者。
我忘年交的朋友老马退休后爱上了写作,拿来自己几大本文章让我看。我一看,今天谁在他门口倒垃圾了,他写一千多字的文章在谴责;那天,谁把他家门口的花折了,他写几千字的文章来咒骂;那次和谁争吵了,他连续写几篇文章数落这个人的不是!我和他开玩笑说,我从你的文章中看到了心胸狭窄,小肚鸡肠;你的文章有见解没见识,有情感没情怀。好在老马是我忘年交的好友,也比较喜欢我,他听完后没有恼,而是哈哈大笑,说:“教授批评得对,你是大总编,自然站得高!”谢天谢地,难得脾气火爆的老马能这么友好地接受我的意见!
巴金《家》中的觉新、觉民、觉慧,他们在这个封建大家庭中委屈着、期盼着、反抗着,他们的故事令人悲叹。《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安、孙少平兄弟的奋斗与悲欢感动无数读者。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中的杨百顺,他少年时被父亲毒打,长大后被教杀猪的师父误解,后有屡次受骗,媳妇也跟人跑了。这是一个倒霉透顶的人,但是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者。虽然经历种种艰难,但杨百顺总是在顺从与忍耐中找到心灵的平衡点。看完小说,我们真的想流泪!我们这个民族总是在艰难中不忘生活中的微茫的温暖与希望。这是这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内在精神秘密。
没有感动就没有文学,没有悲悯就没有文学。真正优秀的作品在字里行间暗藏着作者含血带泪的感动!
网友评论